經文:「路加福音4:1-13 節」
上年7月時分享了耶穌受浸,上帝稱祂為愛子,這句說話不止是跟耶穌說,也是跟我們說。當受浸時,祂被稱為愛子,是上帝所喜悅,然後被魔鬼試探,其後出來傳道。在耶穌履行傳道之前,祂已被上帝稱為愛子。這個事情是非常重要,我們也要認定這個身分,是我們在地上人生的記號。愛子的身分不是由人生去賺取回來,當中沒有前設和先決條件。
今年2月網上崇拜時分享了「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當中的定義,當中的「我」是指上帝。這句說話指明了誰是主動者、策劃者、繼承者。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上帝策劃和賦予的,是上帝啟動我們的一生。而聖靈亦降臨在祂身上,好像今天教會的差遣禮。但是耶穌沒有立即開始傳道,展開拉比的工作,祂去了曠野受試探,祂這樣做跟猶大的傳統有關。猶太傳統中作為拉比前要接受考核。另一角度看,祂傳道要面對人群,當中有高峰低谷;作為這個開始點,祂需要作一個預演,而當中三個試探可以看成在人生時所面對的引誘。
我們可以看看路加福音22章31節,在31節,耶穌說到撒旦想要得著你們,好像篩麥子一樣。魔鬼想篩我們就如上帝篩麥子一樣,當中的目的是想分開/分隔/分離/分割,將生長中的麥子和麥糠分開。魔鬼想分隔我們和上帝的關係,牠會給我們一個合乎邏輯的句子,然後不費吹灰之力,讓我們自動自覺做一些決定,離開上帝和當中的群體。魔鬼想我們從蒙受上帝的愛和身份中分開,讓我們懷疑上帝是否無條件地愛自己,我們人生中有很多機會讓撒旦分割我們和上帝的關係,挑戰我們對愛子身份的確認。在經文中看到,魔鬼對耶穌的三次試探有兩次是對愛子身份的挑戰,在當中看到一個是張力的挑戰,動搖衪作為上帝兒子的確認。
在第一個試探中,魔鬼打算挑戰耶穌是否有上帝兒子的能力。牠強調耶穌能運用邏輯和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飢餓問題。牠想誤導耶穌,由倚靠上帝變成倚靠自己。這是個非常好的提醒,我們有時候也會同樣不自覺地由人或不同事情誤導,不倚靠上帝,只倚靠自己。
在第二個試探中,經文上提及最多的字是 「給」字。魔鬼想誘導耶穌的目光去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在今天,魔鬼也會誘導我們去注重我們擁有的東西,如榮華富貴等。當我們擁有這些東西時,我們變成倚靠這些東西,而不是上帝。
第三個試探中,經文記述是在聖殿中,有學者認為這個試探是發生在聖殿的至聖所的頂部。魔鬼透過耶穌之後作為拉比和傳道的身份,會有很多人評論祂的行為及影響力而去挑戰耶穌。在今天,魔鬼想誘導其他人怎樣去看待我們,怎樣評價我們。當中的張力是由上帝怎樣看待我變成別人如何看待我。我們需要的是上帝肯定我們,而不是靠別人來肯定我們。
總結來說,魔鬼想誤導我們,以為自身的能力、自身擁有的東西和別人的評價重要過上帝對我們愛子身份的肯定。其實,試探就是做選擇的機會,今天生活中我們有很多作選擇的機會,當然我們可以選擇倚靠上帝或者其他事情。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謹記自己是上帝所愛的,肯定上帝是我們最重要的,阿們!
經文:詩篇23 篇
今年1月19日我做了大腸癌手術,那天早上穿好手術袍躺在手術床上,到了手術室門口,那時的感受就像進入死蔭的幽谷,我不知道做了手術後會怎樣,心裏便唱起「耶和華是我牧者」,很感恩,越唱心裏越平安,因為「祂必與我同在」,還怕什麼呢?感謝上帝,結果手術很成功。
詩篇23篇是詩篇中的寶,是我們每個基督徒一定要讀的,無論我們去到什麼地方,手裡沒聖經,但心有聖經,我們去背誦、去歌頌,用這些神的話語成為我們的鼓勵、成為我們的安慰、成為我們的力量去面對幽谷。大家如在詩篇中挑選一句,你們會選哪一句?其實詩篇裡每一句也是獨立的,每一句也可選,因為每一句也能感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就如「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這句已足夠,所以這篇是很寶貴的一篇,由頭到尾每一句都是因為耶和華是我牧者,神使我們福杯滿溢,我們便不怕遭害、不怕危險。人生中有起有落,有些事是我們預計不到的,我們有時會進入工作裡的幽谷,因為成績落到幽谷,或因為家庭、愛情落到幽谷,但我們要倚靠上帝,尤其是現在在這瘟疫的幽谷裡。
這篇詩篇是大衛晚年的回憶,回憶在他的生命裡面,感受到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大衛原本是以畜牧為生,他三個兄長是掃羅王的猛將,大衛因在家中排行最小、身材又矮小,所以沒有人重視他。有一天撒母耳提前告訴耶西要到他家去獻祭感謝上帝,其實撒母耳有一個使命,就是在耶西的兒子裡選一個王,耶西的兒子無論是長得又高又壯、或是掃羅王的猛將,主也沒有選他們,主選了耶西最小最不起眼的兒子大衛。今天在教會裡,有很多弟兄姊妹可能什麼也不懂,不懂怎樣做事奉、不懂見証、或是靈性未夠,但上帝揀選了你,你來敬拜上帝、坐著見証上帝,不論男女老幼,都是上帝揀選的,就像揀選了大衛一樣。上帝的作為是無所不能的,大衛的經歷看到上帝的揀選,雖然他只是牧羊人,但面對野獸的侵襲,也能從獅子口中拯救羊出來,大衛說是因為有上帝在幫助他。當上帝揀選大衛的時候,大衛的七個哥哥也不受揀選,「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 16:7) 所以我們也要用心誠實去敬拜上帝,上帝便會揀選你。
大衛的第二個經歷是勇救民族,當時非利士人前來攻擊以色列人,有個名叫歌利亞的巨人,每天都向以色列人挑戰,但沒有人敢和他決鬥。大衛看到這狀況,便說要去和歌利亞決鬥,他只帶了幾顆石頭便打敗了歌利亞,他倚靠的就是萬軍的耶和華。
弟兄姊妹們,在經過死蔭的幽谷、面對不同的敵人或難題,不用懼怕,求主給我們信心,不要因為懼怕而投降、退縮。明天會如何,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只要倚靠上帝,無論任何敵人、難事,上帝也必定得勝。大衛無論在挑戰巨人、治理國家,每事也求耶和華,就算成了國王也沒有因為高高在上而離開上帝,大衛有名有利、有權有勢也依然倚靠上帝,因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的心永遠不變、永遠住在耶和華裡面,這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學習的,我們要保持我們的心,愛我們的教會,愛我們的上帝,愛我們的心靈,永遠敬拜上帝,永遠住在耶和華的殿中。
經文:哥林多前書4:14-21 節
林前4:14-15,從福音角度來說,保羅講自己是哥林多教會的父親。保羅寫這封書信給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時,帶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希望教會做得更好。閩光書院是我福音的父親,我中三暑假信了耶穌,成為日後求學生涯和進入社會的一個基礎。今天是父親節,去年兒子往外國求學,但因疫情又回來,我很高興能夠與他共度父親節,我用了兩星期寫一封信給他,回顧過去陪伴他成長的日子。書信最後的兩句話:為父的心,希望兒子有雙高飛的翅膀,充滿信心經營人生,自己解決困難。另希望給予兒子像植物的根,有美好的基礎,即品格及美麗的心靈,行事為人對世界有好處。
保羅提到兩句重要的話「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林前4:15),世上很多人有很多知識,但我們追求的不只是知識,保羅希望追隨基督的兒女一生追求為父,他的這段話像是父母跟子女的話,因哥林多教會就像保羅用福音所生的兒女。哥林多商貿發達,但當中教會出現一些不好的東西。林前1:10-13,「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基督是分開的嗎?」。林前3:3-4,「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紛爭」。林前4:3-5,保羅讓他們不要論斷,因只是很小的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林前4:18-19,「有些人自高自大」,用語言傷害別人,保羅不能容忍這些問題。除了這些做人處世、態度的問題,林前5:1-2、11提到教會還出現其他道德倫理的問題,但教會不但容忍、還容許並與這些人相交。保羅甚至用嘲諷的方法,「你們已經飽足了!已經豐富了!不用我們,自己就作王了!」(林前4:8-10),表達為父的著急,保羅要我們一生追求為父,不是做師傅。將來我們會遇見很多了不起的人,教導我們做事,但那些人是否對我們真心,願意陪伴我們成長?願意教導我們的人不多,但為了我們的好處用心警戒的人更少。猶太人的世界中,比較富有的人會聘請師傳監管孩子,那些師傳雖多是奴隸,但也有學識,如但以理。師傳很多是自高自大,因他們像審判官尋錯處,在父母面前批評孩子,孩子不喜歡這些師傳。師傳與為父是有分別的,師傳是做好自己的工作,解決問題,只是生命的過客。為父的人是關心你的將來,好言相勸,像保羅寫信到哥林多教會警戒他們,以生命影響生命,建立長久身心靈關顧的關係,最高的情操是學像耶穌,「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
作為福音的父親,保羅屬於哪一類型的父親?有位美國的資深心理學家波爾特 (Stephan B. Poulter)於25年看了4200個案,擔任家庭輔導,總結有五類父親,並寫了一本書《爸爸的力量》,英文是The Father Factor ,即爸爸的因素。親生父親對小孩有一生影響的因素,波爾特發現父親於成長步入世界的四個方向有較大的影響,如行事為人的作風、認識事物專業的程度、人際關係及職業選擇。波爾特按經驗總結有五類的父親:(一)苛求成就型爸爸,以金錢、地位、權勢衡量成功,孩子可能會不擇手段達到成功或否定爸爸的價值觀;(二)定時炸彈型爸爸,情緒不穩定,把脾氣發洩在家人身上,孩子會注重人際關係,怕激怒別人或令別人失望,小心觀察別人的感受,或會成為另一個定時炸彈;(三)消極沉默型爸爸,這類父親佔最多,對家庭事務及子女都是低調消極,很少說話,同時也是保守勤奮,是家庭支柱,孩子因而缺乏熱情感,較為沉鬱;(四)缺席型爸爸,這類最差,完全忽視或逃避孩子的成長,如父母離婚所帶來的影響更大,孩子內心受創傷,變成強烈成就感的人,甚至把愛轉到其他家人身上,彌補父親的缺席;(五)良師益友型爸爸,這類最好,好言相勸,與孩子建立關係,不離不棄,讓孩子追逐夢想。波爾特講有些父親會多於一種類型。
保羅的書信展現為父的心,他教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追求以下五種人生態度:
(一) 謙卑俯就 (林前4:6-7) 保羅教導我們要謙卑,今天所擁有的不能帶入永生。
(二)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林前4:3) 面對紛爭是非,保羅教導我們有容乃大,有寬廣的心靈,不要論斷人。改變不了外在環境,就改變自己。
(三) 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林前4:9) 保羅教導我們一生之久要成為一臺戲,這臺戲是給世人觀看,戲好看是因我們全力以赴,要認真做好自己的角色。
(四) 不怕吃虧 (林前4:11) 即使受屈,保羅都無所謂。今天職場上很多斤斤計較的人,出現很多紛爭。
(五) 放下榮辱,做實事 (林前4:12-13) 做人應放下自己的榮辱,讓其他人記得我們是做實事。
我們若願意以為父的心彼此相處,即承載那人的焦慮、困難、痛苦,成為他的鼓勵。林前4:20,「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福音給我們最大的盼望安慰是甚麼?其實是在乎言語的,祝福、安慰並造就人和體會愛的言語,這才是真正的權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這權能是有耶穌基督的榜樣,是犧牲的愛,用行動走上十字架。我們不但是父母,用福音彼此生了彼此,權能在於我們的行事為人是言行一致的,表裡一致,行事為人相稱。因此,保羅即使不能往哥林多教會,但他可以讓提摩太到那裡,這是很大風險。與家人傳福音是很困難的,因家人知道你的真實一面,所以我們的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教導相稱。保羅讓哥林多教會效法他,因他效法基督,並放心讓提摩太前往教會,因提摩太是他為父的見證人。我們要彼此鼓勵,讓一生所言所行的有最好的見證人。
經文:約翰福音4:35-36 節
約4:5-8節,主耶穌和門徒約於午正到了撒馬利亞。有一個撒馬利亞婦人來打水。主耶穌和她展開一場對話,最後並將自己救世主的身份告訴她。
一、 心靈的食物
約4:31-34節,主耶穌對門徒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門徒聽了之後,完全不明白祂的意思。「作成祂的工」,聖經新譯本是「完成祂的工作」。主耶穌所指的不是物質的食物,而是指遵行了上帝的旨意,完成了天父交託的工作,祂覺得很飽足。食物與上帝的工作似乎是兩回事,但主耶穌很想門徒明白,一個人若以上帝為中心,做上帝喜歡的事,他的屬靈生命就會愈來愈成熟。
二、 收割的時候
約4:35節,主耶穌 對門徒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因為門徒看見莊稼要過四個月才可以收割;主耶穌就是要開拓門徒的視野,看見那裡有很多飢渴的心靈,像那撒馬利亞婦人一樣,渴望遇見他們等候已久的救世主。門徒要預備好自己,隨時採取行動。
今日很多時候,問題不是莊稼未熟,而是收割的人未預備好。主耶穌是莊稼的主,祂說出一件很傷感的事,就是:「作工的人少」!請大家記著,主耶穌親口吩咐我們要為這件事祈禱,求主打發工人出去收莊稼。我們看人生很短暫,但上帝看的,卻是一個又一個寶貴的靈魂。上帝最不願意見到的,就是人們滅亡。彼後3:9節,上帝「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末世已經到了,時日無多,我們應該趕快向家人、朋友、同事、同學、鄰舍宣揚主的救恩。你是否恆常為未信主的家人、朋友禱告?如果他們感受到你的關懷和愛心、你很在意他們的需要、很迫切願望他們得到永恆的生命,那麼他們或許肯來參加教會在7月22日的佈道會。
「舉目向田觀看」,對我們來說,就是要觀察人們的需要。「莊稼熟了,可以收割了。」祈求上帝賜給我們滿懷悲憫的心靈,專注在天國的禾場,把握時機為主得人。傳福音絕對不是難在技巧,其實是挑戰我們 做一個有愛心、溫柔、有禮貌的人。主耶穌要我們成為一個「傳福音的人」!未信主的人先「看」基督徒如何待人處事,然後才「聴」福音。如果我們要帶家人和朋友信耶穌,我們就要有好的生活見證。
三、永存的賞賜
約4:28-29節,撒瑪利亞婦人將遇見基督的事告訴敘加城的人。因婦人的改變,他們都去見耶穌,之後很多人相信主耶穌就是救世主。你看這撒馬利亞婦人和敘加城的人,他們的心田是何等柔軟!所以我們未見果效不要灰心,聖經說我們的勞苦一定不會徒然。約4:36節,「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原來我們只要肯去收割,得來的果子也一同計入撒種的和收割的户口裡面,這是何等大的恩典啊!
撒瑪利亞婦人可以為主耶穌作見證,你也可以,你一定可以為主耶穌做出很大的貢獻。腓1:4-5節,當弟兄姊妹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教會內外都會充滿感恩。詩126:5-6節,「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的帶禾捆回來!」我們在傳福音的時候,有時流汗、流淚,要付上代價。但每當我們傳福音,看見聖靈感動人悔改接受主耶穌,心裡實在有說不盡的滿足和喜樂。感謝讚美主!
經文:腓立比書2:5-11 節
在歐洲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有間教堂,用了一大筆錢請人雕刻了一個耶穌銅像落成之先,他們把雕像放到教會禮堂門口前。雕像中耶穌頭像的頭是向下望,凡人們想見衪的面,都要先屈身,再向上望才能見到。很多信徒經過這雕像都深受感動。那位雕刻家用了半年時間,翻查4福音書幾次,默想耶穌的樣子是怎樣。其中看到馬太福音11章29節: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我們可以從當中看到衪完全的愛,慈悲憐憫和寬容。這教堂和雕像建成後,成為了當地的標誌,也符合保羅在腓立比書2章5-11節所出的結論。
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寫了三點,帶出我們要怎樣效法基督,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第一,是要謙卑、卑微。在第6節中,說祂本有上帝的形像,意思是祂就是上帝,但是沒有以上帝的同等為強奪,是完全放低上帝的本能。而當中的本能有3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但是耶穌基督沒把這些能力死守不放。第6節後所說的強奪,是指用力握實,不會放手,而經文說耶穌基督沒有握實、祂放下這些上帝的本能。例子:在祂受撤旦試探時,祂沒有把石頭變成餅。祂沒有炫耀自己的能力,反而是謙卑自己。第7節的虛己,是指本來是非常豐滿的,但要當成甚麼都沒有。祂有能力,能醫病趕鬼、行神蹟,但是主動放低自己,沒有炫耀自己,去服侍人、愛人,這就是謙卑,就好像德蘭修女到印度服侍印度窮人,照顧沒人領養的嬰兒。
第二是存心順服。甚麼是順服?以軍隊的用語,就是上級所給的每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下屬不要思考而直接去做,這就是順服。在以弗所書第5章中,保羅總結提到我們應當彼此順服。在第12節中,保羅提到很多次順服,就是因為信徒之間不順服。就如耶穌的分離禱告中,耶穌經常提到門徒要彼此相愛,就是因為門徒間不相愛。在腓立比教會中,有很不順服的人,友阿爹和循都基,她們都是教會領袖但經常發生爭執和不和。所以保羅就寫腓立比書提醒她們不要爭執,要彼此順服。在教會中要學習最基本的功課就是順服。以我到韓國教會為例,他們的信徒是非常順服的。他們經常為其主任牧師禱告,為他的身體、家人、帶領教會而代禱。他們非常尊敬牧師,看到牧師時就鞠躬打招呼,對他愛護有加,牧師怎樣吩咐信徒,叫他們做甚麼,他們都會遵從。
第三是捨己,放低自我。聖經教導我們要服侍人,是沒有條件的,為了別人。俗語有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是不行的,我們不可以自己顧自己。我們需要放低自己的身段,有捨己之心和精神,為了別人的好處去幫助他們。希望透過經文中耶穌基督的見證,我們明白到要謙卑、要順服、要捨己,這三樣事情要常常銘記於心中。
經文:哈該書1:1-15 節
最近在Whatsapp群組裏傳送來了一份關於香港戰後建築物的文章,記載了我們閩南堂,以標題「基督教閩南堂,貫徹基督教符號學」,闡述教會的建築設計是以十字架為中軸線,保持禮堂的對稱和統一,與十字架的鐘樓連成一體,彰顯以十字架為中心的神學符號。當年教會的先賢為建立教會付出了最好,存留至今天我們有一所這麼好的堂會。今天我們應如何承接這些努力呢?讓我們思想哈巴谷書一章。
一 、屬靈的死寂
一章2節,耶和華上帝直率地說明了百姓是如何看待重建聖殿的事。這班百姓認為重建聖殿的時候尚未到,耶和華精準地說明了百姓的屬靈狀況,蘊含著冷漠、失敗主義。表面上是他們遇到外敵攔阻導致不能重建聖殿,但真正的原因是百姓的心已經冷淡,再沒有把上帝的聖殿放在心入面。
聖殿的重要意義代表著「上帝的同在」,失去把聖殿重新建造的決心,代表了已經失去信靠的心,也失去了與上帝同在的意願,導致他們對未來再沒有異象,不期望恢復上帝的榮耀。讓我們嘗試問自己的心靈深處,有沒有具備「與上帝同在的生命」,時常與上帝親近,恆常禱告,順服祂對我們的呼召。
二、雙輸的局面
一章4節,上帝以猶太百姓自己的房屋對照聖殿的狀況。「天花板」的房屋代表豪華舒適的大宅,百姓只顧自己住得舒適,卻容許聖殿仍然是頹垣敗瓦。上帝指出,無論他們如何追求生活安逸,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一章9節,耶和華說出他們失敗的真相: 猶大百姓沒有完成聖殿的重建來榮耀上帝,上帝要懲處他們。他們忘記了上帝是那位掌管一切的上帝。人一生中最大的資源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無論我們如何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事,若然沒有理會上帝的教會和祂的呼召,只會令到自己更加窘迫,進入雙輸人生的循環。
三、生命的轉向
一章12-13節,當猶太百姓聽從上帝的說話,耶和華就回應:「我與你們同在」。從此這百姓由挫敗的人生,轉向了豐盛得勝的人生,上帝應許與他們同在。 接下來,他們就付諸行動,在第14節「為上帝的殿作工。」因為聽從上帝,猶太百姓脫離了他們的安舒區,重新讓耶和華上帝成為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讓耶和華居首位。
儘管過去的兩三年我們經歷了不少波折,繼社會事件之後,接著發生了新冠疫情,教會聚會被迫停止。但當教會被停止在堂所聚會時,我們依然可以同心合意通過網上的工具進行崇拜,繼續敬拜上帝,禱告、聖餐、團契相交。教會經歷波折並不出奇,從哈巴谷書猶太百姓重建聖殿的困難,就知道上帝的教會經歷波折是正常的事。最重要是我們這班上帝子民在每次遇到困難時,都能夠堅持聽從耶和華,從而上帝與我們同在,同心合意,為上帝作工,建立教會。建立教會是一個不斷的過程,沒有終點,雖然時代在變,但上帝對是教會的使命沒有改變。
如果我們要不辜負上一代傳留下來的使命,就不是只著眼於一座空空的沒有生命力的堂所建築物,我們必須要重新擺正我們的生命方向,脫離自己的安舒區,同心合意一同建立教會,共同實踐與上帝同在的生命。
經文:約7:37-38 節、路10:36-37 、林前13:1,3 節
基督門徒的生命必須以基督的心來「交叉感染」,並要從行為主義、扭曲心態文化的「交叉感染」中走出來,這樣 — 「相顧、愛心、行善」就變得貼地、真實及打動。
約翰福音七章37-38節:「節期的最後一天,就是最隆重的一天,耶穌站著,喊著說:『人若渴了,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將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在住棚節時向猶太人宣講這番話。當時的猶太人想迫害耶穌,耶穌卻作祂認為應該作的事,將祂的愛展露出來,哪怕猶太人的迫害。當時每年的住棚節會慶祝七至八天,記念上帝成為他們的保護和引導。求主幫助我們清晰聖靈的導引,在聖靈裡被充滿,同時彼此感染、相愛和款待,這樣眾人就認出我們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同時,我們要親近上帝,飲於能力之源,才能得著聖靈的能力、導引和愛,讓生命得著力量並有著改變。當我們親近上帝,祂的說話便不斷改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帶著基督的感染力,活得更像主。
路加福音十章36-37節:「『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盗手中那人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做吧!』」第一個出現的祭司和第二個出現的利未人,看到被強盗打至半死的人均繞路走過;反而第三個出現的撒瑪利亞人,先是動了慈心,再包裹、扶帶那人去旅館,給予照應並支付費用給旅館館主。撒瑪利亞人的身份乃被猶太人稱為「雜種」,卻是行在真正良善裡的人;反觀祭司、利未人是分別為聖、有身份的人,卻名不符實。我們若要激發愛心,首要先動慈心,求主幫助我們從心裡發出慈愛。同時,我們需要反思,我們是否一個名副其實的基督徒?我們要轉化世界,不是使人成為教徒,而是使人成為門徒;不單單參加宗教聚會,乃要跟隨耶穌,並活在耶穌基督的生命裡。世界仍然破碎不堪,不是教會做得太少,而是門徒太少。 哥林多前書一章1、3 節:「我若能說人間的方言,甚至天使的語言,卻沒有愛,我就成為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將所有的財產救濟窮人,又犧牲自己的身體,讓人誇讚,卻沒有愛,仍然對我無益。」盼望主幫助我們不止能言善辯,還能彼此相愛,活在基督裡,並將基督的愛感染身邊的人。
經文:約翰福音13:34-35 節
主耶穌與門徒吃最後晚餐的時候,路22:24節記載,「門徒起了爭論,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這是人內在的私心和慾望。主耶穌知道自己升天後,接下來的工作需要這班門徒擔當,但這時候他們竟然為個人的利益在那裡推推撞撞,主耶穌的心一定非常難過。約13:1節,「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主耶穌怎樣「愛他們到底」?
一、 主耶穌為門徒洗腳 ( 約 13 : 1-17)
主耶穌願意為門徒洗腳,祂是否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天父已將萬有都交在祂手裡?祂當然知道,但就是因為「愛他們到底」,主耶穌就為十二個門徒一一洗腳。這一雙創造宇宙萬物的手,竟然也洗滌門徒雙腳!主耶穌這麼深、這麼高的愛,真是我們難以想像的。這位掌管萬有的主,蹲下來為人洗腳,甚至為你、為我死在十字架上!
門徒當然不明白主耶穌的用意,因為在當日的社會,倒水幫人洗腳是奴僕的工作,老師更不會這樣服侍學生。但那一天,主耶穌倒水在盆裡……一切的行動,都完全與奴僕沒有分別。所以,約13:8節,「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主耶穌所講的「分」,有非常重要的屬靈意義。祂是說,我若不介入你的生命,你和我就沒有關係了。這句話令彼得立即改口,在9-11節,彼得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主耶穌原知道要賣祂的是那一個,所以祂說:「然而不都是乾淨的。」主耶穌選擇在猶大還在的時候為每一個門徒洗腳。祂明知猶大將會出賣祂,仍然當猶大是自己人,盡力去挽回他。
主耶穌親自為門徒洗腳,就是要成為門徒的榜樣,唯有這樣才能夠除去他們心中的驕傲,日後才可以謙卑地服事主所愛的世人。洗完腳以後,若果沒有用手巾抹乾,就仍未完成任務;於是主耶穌用手巾抹乾門徒的腳。主耶穌示範了一個落足心機和真誠的服侍,叫門徒明白到,如果要成為一個領袖,就要謙卑服侍人。12-14節,主耶穌清楚叮囑門徒,要照祂的榜樣去做。事行政局彼此洗腳的屬靈意義,在於溫柔謙卑地服侍人,為他清除身上任何世俗的污染。「當彼此洗腳」,這是主耶穌的吩咐,我們都當遵守。基督徒與人相處,不應看自己是法官,終日在審判人;而是做個腰束毛巾的僕人,準備隨時服侍人!太20:26-27,主耶穌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教會裡面每一個都是天父尊貴的兒女,只不過各人所負的責任不同,大家都是弟兄姊妹。那一天,主耶穌頒布一個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
二、 主耶穌賜下新命令 ( 約 13 : 34-35)
面對自己即將離開世界,主耶穌掛心一件事,就是祂所建立的門徒,怎樣在世上繼續為祂作見證。主耶穌要改革他們那自高自大的錯誤態度,所以賜下一條「新命令」。為甚麼說是命令呢?為甚麼將愛與命令連在一起呢?說是「命令」,就清楚表明有絕對的強制力,門徒必須遵守,不能討價還價。另一方面,如果愛不在命令和約束之下,這種愛就像洪水氾濫,會將人的內心腐蝕,將許多關係摧毀。沒有命令約束的愛,是一個毀滅性的愛,是一個不造就人的愛,所以有命令就使到這個愛被約束。
舊約裡亦有提及要愛鄰舍,主耶穌所說的為甚麼是「新」命令呢?原因是主耶穌愛我們以致犧牲自己,這樣的愛超越了舊約的愛,是一個更高的標準,所以是新命令。如果主耶穌沒有賜下這命令,我們在教會裏面,見到那些性格不合的、得罪過我們的,我們可以閃開;我們可以繼續私下判他有罪,他也可以繼續排斥我們。但是這個新命令一出,我們就不可以這樣做,我們就應該愛惜他、關心他,要去洗清他腳上面世俗的污穢,要服侍他,為他祈禱祝福。請留意,不是單單執事和傳道同工要承擔彼此相愛的命令,而是每一個上帝的兒女都要一同承擔。
主耶穌對門徒的愛是怎樣的呢?主耶穌無條件接納人,沒有偏見。主耶穌呼召門徒的時候,沒有計較他們的階級、學識、能力、財富。每個人都可以有所貢獻,也可以彼此互相學習。對於他們的弱點、缺點,主耶穌循循善誘,幫助他們成長。按著人的本相,我們好難做到主耶穌所要求的彼此相愛。感謝主,在人不能,在上帝凡事都能!我們自己無力去愛,要先體會上帝在我們身上所施予的愛。上帝自己做榜樣,犧牲獨生愛子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主耶穌自己也做榜樣,祂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還有,約15:9節,主耶穌吩咐我們:「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裏」,這樣我們才能夠著愛的力量。
約13:35節,主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基督徒除非能切實彼此相愛,否則很難在這個世代,吸引人到教會來。面對世界的挑戰,基督徒不是孤單獨行,乃是在愛中彼此扶持,互相擔當。教會不但要有事工的團隊,大家更加要是一群彼此切實相愛的伙伴,每一個人都要學曉愛和被愛。今日我們返教會,不單只要有「安心出行」,也要有基督徒身份證。主耶穌說,彼此相愛就是我們基督徒的身份證,表明我們是主的門徒。不過,今日很多基督徒沒有帶這張身份證回教會,又或者遺失了還沒有向主耶穌報失,還覺得沒有問題。人的愛是自私的,而主耶穌的愛是捨己、付代價的,我們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去活出主的愛。羅5:5節說,「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我們順服聖靈,聽從上帝的話,用多些時間慢慢操練,就可以像主耶穌那樣去愛。
怎樣操練彼此相愛呢?
1. 願意寬恕:不肯寬恕是我們生命成長的絆腳石。對得罪我們的人,我們要額外忍耐。假如你發現在教會裡面,對某個弟兄姊妹好難去愛,那就顯明你需要用更多時間為自己禱告,操練寬恕的功課。
2. 習慣檢視自己的生活同態度,是否真正活出彼此相愛的行為。約壹3:18節,「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3. 遵守上帝的話來勝過自己對弟兄姊妹的懷恨、批評和冷漠。
世人不認識主耶穌,求主使用我們,透過我們切實相愛的行為,使世人從我們身上,看出一位救世主曾經到過世上來。
經文:詩篇103:1-14 節
在詩篇 103:1-14 節,是描述天父的愛有三方面的特質:
一、愛的恩惠 ( 詩篇 103: 1-5 節 )
這段經文是說上帝的愛是滿有恩惠的。我們可看到1-2節詩人在呼籲自己的心要去稱頌上帝,提醒自己不要忽視和忘記上帝一切的恩惠,人們認為在生活裡有能力去工作、有身體健康,都是理所當然的,但不要忘記這些都是上帝所賜的。在3-5節詩人告訴我們他享受了什麼上帝的恩惠。上帝曾經赦免他的罪、醫治他的疾病、救他脫離死亡,還賜了他仁愛、慈悲和美物,所以他得著美滿的生活。所以在這看到上帝對我們的愛不是一套理論,而是實實在在賜給我們生命裡的平安、健康、生活的需要。在第2節詩人統稱這些一切所有的為「恩惠」,「恩惠」這詞在英文聖經中譯成「benefit」,如將這個字翻譯回中文是「好處」。原來上帝給我們的愛是表達出讓我們得好處,即對我們有益的事情,對我們這個接受這份愛的人覺得很有意義。
二、愛的管教 ( 詩篇 103: 6-10 節 )
這段經文是歌頌上帝的屬性,一開始歌頌上帝是施行公義的上帝,上帝是主持公道、執行公正的。在第6節看到上帝為一切受到壓迫的人伸張正義,但有人說這節經文是有另一意思,是上帝將一切錯誤的事情都要糾正,叫犯錯的人需要重返正途。在第7節說:「祂使摩西知道祂的法則,叫以色列人曉得祂的作為。」,「法則」的原文譯為「道路」,在這裡法則和作為都是指向一位公義的上帝所做的事是有原則的,人需要走在上帝的道路上,上帝透過摩西向人頒布祂的法則,要人按著這些法則去生活、去做人,如不按著去做便犯罪了,在上帝的公義之下,人犯罪便要受罰。所以在摩西五經裡可看到除了說到上帝的誡命之外,同時亦列出犯了誡命的人是要接受什麼的懲罰。
三、愛的無限 ( 詩篇 103: 11-14 節 )
在11-12節詩人用了兩件事物去比喻上帝的慈愛,首先用了天和地的高深去表達上帝的力量有多大;之後用了東和西的距離去表達上帝的慈愛有多廣闊。在第13節詩人用父子的關係形容上帝對人的愛,這裡說到「耶和華怎樣憐恤敬畏祂的人。」,「憐恤」有慈悲、憐憫、體恤和恩待的意思。經文告訴我們,上帝體會到我們是軟弱、不足的,因為我們是上帝造的,上帝知道我們有限、脆弱,所以祂很願意包容我們的不足,上帝從來不會像審判官般去指責我們,祂不是要懲罰我們,而是上帝很清楚認識我們,知道我們很多的缺點。就像父母照顧嬰兒一樣,父母知道嬰兒是軟弱無力的,所以細心去照顧嬰兒,在照顧的過程裡希望建立他的生命,希望他好好的成長。
詩人在詩篇103篇展示了上帝的慈愛,因為愛,上帝按著人的需要去賜給我們一切的好處;因為愛,上帝用誡命去教導我們,將犯錯的人帶回正途;因為愛,上帝知道我們有限制,祂願意用無限的寬容等我們悔改。感謝上帝,上帝展示了什麼是完全的愛,願以上帝的愛去激勵我們,讓我們作為父母的,都以上帝為榜樣去愛我們的子女;為人子女的,也能體諒父母愛心的限制,我們要以上帝為榜樣,用愛的行動去孝敬父母,包容父母的不足。當上帝的愛充滿家裡的時候,相信就能享受家庭的歡樂。主愛同在就能樂聚天倫。
經文:申命記 33:26-29 節
人在這千變萬化的環境中仍然有安穩嗎?今天跟大家分享摩西離世前對上帝兒女祝福的一段話。申33:26「耶書崙」是上帝對以色列百姓親密的稱呼,即我的心肝,我所愛的,上帝看我們為寶為尊。26「祂為幫助你,乘在天空,顯其威榮,駕行穹蒼。」祂的手覆蓋全地,全然蔭庇,讓我們安穩在主裡面。27「永生的上帝是你的居所」,主是我們永遠可靠安穩的居所,因主是昔在、今在、永在的全能者,我們便不至搖動。27「祂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上帝看顧幫助我們,膀臂不會縮短,只要我們的事情合乎主的心意,主必成就。
申33:27「祂在你前面攆出仇敵」,祂是得勝的,很多時仇敵的攻擊是毀壞並消滅我們,上帝可扭轉這些變為祝福。我在3月3日感染新冠肺炎,感謝上帝帶領我經過十多天。本來我今天不能在這裡講道,因身體情況不適合打針,但感染後獲得豁免證明,180天可到不同地方講道,到教會敬拜上帝,上帝把一件表面看似不好的事變成祝福。因我是自己居住的,染病期間弟兄姊妹在我家門口放了很多食物、藥物等物資,我感受到上帝透過弟兄姊妹給我的關心和愛。病情好轉時,我上網聽其他牧者講道,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申33:28,以色列民可安然居住,因上帝賜給以色列民五穀新酒、流奶與蜜之地,物產豐富。我之前在靈實醫院服事18年,司教士在60年代時,當時有一個叫仁愛的兒童病房,病房小孩在寒冷天氣穿短袖衣服,司教士帶領小孩祈禱,希望有人供應長袖的睡袍。後來有人在門外放了兩袋東西,裡面是小孩的長袖睡袍。上帝的供應很豐富,不會缺乏。另上帝給予很多保護。數月前,我與林姑娘及一位姊妹往東涌探望一位弟兄,後來駕車從東涌出九龍,當時下很大雨,雷電交加,差一、兩秒我的車就會被閃電擊中。如被擊中,車的機件失靈,我就控制不了方向盤,直衝海中,但上帝看顧每一個人,有上帝成為我們的主是何等的好。
申33:29,我們是蒙主所愛並祝福的百姓。我信了主差不多半個世紀,期間上帝的供應從無缺乏,特別在這十幾年內。我有時需要駕車探訪和做主的工作,車輛快壞了,上帝預備另一輛新車給我,不花一毫。我靈裡有需要時,上帝讓其他牧者來鼓勵幫助我,為我祈禱。年紀漸長,身體有病痛,但上帝為我預備醫生,弟兄姊妹也很有愛心,上帝的供應及看顧很全備。我父母在2016年相繼離世,但我們是主的兒女,將來我能與他們在天家相聚,永不分離。 面對千變萬化的環境,求主賜我們不變的信心,祝福總在艱難之後。申33:29,我們安然接受上帝的祝福話語,倚靠上帝,不要看環境的改變,只仰望上帝,就可以得到摩西對信主的人的一切祝福。讓我們好好活好每一天,活好今天,便有更好的明天,也留下甘甜美好的昨天。
文章導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