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這次的經文裡,以色列人遇到一個很大的困難,而這個困難令他們感到很痛苦。
I. 困難處境 VS 滿足心境
以色列人從紅海往前行、在書珥的曠野走了三天找不到水。後來到了瑪拉找到水了但因為水苦不能喝。當他們面對這個困難的時候,百姓就向摩西發怨言。困難的存在是事實,但困難是否必定導致痛苦?你可以面對困難,但你可以不覺得苦。因為困難之所以能變成痛苦是有進程的。例如當我們的生命、財產、權益受到威脅時我們會感受到壓力,大部分人會認為自己不應當承受這些困難,認為困難沿自別人的錯失和惡念,將責任推卸給別人時就開始埋怨、攻擊。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再加埋怨,其實是雙倍痛苦、內外也痛苦。在今天埋怨的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會將問題加劇,看東西時會偏差。但如果你和我帶著滿足的心境去面對困難時就不同了。你的選擇決定你是快樂,還是感受到痛苦。苦難可以摧毀你們的健康、財物,但是苦難不一定能摧毀意志、心境,是在於你的個人取向是看困難環境,還是擁有滿足的心境!有苦難是正常的,沒有苦難是恩典。我們所得的都不是我們配得或應該得的。 摩西甘願付出,是因為愛自己的百姓!上帝樂意為人嘗盡苦杯,也是因為上帝愛世人。所以痛苦不是單由環境做成、乃是由心境做成。
II. 個人短缺 VS 上帝的恩情
現時各國也受疫情困擾,當我們面對這些困難,我們是數算困難還是恩典?是數算缺乏還是擁有?是數算別人的不足還是對自己的恩惠?「數算恩典」這首詩歌裡說主的恩典様樣都要數,數算後必能叫你驚訝立時樂歡呼。如果我們不是數算困難而是數算恩典,你便能驚訝立時樂歡呼。以色列人面對缺乏、面對問題時,他們面對的態度與摩西不同,摩西面對困難時便去祈禱,上帝聽了後便解決問題。當我們遇到各種困難時,我們需要轉眼仰望耶穌,因上帝早已為我們預備,幫我們解決問題。所以痛苦還是甘甜,在乎看個人缺乏,還是看上帝的恩惠。
III. 依然故我 VS 靠主更新
苦難是期望人改變 (改變是成功的跳板),是來自上帝對人的試驗,能讓人看見自己的不足。試驗是正面的、好的,為的是建立、造就,使活得更幸福,並能成為別人的幫助,亦使我們看見自己的軟弱而努力改進。你若留心聽上帝的話、實行及遵守上帝的誡命、守上帝一切的律例、上帝就應許你、幫助你、賜福給你及醫治你。就如詩歌「Read your Bible and Pray」所說「每日讀經、每日禱告,你就能成長!」所以弟兄姊妹,痛苦還是甘甜,在乎能否改變,並且全然信靠上帝!
結語:痛苦是內心的取向,不單環境因素造成,痛苦與否在乎集中看困難還是看上帝的恩典作為;能否脫離苦痛在乎能否靠主向苦難跨勝!
太27:5節告訴我們,猶大出賣主耶穌之後就自殺死了。主升天後,在那一百二十人的禱告大會中,彼得引用詩69:25節和109:8節,說明聖經早預言出賣主的猶大有悲慘的下場,並且有人取代他的職分。彼得建議選立一人取代猶大,這人必須從施洗約翰起到主升天的日子,常與他們作伴;也就是說,他必須對主耶穌十分認識,降服於祂,並承認耶穌基督為救主和生命的主。於是眾人提名巴撒巴和馬提亞,禱告後為他們搖簽,馬提亞就當選了。從此他就和十一位使徒同列,共作主復活的見證。(徒1:20-26節)
馬提亞被選作使徒之後,聖經中後來再沒有出現他的名字。他雖然比不上其他使徒那麼家傳户曉,但他也是為主忠心至死的使徒。相傳後來他到非洲食人的部落宣教,受了許多苦難,並且為主殉道。馬提亞在教會歷史中沒有留名立萬,然而他對主的忠心值得我們欣賞。今天復活主活在我們心裏,我們齊作祂忠心的見證人!
我們可能發現,這兩年來的變化是如何巨大。無論是國際環境、香港政治經濟的氣氛,以致香港教會的狀況,都好像變得越來越差。這觸發我們思考究竟上帝是否依然掌管著這個世界?今日的經文或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1. 無止境的罪責
當約瑟的哥哥們辦理完父親雅各的後事之後,他們的頓然失去了「保護者」,開始擔心和恐懼。他們估計約瑟必定對當年的往事懷恨在心,必會報復。在恐懼的蔭霾之下,約瑟的哥哥派人見約瑟,說是父親臨終前吩咐,叫他饒恕哥哥以往對他的傷害,對他們以往的過犯記往不究。經文用了三個詞,「惡待」、「過犯」、「罪惡」,來形容約瑟哥哥以往所犯的惡行之嚴重(50:17)。當初約瑟哥哥在埃及與約瑟重聚和相認時,約瑟表明已經原諒了他們。他們在埃及一起住了十七年,卻沒有放下以前所犯的罪,也打從心底裡不相信約瑟會真正地原諒他們自己。「罪」帶給他們無限的恐懼,也使他們進入無限的深淵,「罪」有傳染性。所以,我們要避開罪,依靠主耶穌,存聖潔的心靈,那是我們停止罪對我們的傷害的最好方法。
2. 上帝在籌謀
傳統上我們都以約瑟的故事,作為處理倫理糾紛的例子。但若然從希伯來人的神學觀上看,約瑟的故事更多地反映出以色列民族的神學觀念:在上帝的護佑之下,上帝會將壞的事轉化為好的事。19-20節,約瑟指出他不是上帝,沒申冤和報復的權力。約瑟也表明他知道哥哥原本的計劃是害他的,但上帝奇妙地將「惡」變為「好」;藉著當年約瑟被賣去埃及,最終拯救了他整個家族的性命。上帝是會將「壞的事」轉為「好的事」。這是因為上帝應許賜祝福給信靠祂的人,上帝能夠將人遭遇的不幸,轉化為最終的祝福。但我們要注意,我不可以因為上帝將壞的事轉為好的事,就默許了壞事發生的正確性。更加不可以認為壞事所以發生,都是上帝所安排。我們現在所面對世界的混亂狀態,我們不能確定將來會發展到那一個地步,可能會變好,或可能會更差下去。我們不可以簡單化地歸納為這是上帝安排計劃的一部份,但我們可以肯定上帝能夠將壞的事,轉化為好的事,從約瑟和他哥哥的故事中看到,上帝會在事物發展的錯綜關係當中掌權,並且祝福信靠祂的人。
3. 上帝在掌管
我們應試從新的角度去看約瑟的故事,學者認為創世記五十章20節,是整卷創世記的總結。整本書卷是在設法讓我們明白:上帝掌管一切。最初上帝由虛空混沌中創造出世界出來,由無秩序的浩瀚宇宙創造出秩序。罪進入了人類世界,但人活在罪裡不等於上帝失去控制。人類試圖以巴別塔挑戰上帝,上帝改變人口音,使人分散各地。人類墮落,上帝用洪水和方舟使人重回正軌。族長時代,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作為選民的始祖,成為選民的典範,為這世界帶來秩序。最後,上帝藉著祂的子民對抗饑荒的混亂,藉約瑟為祂子民提供糧食,從混亂中帶來秩序。上帝通過這一切,顯示祂掌管着受造世界和歷史。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我們的香港政治經濟變得如何不理想,我們的教會參與的人如何改變,我們要相信這一切上帝都在掌管。除非我們明白上帝是主權的上帝,我們是無辦法得到真正的喜樂和平安。面對掌管萬有的上帝,我們應以生命回應,完全地降服。我們可以因為遭遇不幸而失喪,但若我們甘願降服掌管萬有的上帝之下,我們可以開拓另外的人生,甚至是我們意想不到。
在我們生命的歷練中,經常都會遇到「信靠」上帝的考驗。尤其當遇到困難或不順境的情況,心靈上滿是擔憂的情緒,我們或遇上「信心」的考驗。每位信徒都或多或少經歷類似的處境,如何加強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其中的答案是,加強自己對上帝作為的認識。
當我們認識上帝如何帶領以色列民族渡過一個一個的難關,我們就會明白上帝是如何值得信靠。當初上帝為拯救人類,揀選亞伯拉罕作為萬國之父。迦南地區遇上饑荒,雅各一家藉約瑟移居埃及,解決整個家族的生存問題。以色列民在埃及成為奴隸,上帝差派摩西帶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在荒野飄蕩四十年,上帝一直供應飲用水和食物,更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成立以色列國。所以約書亞能滿有信心地說:「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一切話,沒有一句落空,全都實現了。」(書21:45)
約書亞深明上帝的作為和大能,才能有這樣的信心。同樣,我們只要不斷加深對上帝的認識,就會越發信賴上帝,堅信上帝的應許必定實現。
希伯來書的作者以競賽來比喻基督徒的人生。
一、存心忍耐,奔跑前路 (第1節)
第十一章提到許多古時信徒,他們的共通點是完全信靠上帝,勝過了極大的苦難。來12:1節上,他們能勝過當時的苦難,成為活出精采生命的見證人,在貴賓席上做啦啦隊,為我們打氣!「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重擔」指到負累,可能是一種痛苦、疾病,也可能是那些吸引我們、叫我們分心的事物,譬如享樂、沉溺的行為等。其次是「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對不同的人,青少年、老人家、男人、女人,纏累他們的罪都不一樣。請你問自己,最容易纏累你的罪是甚麼?罪阻礙我們同上帝交往,使我們失去心力同鬥志。「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當約書亞年老的時候,以色列人已經在迦南攻取了很多土地,但上帝不希望他驕傲,並提醒他,他們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書13:1節)。我們也不可自滿,要「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走天路是「奔跑」,不是「散步」。奔跑表示一種堅決向前的心志。
二、仰望耶穌 (第2 – 4節)
第2節,「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創始者」的字根就是元帥,主耶穌已經完成祂的任務,祂絕對有資格帶領我們跑盡這條信心的路。主耶穌的動力是「那擺在前面的喜樂」。祂由榮耀的寶座來到伯利恒,然後去到各各他,完成天父給祂的使命。耶穌死後第三日從墳墓裏面出來,之後返到天上,被上帝高舉,「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主耶穌將目光集中在將來的榮耀,並且所有信主的人都要聚集在他身邊,與祂永遠同在。這喜樂使主耶穌「輕看羞辱,忍受十字架的苦難」。
第3節,心靈疲倦灰心唯有藉著「思想」這位忍受罪人頂撞的耶穌,才可重新得力。第4節:「你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顯示當時的信徒對抗罪惡還未到竭盡全力的程度。耶穌為了遵行上帝的旨意,敵擋罪惡,甚至到了流血捨命的地步。弟兄姊妹,你願否為主作工而付上代價,放下尊嚴、掌聲、自由、金錢和時間呢?
三、不可輕看主的管教 (第5 – 8節)
第5-6節,作者引用箴言3:11-12節。管教的目的是為培養出美德與除去惡行,包含引導、教誨、訓練在內,或者上帝也會透過患難給我們更多的訓練。上帝如果管教你,就像醫生為病人做手術,要將他身上的癌細胞切除,不是要取他性命。上帝的管教可能是要提醒你,你與上帝的關係有了隔膜。請大家留意:管教是上帝的優待,不是上帝的苦待;上帝管教你,為要幫你得到榮耀的奬賞!
第7-8節說「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上帝的兒女每一個都要受管教,所以我們都不例外,我們不會有另一種的待遇。信徒應視管教為一種應有的權利。我們被上帝管教,更顯明我們真是他所愛的寶貴兒女了。
跟隨耶穌的路上必定有許多困難、無數次的打擊、又有死亡的威脅臨到我們,感謝主,靠著祂的恩典,完美生命的色彩才會永遠存留在我們身上。
升天以前,主耶穌囑咐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聖靈降臨。自猶大國於公元前586年亡國,上帝的子民足足等了六百多年,如今聖靈快要降臨了。在耶路撒冷一間樓房裡,主耶穌的十一位門徒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雅各的兒子猶大,與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弟們,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徒1:13-14節)。那時,聚會的人數約共有一百二十名。
禱告開啟了成立教會的新紀元。禱告是教會事奉的基礎,但今天很多教會卻把自己降低至一個只有聚會功能的地方,忘記主耶穌說:「上帝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可11:17節)。請記得,上帝的家,歷來都是由一班甘心順服祂的子民,藉著同心合意恆切的禱告而得以興旺。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有禱告的夥伴嗎?我們意想不到,竟然可以用視像來一起分享、團契、主日學,並且敬拜上帝,還有甚麼可以阻礙我們同心合意地禱告呢?你盼望我們的教會怎樣復興,就要怎樣為教會禱告。
在我的人生中,慈愛的上帝至今為我安排了三位生命導師:第一位是我學習靈性修辭的啟蒙老師,他於2017年被天父接回天家,他引導我確認我的身份是上帝的愛子,意識我的身份在這個世間上生活。第二位是我舊約原文釋經的老師–楊錫鏘醫生、牧師(楊醫),他在今年9月懷著一生沒有遺憾的安息主懷。他以身作則地教導我們聖經不是基督教的教規,而是創造主賜給我們對應人生的智慧。因楊醫對聖言的睿智及獨到智慧,他創造了一套創造神學;楊醫和他的創造神學,啟導了我和太太認識了第三位導師–君現。他於2016年被天父接回天家,奇妙的是他不曾說一句教導我的說話,但二十多年來與他的生活當中,讓我可踏實地去體會和整合我的人生、信仰及認識大愛的上帝。君現是誰呢?給大家一個提示,他也是姓譚的,先賣一個關子,答案稍後才揭曉。
今天的經文大家是很熟識的,是門徒約翰所寫的。門徒約翰常被稱老約翰,因為他活至九十多歲,是最長命的門徒,估計他在八十多歲時才寫下約翰福音及約翰壹至叁書;到九十多歲時才寫啟示錄。相傳他從二十多歲起跟隨耶穌,經驗60多年的信仰整合和反思,他才寫福音書。楊醫說約翰福音的記載與其他的福音書很不一樣:只有約翰記載他與耶穌的生活片段、耶穌臨終前與門徒的對話。很明顯地這些記載是因約翰經歷了60多年的信仰整合和反思,認為這些是最重要讓當時的弟兄姊妹去把握,是不簡單的、直接的著作。所以楊醫提醒我們要以不同的角度去閱讀約翰的著作,因為在我們身邊未必有信仰超過60多年的人來對我們說話。我初信主時看不明白約翰福音,因為它太深奧了,我似懂非懂。相傳約翰是看完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後才寫約翰福音的;約翰的著作是他的信仰、人生、對當時的政局及教會的情況,作整體的體會和整合的總和。普遍學者認為約翰的著作有幾個寶貴的主旨:愛、上帝是愛、彼此相愛、同住等等。傳說約翰年紀老邁時行動不便,但他仍堅持去講道,每次都需要門徒抬他去講道,他會說:「小子們,你們要彼此相愛!」約翰對愛、上帝是愛、彼此相愛等等這些主題與其他的新約作者持有不同的體會和洞見。今早這段經文也提及愛,在約翰60多年的信仰經驗,導致他有很特別的、重要的領受:就是「上帝就是愛」,他不止說一次。約翰壹書4章16節:“上帝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上帝裡面,上帝也住在他裡面。”「上帝就是愛」這個片語在新約聖經中只出現了2次,也出現在約翰壹書4章。弟兄姊妹對「上帝就是愛」有沒有足夠的理解及怎樣在信仰群體生活中互動呢?
我信主40年,對「上帝是愛」這段經文似懂非懂的,至近幾年與我的第三位導師相處中有所體會,可以和大家分享,這位導師就是我的獨生兒子–君現。名字由來是因他出生以來,醫生說他有太多先天的問題,最大的困擾是有腦積水,主診醫生說在24小時之內他會因缺氧而在睡夢中離世。但經過了48小時之後,上帝存留了我的兒子!不過主診醫生提醒,他可能會成為植物人,生命亦不會長久。收到這個消息,我們因失而復得感到高興,但一想到要照顧他時則感到殊不簡單。所以太太提出讓兒子的名字叫君現,意思就是天上君王的顯現。當時我曾懷疑上帝是否真的是愛?或是我不值被上帝所愛?!如果上帝是愛,為何創造這樣殘缺的生命呢?我當時不懂何為愛。君現終於生存下來,不但不是植物人,還有明顯的笑容,但這個小生命因為染色體亂碼,出生時帶著先天的不足,非常嚴重的傷殘。最令我們估計不到的事,這樣傷殘的生命,還會有退化、惡化可能性。他在世的20多年,是逐漸的失去…直至最後的四年,即2011、2012年時,他得到嚴重的肺炎,連基本的呼吸也不能夠維持,需24小時靠呼吸機維持生命。他的房間要改成24小時深切治療的房間及滿佈器材,我們要化身成為24小時的私人看護。若在夜班看護他時是不能睡覺的,因為要隨時預備他呼吸上的需要及突發的呼吸的問題。
認識我們的人也說我們很疼君現。為何愛呢?為何那麼愛君現呢?是否因為他可愛或者他值得被愛?不用說,他並不引人喜愛,也沒有能力使人喜愛他。我記得有一個經驗:一個主日的早上我們收到一個突發的消息,教會小組中有一個家庭的4歲小朋友証實癌症復發。由於傭人的休假,我們需帶同君現一起去探訪。這位小朋友一見到君現,就童言無忌、衝口而出說君現很醜,但他並不知道君現是聽不到的。現在他倆也在天父懷中互相欣賞。20多年來我們所聘請的傭人們無不喜愛君現,她們知道照顧君現是很不容易的,是需要有很多的耐性、愛心、堅持及熬夜的。有個小趣事:我們發現學校的老師、助理、清潔嬸嬸等均以英語和君現溝通。我們感到很奇怪,因為醫生已確定君現是不能聽到聲音的,何況是英語呢?及後得知學校的老師和清潔嬸嬸說因為見傭人用英語和君現溝通,君現是有反應的,所以他們才以英語和君現溝通,可見他們是很細心及有愛心的。君現常進出醫院,所遇到的醫護們也很疼惜君現。
2017年1月10日,是君現返回天家一週年紀念,太太帶我去觀看一齣電影「最美的安排」。電影是說主角於喪失了6歲女兒三年後所發生的事情,故事的核心骨幹是他在極度哀傷時,與三位人性化了的愛、時間及死亡的對話、糾纏、質疑、投訴及不解,主角不能接受女兒的離開。故事情節可以把我將何謂愛的經驗描述出來,也讓我對今日經文「神是愛」有更深的觀察和體會。故事中化身為愛的是一位很年青漂亮的女演員,她問主角好友他的女兒誕生時的感覺:離婚後的他和女兒的關係很差、因他有婚外情破壞了家庭,女兒怪責他。他回憶女兒誕生的那一刻,自己就是愛本身。愛就是所有事情和理由的原因。這把我帶到約翰壹書4章8及16節。故事情節把愛的原則刻劃了出來:第一,「上帝是愛」就是上帝愛我們,不需要問我們是怎樣的好,不需要問我們是否可愛,更不需要問我們有甚麽值得祂去愛,是完全沒有前設、亦沒有條件(不需有原因)的去愛我們。第二,每當我們問為何愛,問愛的理由或者原因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愛」或者「上帝」自己就是理由和原因。所以我們是不用問為何的,也不需有原因的。上帝自己就是原因,因「上帝是愛」。第三,每當我們意識到因上帝先愛我們,我自己就是愛的時候,我們去愛根本就不需再問值不值得我去愛和愛的原因。
2021年1月是君現離世的5週年,我和太太對他的不捨之情是沒有減褪的。回顧20多年來對君現的愛,從來就不是因為他有多可愛,或者他有什麼值得我們去愛,總之就是愛他、疼他。當約翰寫上帝就是愛,他想讀者知道,自己所經驗上帝是愛是怎樣的一回事。在他60多年的經驗,「上帝是愛」是愛的本源,愛的本質和本能是向外發放的,不在乎接收者的立場和本質及懂不懂得去回應。因當我們還作罪人時候,基督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知道何謂愛。上帝愛我們,因為愛,上帝以不同的方法與對象相處,上帝就是所有事的理由和原因。上帝不用我們作什麼以去換取祂的愛;先知耶利米形容:上帝以永遠的愛,愛我們,因此祂以慈愛,吸引我們,讓我從愛君現的經驗中去體會上帝是愛。所以君現是我人生中的第三位導師。我們愛君現,不是因為君現的立場、能力、本質、會否回應我們的愛,上帝藉著我對君現的愛,反照上帝是不計較我是怎樣的。總之,上帝是愛。我們的好行為是對上帝愛的回應,不是上帝愛我們的前設,不是上帝愛我們的條件。楊醫曾說過:因君現的出現,讓很多的愛彰顯出來。我現在明白更多:君現的出現,讓我們的家有愛,因為上帝先愛;這些愛的彰顯,是因為愛是從上帝而來的,我們從上帝而生,我們住在愛中。愛君現,從來不是因他可愛或是他值得被愛,因為上帝就是愛,因為愛就是所有事情的原因。楊醫對聖言的睿智及細心,他常提醒我們,約翰不單止經驗上帝是愛,上帝的愛更是愛到底的愛。約翰說:耶穌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請勇敢相信上帝愛你是沒有前設的,因為上帝就是愛的源頭,我們同是被愛,也可以去愛;住在愛中,就懂得去愛。
教會在十月十八日正式回復實體崇拜,期望眾弟兄姊妹可以回到教會,一起敬拜上帝。在疫情嚴重期間,教會繼續舉行主日崇拜,雖然因為限聚令的關係,眾弟兄姊妹不能回到教會,但也會參與網上崇拜,將主日的時間歸給上帝。
為何我們會這麼重視要在主日參與崇拜?其實當中與猶太傳統的安息日有莫大的關係。創世記二章2-3節,「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上帝完成了創造整個宇宙萬物和人之後,就在第七日停了所有工作,並且把這日定為聖日,讓宇宙萬物以及人,都能享受安息,並且把這日歸給上帝。
聖日的意義,是叫我們作為人,是上帝的創造物,理應要將聖日歸給上帝,與上帝一起享受安息和寧靜,與祂建立關係。主日崇拜是我們在主面前安息的時候,並且敬拜祂,聆聽祂的話語和引導。所以,我們要堅持每個主日參與崇拜,以致與上帝的關係能不斷更新、更緊密。
希臘文講節制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慾望、本能、情緒、行為是有控制的意志力,是種可以主宰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對事情反應的能力。約書亞圍城七次,要忠心做好,絕不簡單。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有節制的特質。相反,如我們讓慾望驅使,生命與身體很快會進入失控的狀態,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亞當與夏娃因一時的引誘失去節制,沒有聽從上帝的話吃了果子,一失足成千古恨。該隱忍不住嫉妒,殺死弟弟亞伯,成為聖經歷史上第一個殺人犯。摩西一時看不順眼,殺了埃及人;一時怒氣,沒有聽從上帝吩咐敲石頭的次數,喪失入迦南的機會。大衛受不住引誘,奪人妻子拔示巴,後果不堪設想。聖經中昔日的先祖因節制的問題發生不幸的事,在這主張個人主義的世代裡,每個人憑自己感受做事,情況更危險。2018年,一輛九巴於大埔發生車禍,19人死亡。車上的乘客抱怨那名司機晚了開車,司機忍受不了,情緒失控,最後超速,整架巴士翻側。
節制特質與生命生活息息相關,有一篇文章講聖靈的果子是以愛為首,所有的德行需以愛為出發點,也需要節制才能執行。「仁愛要有節制,才能選擇去愛仇敵;喜樂要有節制,才能在困境中定睛耶穌;和平要有節制,才能在衝突中與人和睦;忍耐要有節制,才能堅持下去;恩慈要有節制,才能彰顯上帝的憐憫;良善要有節制,才能行善不會喪志;信實要有節制,才能忠心順服上帝;溫柔要有節制,才能謙卑平和不輕易發怒。」
過去有經歷情緒、關係、吵鬧、節食、購物、工作等失控的時候嗎?加5:16-17「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羅馬書7:18-19,保羅向羅馬人分享自己的見證和困難。羅馬書7:21-23,在我們的心裡有兩個律。若心中有一張椅子,但有兩個人,一個是耶穌基督,一個是自己,誰應該坐這張椅子?實際又是誰坐了?羅馬書10:9「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叫祂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很多時受到事情影響,但我們應該完全讓上帝做主。
加5:18-21,只靠自己時,這些情慾的事有十五項,而聖靈果子只有九個。若把這世上的事看得比上帝還重,那這些便成為我們的偶像。如跟隨上帝,上帝認為我們所求的是好事,一定會幫我們。我喜歡駕車,最難節制的是每次看見一轉紅燈就想快點衝過去,但衝紅燈是不對的。我向上帝禱告,上帝讓我看見衝紅燈的問題是出自紅燈之前的黃燈,現在我學習轉黃燈時不衝過去,而是慢慢停下來。
聖經對節制的定義是甚麼?要完全依靠聖靈去學習節制,節制就在聖靈的果子裡,即要靠著上帝才能行出節制。過去星期五有弟兄姊妹來探訪我,為方便他們泊車,我留下車房的兩個位置。後來發現有其他人胡亂在車房泊車,正想抱怨時,聖靈提醒我要節制,我立刻祈禱,求上帝寬恕。回到家時,發現有弟兄姊妹已到,跟他們提起此事時,他們又勸說快點找車主開走車輛,但因剛才的禱告,上帝保守我繼續安靜,不要讓怒氣佔有我。感謝上帝讓我學習節制,以愛去行動,節制幫助我去執行,並經歷和平、良善、忍耐。
在新約書卷中,《使徒行傳》有極多的篇幅描述聖靈各方面的工作和能力。在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門徒驚怕又慌亂,面對羅馬官長和宗教領袖的逼迫,他們怕受牽連,關在房子裏。但主耶穌復活並向他們顯現,立即重燃他們心裏的盼望,於是他們問主耶穌:「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主耶穌沒有給他們直接的答案,卻告訴他們:「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節)。有人以為主耶穌的意思是先將福音傳遍耶路撒冷,其實原文是說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和」直到地極,清楚地表明主耶穌的心意是叫我們不分優次地向萬民作見證,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太28:19節)。
其後門徒走到那裏,上帝的國就在那裏拓展。他們沒有依靠任何勢力,面對逼迫依然靠著聖靈放膽傳揚福音。這些事貫穿整卷《使徒行傳》,顯明只要順服聖靈,就必得著能力,作主耶穌的見證人。
文章導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