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做好人與惡人的距離」 梁國強博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6月25日)

經文:詩篇第1

詩篇在原文是指讚美—TEHILLIM,當中並不只有150篇,只是編入正典的共有150篇。詩篇共分成5卷,每卷的最後一篇最後一句都有讚美上帝的詩句。在卷一中1-41篇,第3篇有記載作者是大衛,而1-2篇沒有提到作者是誰。根據現代釋經學者指出,1-2篇是想作出教導給讀者,好像現時新聞報道那樣,會先講出有哪些重點新聞,然後再報道該新聞的核心內容一樣。

    詩篇第一篇是智慧詩,是想帶出我們要有智慧選擇做好人還是壞人。在原文第一個字是有福。在第一節中,指出有福的人是不會做三件事:「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不從(DOES NOT WALK)是指不行在、不跟從;;而惡人(IN THE COUNSEL OF THE WICKED)解作狂妄、心術不正、行為不良的人,不站(IN THE WAY OF THE SINNERS))可譯作不站在罪人當中。罪人中罪的定義可參考詩篇32篇1-2節: 得赦免其過(TRANGRESSION)、遮蓋其罪(INQUITY),這人是有福的話:凡心裡沒有詭詐,耶和華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在經文中的3個字:TRANSGRESSION是指越界(越過律法的規定);INQUITY是指扭曲(將錯的事情講成對的);SIN(射不中紅心)。最後不坐(DOES NOT SIT))褻慢人的座位(IN THE SEAT OF SCORNERS),可以譯作不和譏誚中傷的人同席,而這些人是自高自大,心驕氣傲的人。褻慢人是指有輕蔑的態度嘲諷上帝和祂的律法,也不聽教的愚拙人。在這3個「不」中,是有平行的寫法,也是帶出越行越壞的意思,經文中的這3種人都是不尊重上帝的。

    相反地,有福的人不會做以上所提到的3件事,他們會做2件事: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喜愛」的意思有愛慕和渴慕,就像男女關係中,經常有上帝的律法和說話在我們心中。 另外他們會晝夜思想,譯出來就是日夜間都思想上帝的律法。當我們若能夠不做「不」這3件事,「做」喜愛耶和華的律法「和」晝夜思想,我們就是有福的。有福是一個加強的複合詞,即最有福的意思。

    在經文中,提到有福的人像樹栽在溪水旁(3-4節),按時候結果子;相反惡人會像糠粃吹散。樹象徵穩妥,屹立不倒,不會輕易搖動。當樹深深扎根在溪水旁後得到滋潤後,就會健康生長。而「按時候結果子」就可以參考以西結書47章12節中的經文一樣,聖殿流出的河水灌溉各類樹木,以致葉子不枯乾和必結新果子。相反地,惡人就像糠粃一樣,他們沒有任何營養和任何價值,被風吹散。我們可以得出樹代表堅固,糠粃代表無根;樹代表義人,糠粃代表惡人;樹結出果子,糠粃被風吹散。惡人最後的結局是在審判中必站立不住,就算他們混入在義人當中也沒有用,因為上帝知道義人的道路,衪會分得出哪些是義人和壞人。

    在說完了整段經文後,相信大家都對這段經文很熟悉,但是,我們又是否懂得選擇呢?在這個世界中,顯然地,惡人是比較多的。很多人都會作出錯誤的決定,因為我們一路行在這個世界上,會很容易地越行越錯。在信仰路上,我們知道要作甚麼選擇,但是要正確地行出來是很困難的。美國有一個認知行為學的實驗,參加者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他們要在放有不同數字牌的椅子中選擇2個加為10數字的牌,選擇對了就可以獲得1美金。當中會有2個不同的評審準則,一個是會有人去檢查是否正確,另一個是自行申報是否正確,結果很多人都選擇了後者,這可以說明了2個認知行為心理學(自我服務偏誤和認知偏誤)。我們經常都認為自己可以選擇正確的行為準則,但是行出來會有誤差,因為我們有時會不經意地犯下大意錯誤,我們覺得已經做了對的事,但實際沒有。

    所以,我們需要靠近主,讓祂去幫助我們。我們人類是很軟弱的,不可以靠自己的才能,不可以和魔鬼鬥,也不要以身試法。希望今天的經文能帶我們好的提醒,常記在心中,作一個有福的人,阿們!

「智慧之父的忠告」 張福民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3年6月18日)

經文:箴言第1章

箴1:7「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每位基督徒都是智慧者,我們要向人講智慧的說話,不說污言穢語,用上帝賜的智慧和聖經的教導為主作見證,這就是智慧人。箴言書共有31章,31章內有26次稱呼「我兒」,是所羅門寫給他的兒子,把上帝的話和真理教導他。所羅門這充滿智慧的王空前絕後,當他接續父親大衛登基的那晚,他向上帝獻祭祈禱,因他要擔當大責任,要依靠上帝,這是一個謙卑的行為。上帝向他顯現,悅納他並問他求甚麼,不論是壽命、榮華富貴、民強國壯等都可以賜給他,但他求上帝賜他智慧聰明。所羅門的祈求蒙悅納,因他為上帝的國和子民祈禱,求智慧治理他們。我們先求上帝的國和義,為教會、傳道同工、事奉人員與弟兄姊妹祈禱,求主使用我們,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聖經記載有次所羅門王在判案時,有兩位母親各抱著嬰孩,一個是有生命的,一個是因母親睡覺時被壓死的,兩位母親各稱死的嬰孩不屬於自己。所羅門讓人拿刀來,想把活嬰孩劈開一半給兩位母親。其中一位母親同意,另一位母親卻著急地阻止所羅門王,她願意把孩子給另一位母親,所羅門知道那位才是活嬰孩真正的母親。今天藉著箴言第1章分享三個重要的提醒:

一、聽從父母的訓誨,記在腦中,留在心裡

箴1:8-9「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因為這要作你頭上的華冠,你項上的金鍊。」使徒保羅寫信給他親愛的兒子提摩太:「願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我們主耶穌基督歸與你。」無論是所羅門或保羅,都是要聽從父母的話,並教導兒女聽從上帝的話。不要忘記父親的教訓,不要忽略母親的訓誨。保羅講我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我們要多關心父母,把上帝的話記在心中並教導下一代。現今社會進展非常快,兒女的自我性提升,父母的提醒教導被當作耳邊風,今天的青少年甚至對師長的金石良言也拋諸腦後。父母應為子女祈禱,鼓勵兒女返主日學和聚會,栽培他們,讓他們在知識和靈性方面有成長。人不能改變人,唯有上帝能夠改變一切。

二、不可隨從惡人,不受引誘

箴1:10-11「我兒,惡人若引誘你,你不可隨從。他們若說:你與我們同去,我們要埋伏流人之血,要蹲伏害無罪之人」這世界很多罪惡,求上帝賜我們聰明智慧辨別是非,不要聽從惡人的引誘,不要做害人的事。在教會中在很多邪說和不正確的道理,我們要更小心,跟隨主的道。

三、聽從上帝的話,事事順利

箴1:33「惟有聽從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不怕災禍。」唯有聽從上帝、智慧者的話,我們才能安然居住,能夠勝過一切的困擾,不從惡人的計謀。這個時代不只攻繋我們個人,甚至攻擊教會,如離間弟兄姊妹的關係,或讓我們崇拜不專心、事奉不投入。當我們離開上帝的家,遠離肢體,我們很容易忘記聖經靈糧的餵養,墮入撒旦的網羅。無論大小事都要依靠天父,上帝會帶領我們走平安通達的道路。

父親節記念在天上的父,上帝一直看著我們,提醒我們,祂愛我們每一個。求主幫助我們在主裡面孝敬父母,多讀聖經,得上帝的教導,讓我們分辨真理。多學習、多聽道和行道,過得勝的生活。活出屬靈的生命,做個榮神益人的信徒,領受上帝的福樂,得到上帝永遠的同在。

「夜半啼聲」 古學賢牧師講 (2023年6月11日)

經文:路22:54 – 62

逾越節晚餐之後,主耶穌和十一個門徒往橄欖山去。主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可14:26-29節)

一、無知的自信

彼得的過份自信,充分表明他的無知與自我!可14:30-31節,主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裏,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卻極力的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彼得帶頭向主耶穌保證不會否認祂,跟著其他門徒都是這樣說。約18:10節,當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的時候,彼得又要領先保護主耶穌,拔刀將大祭司僕人的右耳削掉。跟著,門徒一個一個逃走,主耶穌被帶到大祭司的宅裡(路22:54節)。太26:58節,彼得沒有逃跑,「遠遠的跟著耶穌……要看這事到底怎樣。」

二、徹底的跌倒

大祭司的僕人們在院子裡生了火,彼得也坐在他們中間,有一個使女認出彼得是同主耶穌一夥的。彼得卻不承認(路22:55-57節),這是彼得第一次不認主。彼得來到前院,這個時候雞第一次叫了(可14:68節)。過了不久,又有一個人看見他,說:『你也是他們一黨的。』」彼得再次不認主。約過了一小時,又有一個人極力地說他是同主耶穌一夥的 (路22:58-59節)。太26:73節,彼得說話特有的口音,顯出他和主耶穌都是加利利人;約18:26節,這僕人是彼得削掉右耳那人的親戚,他看見彼得和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彼得就發咒起誓的不認主(可14:71節)。那時,主耶穌忠貞地面對盤問祂的人,彼得卻決絕地三次不認主。

路22:60-61節,就在這個時候,主耶穌開始離開衙門,要被帶到彼拉多那裏。彼得「正說話之間,雞就叫了。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向來對主忠誠、勇敢、剛強的彼得,轉眼之間就跌倒了,他完全切斷自己與主耶穌任何的關係。彼得期望主耶穌是「政治彌賽亞」,以爭鬥的方式來復興以色列國,拯救上帝的選民脫離困苦。彼得憑著自己的期待與想像,塑造了一個自己理想中的「耶穌」,但如今彼得親眼看見主耶穌被人百般凌辱(可14:64-65節),他嚇到腦海一片空白,與主耶穌共享榮華富貴的夢完全幻滅了!他的信仰完全崩潰了,因為他根本沒有真正認識主耶穌。彼得三次不認主之後,雞就第二次叫了。猶太的拉比認為,公雞啼叫具有積極意義,因為牠使睡夢中的人宣告黑暗快要過去,黎明將至!在聖經裡,黑夜代表混亂與危險,而白天代表美善與光明。

三、無量的寬恕

天父所賜給主耶穌的人,沒有失落一個(約18:9節)。基督的救恩從來不是以人的意志或力量為基礎,而是建基於上帝白白的恩典。路22:32節,祂對彼得說:「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在彼得還未不認主的時候,主耶穌已經給他充份的肯定。感謝主,日後彼得靠著聖靈行事,完全謙卑下來,放膽傳講耶穌基督的名。舊的彼得已經與主耶穌一同死了,現在他不再為自己活,而是為耶穌基督而活。 主耶穌不想彼得一直活在懊悔與痛苦中,不想他每早一聽到雞啼內心就被控告。祂要彼得恢復與祂親密的關係。弟兄姊妹,無論你過去曾經怎樣違背對主的承諾,主耶穌雖然十分難過、失望,但是祂沒有放棄你。我們的軟弱,主都知道,祂的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永遠是主耶穌的心肝寶貝。

「信心馬拉松」屈黎懿堅師母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3年6月4日)

今天所選的經文,其背景是猶太人的基督徒所面對的艱苦情況。他們正面對強烈的逼迫中,他們對所信的上帝開始模糊,思考開始不正確。作者就寫信給這些灰心失意的信徒,希望他們能堅固主道,要憑信心去委身。在面對逼迫時,經文鼓勵這些信徒不要放棄。這段經文可以分為4點去解釋,第一點是眾見證人,如同雲彩(第1節)。第1節中的「既」字是承接了11章的內容,當中舉出了很多舊約聖經人物例子。他們怎樣對上帝有信心、忠誠、為上帝工作和死。他們的行為給後人作了見證、榜樣、得到上帝稱讚。而雲彩則是比喻歷世歷代有很多見證人,他們曾經在信仰中用信心奔跑前路,並完成了為上帝的見證。他們亦好像觀眾席上的觀眾看著我們奔跑一樣。我們的生活就像比賽時一樣,作了基督徒一段時間會覺得累。而這些見證人看著我們時,其實他們正在為我們打氣,想我們好好完成。另外,我們身邊的弟兄姊妹都是好好的見證人,他們的生活見證能成我們信仰的動力,加添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使我們更能經歷上帝的恩典,更有動力事奉。

    第2點是放下重擔,脫去罪惡(第2節)。在賽跑時,為了能更好比賽,我們會減輕自身的負擔讓自己表現得更好。在信仰上,我們要脫去容易纏繞我們的罪,這些罪是我們在信仰路上的大負擔。罪惡在我們四週都有,擋著我們的前路,就像我們走在人來人往的彌敦道上,要左右穿插才能加快行走。在信仰路上,有很多罪擋在我們的面前,拖慢了我們。在舊約中,以色列人在攻打艾城時,因為亞干犯了罪,使進攻受挫;又有掃羅不聽掃母耳的勸告自行獻祭,然後逐步沉淪。我們要思想有甚麼東西阻礙我們在信仰路上前進,例如自我中心、固執、不合理的價值觀、壞習慣等等。如果我們不能放低這個纏繞我們的罪,我們就很難實踐主道和經歷上帝的豐富。我們要分別為聖,放下世俗的罪,才能令我們在信仰路上走得輕鬆。

    第3點是存心忍耐,奔走前路。我們的信仰路上要靠耐性及努力堅持。在信徒面對更嚴厲逼害時,最重要的是忍耐。忍耐就是意志力,接受眼前困境,不要灰心喪志和屈服在困難中,要努力跨過。作者以耶穌所受的苦難(第2-3節)、親生父親的教導(7-11節)去說明我們需要好好忍耐這些苦然後去奔走前路和成長。在2-3節,他說到耶穌基督遵行上帝的旨意所受的苦、而對別人的反對和傷害的苦時,祂也不會放棄,完成自己的使命。而第7-11節則講到親生父親給我們的教導也是一種「苦」。在我們的成長中,我們會走歪路、不懂正確的思想和犯錯,所以父親會管教我們,當中的管教過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苦。我們在信仰的苦是因為所行的不合上帝心意,我們隨自己而行,而且還要面對不信的朋友對信仰的批評。我們需要好好忍耐,經過不同歷練在信仰上成長,按著上帝心意而行才可以好好奔走上帝的路。     最後一點是仰望耶穌,學效祂的典範。耶穌是信心領導和完成者,祂那受著十架痛苦之路,沒有放棄。因為祂看到的不是現在的事,是永恆和救恩之事,完成了救恩的工作。我們要好好思想和仔細去想耶穌基督的所作所為,想起祂的所言所行。無論受到任何人批評、質疑我們的信仰時,都要想起耶穌的堅持,被祂所吸引,就會有力前行。希望透過這段經文,我們在信仰這個馬拉松中不要放棄自己,在罪惡、面對別人質疑時能夠堅定自己。在信仰路中,我們也要幫助身邊的信徒,在其的信仰路上適當地幫助他們,一起堅持我們的信仰,阿們!

「天國性價比」彭偉業傳道講 (2023年5月28日)

經文:馬太福音20:1 -16

近期在消費潮流上出現了一詞語「性價比」,此為成本效益比,俗稱CP值,即是產品服務值不值。「性價比」的邏輯應用到各方面,例如工作和事奉。今天好多做打工仔早出晚歸,勤勞工作,卻得不到理想回報,自己感到委屈。參與事奉的弟兄姊妹付出了時間、精力,卻得不到別人的讚賞,當初火熱的心漸漸熄滅。如果我們用性價比的邏輯,應用到工作和教會生活上,可能好快就會跌入一個消極的生命。若然我們想改變,有沒有其他出路呢?

一、葡萄園園主的恩惠

一位葡萄園園主需要僱用工人為他收割葡萄。願主顧及沒有工作的工人的需要,於不同的時段在街市邀請工人入葡萄園工作,他每隔三個小時就僱用一批工人。然而,第一批工人整整工作了12小時,他們獲得一錢銀子,其他的工人工作時間較少,最後的那批工人工作了只有一個小時。在分發工資時,所有的工人同樣得到一錢銀子的工資。於是第一批工人不忿氣,向園主埋怨。園主說明他是按著合約做事,並且他有權隨他的意願去給予別人,叫他們無謂眼紅其他人。耶穌回應了一句說話:「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這句說話也是在19章結尾前出現,彼得問耶穌他已撇下一切跟隨祂,究竟將有什麼獎賞?耶穌同樣回答了這一句說話,其實整過葡萄園工人的比喻就是回答彼得的問題。

二、工人的兩種心態

這個比喻根本重點不在於回報,更加不是去探討是否公平的問題。所有工人的工資都是一樣的,所以這故事的重心不在於工資,而是在於不同的心態。葡萄園園主所面對的是兩種不同心態的工人:第一種人就是「在前的」,總是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這種計較的心態使他們不能得到最好的福分,由原本在前的變成在後的;第二種人就是「在後的」,對於獲得工作的機會本來是排在最後的,若然分享到一些工作機會,就懷著感恩的心去做。然而,就是這份感恩的心,讓他們得到最好的福分,於是排在前頭。如果要去扭轉對工作或者事奉感到辛苦的局面,關鍵就在於兩種心態的對比:一種是總是覺得自己付出了好多;一種是覺得自己得到了好多。

三、天國在人間

這個比喻開始時耶穌說:「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其實,天國就好似聘請工人入去葡萄園做工那樣。一切都是由葡萄園園主所給予的,這是園主的主權。園主體恤那些失落的人的需要,給予他們機會進入恩典裏面。葡萄園是一個恩典的空間,在這空間所欣賞的和重視的,是工人以感恩的心去努力工作。一切的動力,是來自感恩。一個充滿感恩的時空,就是「天國在人間」。「天國性價比」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性價比根本不能用來形容天國,在天國裏面只會有恩典和感恩的心。作為忠心的僕人,必須懷著感恩的 心,將生命獻給上。

「負傷者的召命」古學賢牧師講 (2023年5月21日)

經文:賽42:1 – 7

楊錫鏘醫生成為牧師之後,在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書;他不時跟學生談論「召命」,意思是「人以整個生命來回應上帝的呼召」。今日我們透過賽42:1 -7節,給大家看看,上帝給我們甚麼召命。

一、上帝僕人的召命 (42:1、5 – 7節)

賽 42:1節上,「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這個上帝的僕人是誰?許多人立即這樣回答:「是主耶穌!」因為新約聖經直接引用這節經文在主耶穌身上:太 12:17-21 節,「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不錯,主耶穌是上帝的僕人,是照亮世界的光,是拯救人出黑暗入光明的那一位。主耶穌來世界的目的,不是要定人的罪,而是要施展衪的憐憫,拯救世人。主耶穌從來不會說:「你已經落到如此田地,沒有人關心你,我也放棄你!」主耶穌會溫柔地說:「我要使你復原,生命重拾活力,甚至可以傳遞我的愛!」主耶穌的確是上帝所喜悅的僕人,不過,在以賽亞的時代,主耶穌還未降生,當時的猶太人又會怎樣瞭解賽42:1節的意義呢?

大家知道,大衞與所羅門都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所羅門將他所建的聖殿奉獻給上帝的時候,上帝的榮光充滿聖殿(王上8:11節)。以色列民非常自豪,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但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成爲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主前第八世紀,以賽亞生於南國猶大,他任先知大概是主前740年至700年之間。那是猶大國歷史上最繁榮,同時又是最黑暗的時期。在太平盛世之中,南國的人開始墮落,他們拜偶像,許多人只顧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謀取錢財,社會上有很多不公義的事;這些事在以賽亞書裡都有敘述。

主前722年亞述滅了北國以色列,將大部分以色列人俘擄去亞述 (王下17:5—6) ;之後亞述又進攻南國猶大(王下18:13),毀滅多個城市,猶大王迫於向亞述進貢。之後猶大王巴結巴比倫(賽39:1 – 4),心想可以對抗亞述;但在賽39:5 – 7節,以賽亞就預言,巴比倫的軍隊將會征服耶路撒冷,並且將其中的財寶與居民擄走。弟兄姊妹,當年南國猶大的百姓,即以賽亞書的原讀者,會怎樣瞭解賽42:1節的意義呢?「上帝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僕人」,是誰呢?原來上下文多處經文(例如41:8 – 9、44:21節)清楚指出,這位上帝的僕人就是以色列民!

不錯,上帝呼召以色列作衪的僕人。但很可惜,以色列是不稱職的僕人,百姓沒有忠心事奉上帝。而主耶穌作爲上帝的僕人,祂完成召命,並且呼召我們跟隨祂,使我們同樣成為上帝的僕人。羅2:28 -29節這樣說:「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惟有裡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裡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上帝來的。」每一個悔改得救的人,在耶穌基督裡面,成為真以色列人。所以,不單是以色列民,今日我們因信主耶穌,也成為上帝的僕人。

賽42:1、5 – 7節說明上帝僕人的召命是「將公理傳給外邦,作外邦人的光」。這「公理」指到甚麼?徒13:46 – 47節記載,使徒保羅對那些硬心拒絕福音的猶太人說:「上帝的道先講給你們原是應當的;只因你們棄絕這道,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們就轉向外邦人去。因為主曾這樣吩咐我們說: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所以在以賽亞的時代,這「公理」指到「上帝的道」,而到了新約時代,「公理」明確對應為「基督的福音」。

弟兄姊妹,你和我是至高上帝的僕人!約20:21節,主耶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所以我們活在世上,不能與世人一樣憤世嫉俗、怨天尤人,或者隨波逐流。

二、負傷者實踐召命 (42:2 – 4節)

上帝的僕人實踐召命,有七件「不」作的事:不喧嚷、不揚聲、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不折斷壓傷的蘆葦、不吹滅將殘的燈火、不灰心、不喪膽。我們確知上帝的僕人就是主耶穌,祂完成召命的方法是「不喧嚷、不揚聲」,不是用敵對的方法,不是好像亞述與巴比倫那樣靠武力和威嚇!我們靠的是謙卑、毅力、不灰心、不喪膽的心志,用的是憐恤壓傷蘆葦、顧惜將殘燈火的愛心,將上帝的道,將基督的福音傳開。人與人之間要和平共處,要用主耶穌的方法:負傷者安慰受傷的人。主耶穌體恤我們這些好像蘆葦被壓傷的人,祂用自己的血換來和睦,使上帝與人和好。蘆葦是平凡的草本植物,它對生態環境略有一些用處;但如果壓傷了,人就把它折斷。上帝卻眷顧平凡的生命,因為「壓傷的蘆葦,衪不折斷」(賽42:3節)。「壓傷」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心灰意冷、鬱鬱不得志,或片體鱗傷。世人的確仿如蘆葦,即使外表高大堅強,但內心不能承受壓力,又容易受傷;上帝卻是非常愛惜世人。

「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以賽亞時代的猶太人一聽就會認同,因為他們被外族欺凌,流盡血和淚;他們怎麼有可能去安慰別人?這也常常是我們的想法:我們自己都是被打壓的群體,已經疲累不堪,沒有力氣,我們還能體恤其他人的軟弱嗎?然而,沒有一個壓傷的蘆葦是主耶穌所不能復原的!祂能使那些被痛苦、憂愁所壓傷的生命,變成奏出讚美詩歌的樂器。上帝能用我們在地上的軟弱,來彰顯祂天上的榮耀。當我們受傷的時候,總以為只有自己痛苦,不想到四周都是痛苦受難的人。上帝揀選你,呼召你作祂的僕人,祂看你為寶貴。所以你不要因所受的傷而灰心、難過和喪膽;受傷的人把上帝的安慰傳給其他受傷的人,這就是福音的召命。我們是負傷者,應該更有同理心,去關心受傷的人。

我們當知道,活在這世上,被壓受傷是必然的事。對我們的屬靈生命,壓傷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爲這使我們謙卑下來,目光從自我轉移到基督身上。溫柔的主耶穌會使我們微弱的一點燭光,漸漸燃亮起來,有朝一日燃燒成為大火,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此外,我們也須知道,負傷不應阻礙我們履行僕人的職責。各位身心疲倦的弟兄姊妹,可能你在世俗當中有很多掙扎,你當繼續保持對上帝的順服。不要灰心!在服事上帝的過程中會遇上挫敗,會看見一些不開心的事,但是不要灰心,因爲我們不是經營自己的事業,我們是為上帝而做。主耶穌願意每一個人都領受福音,得到祂的救恩。你曾經是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上帝扶持你,你是祂所揀選、祂所呼召的僕人!

今天我們身邊有許多被人排斥、遭逢不幸,或陷入困境的人,那個關心他們、鼓勵他們的人就是你和我。不少人落在種種的捆綁中,在各樣的網羅裡掙扎,他們需要主的憐憫。你可以幫助他們,你可以開始常常為他們祈禱;上帝的愛要透過你傳遞,你是祂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僕人!

「聊情、療情、聊程」黃庭得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3年5月14日)

經文:「彼得前書 1:1-9 節」

今天我們從彼得前書來看「聊情、療情、聊程」,這個提目出自我太太的一個神學院同學的丈夫,他是一名精神科醫生,早前因膽管癌而回了天家,在他回天家之前便寫了一本名為「療情、聊程」的書,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了他與一名醫護人員長達十多年的治療故事(即療情),第二部分寫了他畢生的經歷及靈修神學等等的事情,第三部分便寫了他在患病時的心路歷程(亦即聊程)。

聊情:是與上帝心連心、與人心連心(父子情、朋友情),耶穌當我們不是僕人而是兒女、朋友,為我們捨命。彼得前書1:1節說到我們是被揀選的,在地上只是寄居的,盼望將來回天家;1:2節又說:「就是按照父上帝的預知所揀選,藉着聖靈得以成聖,以至於順服,又給灑上了耶穌基督的血的人。 願恩惠、平安豐豐富富地加給你們!」我們要與三一真神聊情,上帝的話語就像第2章所說的靈奶,當我們細嚼上帝的話語,就能明白上帝的父子情,彼得懂得悔改是因為他感受到父上帝的情。所以情是很重要的,如果當你沒人關心、人間沒情的時候就沒有盼望。所以1:3節說:「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是應當稱頌的!祂照着自己的大憐憫,藉着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重生了我們,好讓我們得着活的盼望。」

療情:對付邪情、受傷害的感情。2:1節:「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充滿了經文所說的試練、或受到傷害,所以我們需要療情、需要上帝的話語,就如2:2說:「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2:9又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我們越認識上帝的聖潔,就越得醫治。在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才開始學習明白真理,去做一個成熟的兒女,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上帝用很多方法去幫助我們、去醫治我們,這就是療情。

聊程:如何與上帝與人心連心?首先我們要「信」上帝愛世人,上帝是有情、會憐憫人;而我們亦「愛」上帝、愛上帝所愛(照上帝形象樣式做的人),同時愛也是一種回應,因為上帝先愛我們;亦希望弟兄姊妹們能得到盼「望」,主耶穌必再來接我們,當我們與上帝傾談後,心裏便得到盼望。4:7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警醒亦譯作頭腦清醒,在這末後世代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因為我們都是不完全的,要保持謙卑,才能親近上帝、與上帝心連心,也能親近人,與人心連心。4:8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原來「愛」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方向。 在彼得整篇的書信中充滿了父子情和對天父的感恩,雖然他不配,但上帝仍然愛他,仍然給他機會悔改,仍然使用他。

彭偉業傳道 - 「信心的榜樣」(2023年6月11日)

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究竟是為何原因?當然,我們在創世記看見他願意按照上帝的旨意獻以撒的那一幕,極其驚心動魄,被他對上帝的信心和順服為之震撼。究竟他的信心是如何被建立呢?我們也可以從希伯來書第十一章8至16節的簡短敘述中,看到他的信心是如何被建立。

根據希伯來書記載,亞伯拉罕被蒙召離開吾珥出發去應許之地,但那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就算按著上帝的指示到了應許之地,他仍然只能作客旅居住在帳棚裏。對於亞伯拉罕來說,他的一生就好像客旅一樣。上帝應許他的子孫夠真正得到應許之地,這是亞伯拉罕在世的時候不能看見的事情,他不介意在有生之年這事沒有成就,而他所做的只為將來建立根基。第十一節:「因著信,撒拉自己雖然已過了生育的年齡,亞伯拉罕也老了,但還能作父親,因為他認為應許他的那位是可信的。」這份信心就好像相信一個已死的人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的多。這是撒拉和亞伯拉罕在世的時候看不到的事,但他們依然堅定相信將來會發生。

他們沒有看到應許在他們有生之年實現,只會視自己在世上是客居的,經文強調他們所羨慕的是天上的家鄉,是上帝在天上預備的一座城。(來八13-16)藉著這一個更美的、更令人嚮往的天上的家鄉,他們有能力在世上以堅定的信心去生活。今天我們的信心的來源在哪裏?是否不斷寄望上帝為我們實踐在世上的目的和成就?定還是我們以寄居者的視角看世上的一切,以上帝為我們預備在天上的家鄉為我們信心的根基呢?

彭偉業傳道 - 「偉大的救恩」(2023年5月28日)

今年教會的主題是「認識基督、作主忠僕」,教會帶領大家查考馬可福音,揀選其中幾段重點段落,以「神子」和「權能」的涵義去理解耶穌。事實上,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用「大祭司」的意義去理解耶穌。

希伯來書二章17至18節:「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在舊約時代,祭司的設立是為了代表人向上帝獻上祭物,尤其是贖罪祭,是人祈求上帝赦罪的唯一途徑,所以,祭司是人面向上帝的代表。「祭司」的觀念也用在「耶穌基督」,因著祂為我們的犧牲,把自己作為祭物獻上帝,成為我們的贖罪祭。

這兩節經文指出這位祭司「耶穌基督」是「慈悲」和「忠信」的,慈悲,是指祂對人有仁慈和憐憫,而忠信,是指祂忠於父上帝。因基督對人慈悲,對天父忠信,成為人與上帝之間的中保「大祭司」。這位大祭司成為血肉之軀,與人一樣受苦、受試探,因為祂同人一樣經歷過苦難和試探,所以能夠拯救被試探的人。 耶穌基督救贖我們的方式,是把自己成為祭物,親自獻祭給上帝,完成贖罪挽回祭的要求。我們每人都必經歷試探,偶然被過犯所勝,而基督也像我們曾在肉身受過試探,祂的救恩足以拯救我們。當我們了解這些,我們就會發覺這救恩何其偉大,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基督的救恩呢?

古學賢牧師 - 「不可叫主耶穌惱怒」(2023年5月21日)

有位年輕母親正幫孩子穿衣服準備到教會上主日學,孩子跑進父母的房間,對還穿著睡衣、懶洋洋地躺在床上的父親說:「爸爸,我要多大才可以像你一樣不用上主日學?」父親被驚嚇就跳起來,說:「我現在就和你一起去教會!」另外有個小女孩很喜歡上主日學,但父母在禮拜日要多睡幾小時,或約親友遊玩,很少帶小女孩上主日學。多年後女孩子長大了,父母也老了。有一天,父母想女兒在主日陪他們回教會,女兒說:「不,我要多睡幾小時,然後和朋友約會。」這句話好像一盆冷水潑在年長的父母身上,他們心中有無限的懊悔。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知道嗎?聖經只有幾次記載主耶穌發怒,其中一次在可10:13-16節,「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

本堂期待已久的幼兒工作在主的恩典下即將展開,閩光幼稚園羅曉茗老師兼任本堂部分時間事工助理,她將於6月開始任教3至6歲幼兒主日學(提摩太班),每月第二個和第四個主日上課,現時有十多名幼稚園學生及其家長報名參加!感謝主,本堂已有幾位肢體協助幼兒及家長事工,求主繼續感動弟兄姊妹擔任助教,參與這討主喜悅之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