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擄先知但以理親身經歷盛世的巴比倫王朝被瑪代波斯王朝所取代,他也是這兩個王朝期間備受重視的先知。征服猶大國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執政的晚期,明白到他雖然表面上擁有世上最高權勢,實際上他的王國、權位全屬於耶和華所掌管。他放下驕傲的心態,轉向讚頌耶和華:「現在我─尼布甲尼撒讚美、尊崇、恭敬天上的王;因為祂所做的全都誠實,祂所行的也都公平。那行動驕傲的,祂能降為卑。」(但四37)
可惜他對耶和華的尊重和敬畏,沒有承傳到他的下一代,導致他的國家遭受滅亡。他的兒子伯沙撒繼位之後,在一次千人宴會中把在耶路撒冷聖殿所掠奪的財物展露出來,並且飲酒讚美偶像之物,這樣招來了耶和華的審判。但以理向伯沙撒王解釋在宮殿牆上出現文字,表示耶和華因為伯沙撒王對祂的不敬,要使他的王國滅亡,由瑪代波斯取代。「伯沙撒啊,你是他的兒子,你雖知道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但五22)。
這故事警惕我們,我們相信上帝是上帝給予的恩典,但這不保證我們的下一代可以與我們有共同的經歷,以致他們同樣地相信和敬畏上帝。所以,我們應重視對下一代信仰的栽培,以免他們不至於陷入像伯沙撒那樣的處境。
基督教導航會有一句名言:「初生嬰兒必須得到母親的照顧……屬靈嬰孩更是如此。」一個初信者需要明白自己得救的確據,要養成穩定的靈修生活,接受栽培而建立堅固的信仰基礎,加入教會適當的小組或團契,最後要學習與人分享見證。
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節下)。初信主的弟兄姊妹雖然經歷了福音的大能,認罪悔改,但若果要生命完全改變,必須儘早接受栽培。葛培理牧師表示,我們若單作佈道,那只是完成了百分之五的工作。佈道之後是初信栽培,接著是門徒訓練,如此才能長期影響信徒群體的屬靈生命。餵養一個屬靈嬰孩成長,往往要花心思、付出時間去關心和照顧,細心觀察,陪伴他面對挑戰。成長路上,初信者生命被聖靈澆灌,栽培員在旁觀看,會感受到沒有甚麼工作比建造生命更有意義的了!
八月開始的「講解耶穌事蹟」課程已經上了第一課,我們期待為每一個新生命的茁壯成長而歡呼喝采!歡迎你也在場,作為一個被栽培者,或一個接受裝備的栽培員。
箴言提供給我們不少的生活指引,並且以多種不同的比喻來形象化地表達「智慧」的重要性。今天我們思想一段經箴言,二十四章13至14節:「我兒,你要吃蜜,因為是好的;吃蜂房下滴的蜜便覺甘甜。你心得了智慧,也必覺得如此。你若找著,至終必有善報;你的指望也不致斷絕。」
在這裏,作者用了兩個勸誡:「要吃蜜」和「得智慧」。「要吃蜜,因為它是好的」。蜜糖味道甘甜,滋潤喉嚨,使人感覺良好,加添能量,對身體有益。同時,作者指出「得智慧」的超然重要性,智慧裏所承載的是永生的應許,當人能夠按著智慧的原則生活,就走在真理的路途之上,必然能夠走進滿有祝福和豐盛的人生,「你的指望也不致斷絕」。「蜜」只給予短暫的快感,智慧卻影響深遠,是一生之久。得著智慧的生命,就好像吃了蜂房滴下來的蜜糖那樣甘甜,是一個充滿意義和信、望、愛的生命。
這兩節經文是箴言關於智慧的格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體會掌握聖經智慧的重要,堅持在聖經上學習,持守真道,享受一個甘甜如蜜糖、 充滿智慧的人生。
主耶穌對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節)。主耶穌到世上來,只有一個使命,就是宣教。上帝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差派祂的獨生愛子。現在主耶穌也沒有別的選擇,祂升天的時候,把宣教的棒子交給門徒和教會。主的生命在我們裡面,藉此我們可以完成祂要做的事。
感謝上帝,祂愛我們,差遣最好的僕人戴德生、馬禮遜等宣教士來中國。他們離鄉別井,遠渡重洋,在多處播放福音的種子。時至今日,眾宣教士的血和汗終於有千萬倍的收成。國內的教會,包括閩南各堂會,都是宣教的受惠者。對那些付上生命代價將福音傳入閩南的宣教士們,我們感謝他們的貢獻。1842年在美國出生的雅裨理牧師抵達廈門鼓浪嶼,他開拓了閩南地區的醫療宣教工作,被尊稱為「閩南宣教第一人」,對福建基督教發展功不可沒。
很多基督徒說:「教會復興之後,我們就有力量關心宣教。」若是如此,大部分教會就可藉詞推搪,不作差傳了。我們需留意:使徒時代已開始實踐差傳,他們不把注意放在經濟上,但努力禱告,按聖靈的感動,差派宣教隊往西方傳道。宣教士忠心地工作,不但轉化人心,也改變了整個世界。感謝讚美主!
最近和幾位職青基督徒在小組內分享信仰,提及當我們遇到生命中最具挑戰和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會如何解決?我們正常的回應,通常都是「祈禱」、「尋求上帝」,這些都是作為基督徒的正常回應。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當我們真的遇到生命中最大的患難和挫折時,儘管我們祈禱,把問題交託給上帝,但內心依然戚戚不安,心神不斷被憂愁及恐懼煩擾著,始終不能開懷,享受不到與上帝同在的平安與喜樂。那時,我們或者開始懷疑上帝不會出手幫助,於是自己盡力去找各樣的方法去解決,或者抱著消極的態度「躺平」,在人群中消失。
如果我們真的陷入這種迷失的屬靈狀況,也表示了我們並沒有真正地信靠上帝,對上帝信心不足。耶穌曾經這樣地教導祂的門徒:「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路十一9-10)我們向上帝祈禱,表示我們無法掌握自己的所有,我們作為上帝的受造物,能力有限,無法控制一切。禱告、尋求上帝,是信心的完全交託,讓上帝掌管那些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的事。既然沒有辦法控制,又何必為此憂愁,失去喜樂呢?問題是我們有否真正地、真心地尋求上帝。當我們願意向祂祈求,祂就願意聽我們的禱告,並且按照祂的方法來幫助我們。
「求上帝給我們開傳道的門,能以講基督的奧祕……」(西4:3節)。傳福音給家人的時候,往往遇到很多攔阻,所以我們要禱告,求上帝為我們開路,又給我們智慧,知道該如何為主作見證,並在家中活出基督的愛。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4:2節)。有些朋友看來容易接受福音,誰知多方推辭;反之,有些人本是心硬,卻在我們意料之外,真誠地接受主。
「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1:16節)。我們分享福音的時候,有些朋友會旗幟鮮明地表明,他們絕不會走信仰的路;但我們見過許多例子,上帝常在這些人身上顯出祂的大能!
「祢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太9:38節)。主耶穌吩咐我們要禱告,使我們自己及更多基督徒一起為主作工,收福音的果子。
「祂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節)。上帝絕不命定某些人沉淪,沒有一個人是上帝不愛惜的,所以我們沒有權利放棄任何一個身邊的人。
上帝愛我們,也愛我們未信主的親朋,祂會垂聽我們的禱告,來成就看來不可能的事。
也許弟兄姊妹會覺得奇怪,上帝不是要叫人因為祂而「喜樂」嗎?為何人要「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讓我們看看哥林多後書七章九節:「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
事實上,保羅提出人的憂愁有兩種:「世俗的憂愁」(7:10)和「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7:9)。世俗的憂愁是把自己綑綁在困苦憂愁之中,內疚自責,結果走向滅亡;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是在受苦之中生出懊悔,轉向上帝尋求拯救,結果帶來平安和喜樂。哥林多信徒因為自負、驕傲的態度,不肯理會上帝教導,導致保羅寫了一封嚴厲的信斥責他們,之後他們終於悔改,從而生出「殷勤、辯白、憤慨、恐懼、渴望、熱枕、責罰」的屬靈反省,這是「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的結果。
我們會否問問自己的生命狀況和屬靈經歷,有多少與哥林多信徒相似。我們是否自我中心,無視別人的處境?我們曾否自負自滿,對別人的見解和想法,甚至困難,聽不入耳?我們有否愛自己多於愛上帝,看見別人、教會有需要,卻因為太愛自己而無動於衷。那麼,我們應該「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因為能夠這樣地憂愁才是喜樂的來源。(7:12-13)
日前有弟兄姊妹願意承擔一個他們從未嘗試過的事奉崗位,我知道後為此深深感謝上帝!弗4:12節,上帝的心意是要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教會是一個奇妙的群體,她不是一間公司,而是一個活的有機體。使徒保羅用身體來比喻教會,因為身體是有生命的,會成長的。這比喻使我們容易掌握到,我們就如同基督身上的肢體,每一個都是重要和寶貴的,各有不同的責任和功用。
然而常有人說:「我沒有恩賜,不能承擔任何事奉。」可知道天父不想我們妄自菲薄?聖經告訴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有獨特的恩賜,是聖靈隨祂自己的意思分給各人的(參林前12:11節)。聖靈將恩賜給我們,叫我們各盡其職,與其他肢體互相配搭,使整個身體增長,這樣教會就能興旺。即使我們自視為一個小小的肢體,但在上帝看來,一個也不可缺少。
無論我們事奉的崗位是甚麼,上帝都期望我們不斷按著聖經的教導來更新自己的生命,並且殷勤和專心,使眾人看出自己的長進來(參提前4:5節)。每個信徒都有份事奉上帝,上帝都為我們每人預備了一個位置,在教會內或在教會外;願我們彼此激勵,一起在自己的崗位上見證主耶穌,建立別人的生命。
曾經有弟兄問這世界上什麼是永恆?那時我直接回答:「變幻才是永恆」。在這世界裏,我們沒有辦法不去經歷變幻莫測的人生,我們的工作、家庭、朋友都會不斷在改變,我們不可能期望在最幸福的頂點停下來。所以,曾經享受過幸福的日子的同時,也應要具備迎接艱苦的日子的心志。
然而聖經裏經常帶出變幻的背後,往往有著上帝的計劃和拯救。以斯帖記的第一章,講述波斯亞哈隨魯王廢除皇后的經過,原因是在一次波斯王與各國政要權貴群臣宴會中,波斯王竟然想在眾人面前炫耀皇后瓦實提的美麗,要求她在眾人面前展示她的面貌和體態,可是出乎意料,皇后公然拒絕。波斯王擁有從小亞細亞、印度到非洲共127個省的帝國版圖,享盡前所未有的威權財富,竟然失威在家中的妻子。於是,波斯王決定廢除瓦實提皇后。
廢除皇后是一件國家大事,是重大的變幻,但原來這件事卻鋪排了將來以斯帖成為波斯皇后的可能,最後以斯帖拯救了將要被滅族的猶太人,並且推展了猶太人回歸和重建耶路撒冷的里程碑。保羅說:「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參羅 8:28)雖然人生是不斷變幻,但在變幻之中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上帝在其中叫萬事互相配搭,按著祂的旨意成就祂的計劃。無論我們人生的遭遇如何,或高或低,唯有從上帝掌權的角度看,才能找到內在的平安和終極的盼望。
最近我聽見兩位街坊在閒聊,有人表示非常滿足,因為兒女為他慶祝父親節;另一位感慨地說:「養大兒女又如何!我總是百無聊賴,獨自生活。人老了,可以靠誰呢?」這位長者的申訴,令我想起年輕時看過托爾斯泰所寫的一則小說《人依何為生?》故事提到一個母親,剛誕下一對雙胞胎,有一個天使奉派去取她的靈魂。但天使不忍心,沒有完成任務,就被上帝責罰,被趕到人間,要他找出三個問題的答案:1)人有甚麼?2)上帝不讓人知道甚麼?3)人依何為生?天使在人間多年,透過不同的人和事,找到了答案。第一,他發現人有憐憫和愛心;第二,人無法知道自己明天將如何;第三,他發現人是依靠上帝而活。 人生在世會遇著甚多讓我們感到困惑的狀況,我們的確對未來無法掌握。耶利米書17章7至8節提醒我們:「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世上有誰可和我們相依到老?唯有上帝永遠與我們同在,無論我們是強壯或衰老,上帝會一直陪伴我們,直到生命的盡頭,因祂應許我們:「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祂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申命記 3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