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dmin 的所有文章

古學賢牧師 - 「將福音對象刻在心版上」(2022年11月20日)

在2019年疫情之前,有基督教機構(Lifeway Christian Resources)做了一個調查,發現返教會的基督徒當中,五成以上在半年內沒有向任何人傳福音。這實在是令我們羞愧的事實!多數人不傳福音的原因,是害怕會破壞人際關係,令大家相處變得緊張。

求天父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人需要救恩,並賜我們傳福音的勇氣。大佈道家葛培理牧師強調,佈道成功的條件,第一是禱告,第二是禱告,第三也是禱告。誰能使人從黑暗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上帝?傳福音愈多成功經驗的人,愈知道沒有禱告,作甚麼也是徒然的,因為能力是出於上帝。主耶穌說:「祢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祢們裡面,凡祢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祢們成就」(約15:7節)

禱告是祢和我的特權。祈求上帝使我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秘」(弗6:19節)。願主將福音對象刻在我們的心版上,使我們可以像主一樣愛自己的家人和身邊的親友,明白到唯有天父能滿足他們心靈深處最大的需要。求主開拓我們交朋友的境界,賜福我們,使我們成為傳福音的使者。

彭偉業傳道 - 「徒勞的倚靠」(2022年11月13日)

曾經有人說:「想要成功,不如先找出一些必然會失敗的做法。」其中一樣人生必定失敗的事,就是跟錯了「大佬」,即是倚靠了不可靠的人,正如一個人跟著一個能力不及的老闆,恐怕他的事業也難成大器,甚至慘淡收場。如果一個國家,倚靠了另外一個不能被倚靠的國家,最終的結局就是國破家亡。

猶大國末期就是倚靠了不應該倚靠的國家「埃及」,最終被巴比倫完全地攻陷了耶路撒冷,國家滅亡。猶大國西底家王原本打算藉著埃及的力量,擺脫巴比倫對猶大的控制及掠奪,結果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88年圍攻耶路撒冷,直接把西底家擄走,滅掉猶大國。先知以賽亞曾經警告不要倚靠埃及(賽三六6),耶和華在以西結書29章斥責埃及:「必為列國中最低微的,也不再自高於列國之上。我必減少他們,以致不再轄制列國。」(29:15)耶和華必然使埃及變成弱小的國家,並且教訓以色列民:「埃及必不再作以色列家所倚靠的;以色列家仰望埃及人的時候,便思念罪孽。他們就知道我是主耶和華。」(29:16)以色列人以為倚靠著埃及就可以戰勝巴比倫,這種想法是罪孽,因為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倚靠在乎耶和華。

我們有沒有真正地倚靠耶和華呢?面對困難時,只能看見眼前的事物,只可抓著可以觸及的資源和人物去嘗試解決,但這做法是人的意思還是上帝的意思?若然真正地依靠上帝應是如何做?

古學賢牧師 - 「溫柔敬畏的心」(2022年11月6日)

有位姊妹在社交媒體刊登廣告:「感恩,兩個月減了20公斤!現平售幾套超值、未穿過的名牌服裝……」結果她收到大量查詢,但主要不是問及那些服裝的價錢,而是她怎樣減掉20公斤!查問者的焦點都希望這位姊妹公開她所用的方法。

彼前3:15節,「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我們與未信者的分別,不是外表的差異,而是在於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有永生的盼望,看今生為客旅,並且活出滿有盼望的生命。當有人問及我們心中的盼望,我們就要「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這代表內心的謙卑,它能產生最有活力的態度!傳福音的時候,我們要撇除任何想贏的動機,不要自以為義,不可輕視別人的意見和立場。我們不應帶著高傲的優越感,因為我們和別人一樣是罪人,只不過是接受了不配得的恩典。

我們要常常保持還債的心態(羅1:14節);身邊的人若果一直沒有聽聞福音,這就是我們對他的虧欠,將來怎樣向上帝交賬呢?我們有機會為主作見證,這是一件極榮幸的事,因為我們可以將宇宙中萬王之王的奧秘與人分享!祂從世界中救了我們,賜我們永生;願上帝的憐憫也臨到別人身上。

彭偉業傳道 - 「人拒絕福音」(2022年10月30日)

好快就到教會的重要節日「聖誕節」,每年教會都籌備與聖誕節相關的事工及活動,期望藉著這些節日的事工可以再進一步推動福音,邀請更多的親戚朋友參與教會的聚會,並且認識教會。一說到邀請親戚朋友,不少弟兄姊妹或都有一些困惑,因為邀請朋友到教會聚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一方面要自己突破「恐懼被拒絕」的心理關口,另一方面要處理當被拒絕之後,面對邀請失敗對自己所產生負面的影響,可能從此不再願意邀請親友到教會,不想再有被拒絕的感覺。

在聖經裏曾經記載耶穌被拒絕的事件,路加福音10章51至56節。耶穌到了一個撒瑪利亞的村莊,那裏的人卻不接待他,這樣激怒了門徒雅各和約翰,他們要求耶穌吩咐從天上降下火來,燒滅這個村莊。耶穌卻責備他們,並且說「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當我們傳福音時被拒絕,心情可能會是複雜的,是憤怒、羞愧、蒙羞、無助,對傳福音的負面情緒油然而生,以後不再想參與傳福音的工作。然而,耶穌叫雅各和約翰不要以仇視的態度來對待拒絕福音的人,反而要以憐憫的心腸去看見拒絕福音的人,因為將來的結局會是如何的悲慘(參10:12),以致儘管他們如何拒絕我們的善意,我們都不願意放棄救他們脫離必死的命運。如果我們真心想我們的親友得著福音,脫離永死的結局,又何必介意對方已經拒絕自己好多次,而不去繼續堅持用行動促使他們得救呢?

古學賢牧師 - 「順著上帝的心意」(2022年10月23日)

團契最近查考亞伯拉罕的生平,他是聖經人物當中最著名等候上帝的人。創12:4節,亞伯拉罕在75歲的時候,上帝指示他前往應許之地。到了迦南地,亞伯拉罕還沒有兒子,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賜他後裔多如天上的星(創15:5節)。可是亞伯拉罕一直等了二十多年,他已經100歲,太太撒拉也過了90歲,上帝所應許的兒子以撒才出生!

「等候」有時是一個難捱的經歷。不過,賽40:31節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等候在原文有「捆綁在一起」的意思,等候上帝表示我們願意跟上帝緊貼在一起。等候上帝的人不會只是希望困境很快過去,他更關心的是上帝的心意得到成就;他不需要等到困難過去了才「從新得力」,而是當下就在禱告中與上帝同工。 賽40:31節提到,等候上帝的人必如鷹展翅上騰。鷹靠著氣流的動力,悠然展開翅膀搧動幾下,就能藉著氣流巧妙地盤旋而上。而我們若靠著自己的力量,想要達成目標,往往會疲乏困倦。我們不是超人,必須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缺乏。所以我們要順著聖靈的帶領,就如鷹藉著氣流,便可展翅上騰。

彭偉業傳道 - 「與人和好」(2022年10月16日)

當與弟兄姊妹分享「與人和好」信息的時候,有時看到大家感到有些困惑。最近與一些年青人分享這信息,年青人都很坦白地說出問題:我們如何可能可以寬恕一個自己一直討厭或憎惡的人呢?尤其是那些行為卑劣、自私自利之徒,那麼,這項信仰的要求是否太不可思議嗎?

其實耶穌對門徒的要求,對當時的門徒來說也是十分不可思議的。當彼得問耶穌,若要原諒得罪自己的弟兄要原諒多少次,耶穌回答他七十個七次,即是說對於原諒人的次數是沒有上限的,基督徒應該時刻抱著原諒人的心。原諒人是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得罪、或欺負自己的人,如果靠個人能力是不能做到。所以,耶穌對那些懷疑祂的信仰要求能否達到的人,作回應:「在人是不能,在上帝卻不然,因為上帝凡事都能。」(可十27)。「倚靠上帝凡事都能」同樣應用在原諒人的功課上。信仰所成就的應許乃是源於「恩典」,耶穌命令我們無條件地寬恕別人的過犯,因為基督徒應該親身經歷到接納與愛的可能性及重要性,十字架上的愛是無條件的。我們藉著基督罪得赦免乃是恩典,同樣我們原諒別人的過犯,乃是出於「我們受了基督的恩典」,把恩典傳遞外去。若我們看到自己乃是蒙恩的罪人,和其他犯罪的人沒有什麼分別的時候,我們有什麼可以堅持,以致不去與自己不和的人和好呢?以上的愛去愛別人吧!

古學賢牧師 - 「傳遞主愛」(2022年10月9日)

太25:40節,天國的王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你曾否關心一個被人冷落的小子,使他得著真摯的友誼,或是改善他的人際關係?這是多數人都不會花時間和精神去做的。不過,當有人願意以愛心付出關懷的時候,別人的生命因而被建立,有著神蹟般的改變。的確有不少這類例子,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其中一個,他因被人關懷而生命有所轉變。

主耶穌是我們的好榜樣,祂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節)。作為主的門徒,我們當尋找機會去關顧別人,不要等待別人來服事自己。羅13:8節,「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有譯本譯為:「讓愛成為你唯一的債務」。我們要將這信念放在心裏,因為主耶穌已經愛了我們,我們也要用主的愛去愛別人。

「愛人如己」並不是出於我們的天然本性,而是因著聖靈的感動和光照,我們才有能力延伸上帝的愛,叫上帝的恩典臨到別人身上。事實上,沒有一個主的門徒可以不必流露他對別人的愛;雖然這是一個超高的要求,卻能使我們在這冷冰冰的世代彰顯主耶穌的熱愛。

彭偉業傳道 - 「苦難中的喜樂」(2022年10月2日)

在一次在團契分享了「苦難的命定」的信息,「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三3)。保羅對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解釋,他們所受的苦難其實是必須的,因為當決志歸依基督的時候,就注定了受到世界的排斥和逼迫,這是源於基督信仰和世界是處於對立的狀態。保羅這種說法不是叫人去學效「苦行憎」的修練模式,把自己折磨受苦才是符合信仰的要求,而是提醒立志跟隨基督的信徒,為了主基督需要具備「受苦心志」,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與基督一同受苦。「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而且要為他受苦。」(腓一29)

回到我們現今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出教會是否興旺,乃取決於有多少信徒願意為基督受苦,以及願意為基督受多少的苦。當教會需要更多的事奉人員發展事工,信徒卻以工作繁忙或者是缺少能力的理由而婉拒,當然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但是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究竟我們有沒有「為基督受苦的心志」?

保羅從提摩太的回覆中得知帖撒羅尼迦的信徒,雖然在患難中卻依然信心堅定,保羅因此十分喜樂,滿心感謝上帝,「我們在上帝面前,因著你們甚是喜樂;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上帝呢?」。保羅從帖撒羅尼迦信徒所受的患難中得到喜樂,原來喜樂是來自受苦中所堅持的信心,這種喜樂甚至比在平安舒泰的日子中的快樂更深刻、更真實。那麼,我們會否願意經歷這種「苦難中的喜樂」呢?

古學賢牧師 - 「生命工程」(2022年9月25日)

林前3:10至15節,使徒保羅以建造房子來比喻我們在教會的事奉,特別提醒我們,「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他將優質的生命和服事比作金銀寶石,而以草木禾楷代表劣質的工作。我們眾人運用主所給的恩賜,盡自己的本份,大家一起所作的工,將會成為上帝永恆國度的一部分。各人有不同的恩賜,上帝差派不同的人互相配搭,大家毋須比較,最重要的是以感恩的心來服事。每一個肢體的力量雖然微小,但都是在眼淚、汗水和困難當中付出的,最後可以呈獻一個偉大的工程給上帝。

歐洲有一個木匠,他即將退休的時候,僱主叫他在離任前再蓋一座大房子,他不情不願地答應了。所以,木匠在蓋房子的時候沒有太用心,只是敷衍了事,僅僅滿足了建造的要求。當房子蓋好了,僱主已經出門旅行,派定他的秘書來告訴木匠:「這座房子是老闆給你的退休禮物,因你多年為他工作。」木匠即時感到又驚訝又後悔莫及!如果他早知道這房子是自己的,必定用最好的材料,以最精細的工序來建成。

親愛的弟兄姊妹,願我們一起立志,用金銀寶石的材料來建造生命工程,一生討上帝的喜悅而活。    

彭偉業傳道 - 「最大的誡命」(2022年9月18日)

曾經有人問團契的意義什麼?與教友聚會,傾訴近況心聲,互相關心,或者一起活動、聚餐、外出。其實這些與沒有信仰的朋友圈內的活動有何區別?記得曾經有一位朋友這樣看團契,覺得團契不一定要在教會,只需要約好三五知己,一同作一些事,最容易吸引人的不用說必定是吃喝玩樂,這樣就算是「團契」了。之後,這位朋友再沒有返教會聚會,他定時約朋友聚會食飯,用自己的方式維繫心目中建構的「團契模式」。

不少人返了教會團契一排之後,也開始覺得「團契」無非是與一班朋友聚會、傾偈,聚會無非是為了見下朋友。不過,就算曾經人數眾多的團契,如果大家都陷入這種對團契的想法,這樣的團契應該會漸漸衰落,因為團契內失去最重要的核心,也就是「最大的誡命」。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十二29-30)如果團契內沒有了上帝,沒有一同以「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愛上帝,這樣的團契也失去了核心的意義。沒有了上帝,也有沒有了團契的凝聚力。耶穌說只有實踐了第一個誡命,才能夠達成第二個誡命。「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十二31)團契內必須先要有上帝,共同實踐愛上帝,才能夠達致弟兄姊妹之間的相愛。沒有首先做到愛上帝的團契,也沒有了可維繫的關係了。那麼,在我們設計團契活動時,我們應該要如何規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