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我們都老了!」吳宗文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2年9月11日)

經文:「傳道書12章」

現時人口老化對教會、社會也有很大影響,教會要面對年青人移民、教會老化及人手短缺問題。我們怎樣去牧養、怎樣去鼓勵這班年長的人呢?年長的人的人生閱歷、學歷、屬靈的經歷是多麼的豐富,如不用這豐富的經歷去和人分享福音的好處、不用這豐富的經歷去鼓勵年輕人,是浪費了上帝給你這一生的資源。從屬靈角度去想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人人必有一死、死後有審判。傳道書的信息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不但給我們看見當我們在最上層屬靈的層面時要怎樣做、也教我們在地上時要怎樣生活、當我們手上有工作的時候怎樣把握機會去做、去服侍,這樣去走餘下的光陰會很快樂、很滿足、很自信。

聖經內沒有一章像傳導書第12章這樣描寫人的衰老過程是這麼的仔細、確實。第1節是全章書最重要的主旨:「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什麼是衰敗、毫無喜樂的日子呢?第2-6節就是說在這些日子裡生命的徵象:第2節說的光明的事物都變成黑暗是代表眼睛視力變弱;第3節說的是手腳沒有力氣;第4節是說視覺、聽覺也改變了;第5節說:「人怕高處,路有驚慌」當腳沒力氣、不聽使喚在過馬路時真的會很害怕,另外「蚱蜢成為重擔」當記掛一件事時是會令你睡不著,要待事情完全過去後才能安舒,就算像蚱蜢一樣輕一樣普通的事情也會讓他們記掛,而「人所願的也都廢掉」是指年輕時血氣方剛很多東西也追求,到年老時意慾就改變了;第6節說的「銀鍊折斷」是指腰骨彎曲,「金罐破裂」是指失禁,「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是指喝再多的水也永遠不夠,照樣會口渴,這些都是年老的徵象。

在第7-8節會看到生老後便病死,這段經文在很多安息禮拜都會讀到:「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上帝。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們說人死如燈滅,死後便什麼也沒有了,但是聖經告訴我們,我們還有一個很重要、很寶貴的生命儲存庫,將我們再傳送到賜我們生命的上帝那兒,在那兒上帝判別我們一生的儲存再去審判,所以沒有上帝的話,萬事皆虛空。

第9-14節在全章最後說了很重要的事情,凡事都虛空,唯有耶穌基督的話語是最真實、永恆的。經文中說:「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這個傳道者就是所羅門所代表年長的、充滿經歷、充滿智慧的人,他不但有智慧,因他不斷地讀聖經,領受聖經的說話,亦有智慧將這些說話去傳授下去。所以有些聖經翻譯說他不但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是一個很好的教師,他能夠用有趣的方法將上帝的話語傳遞開去;又有一些翻譯說他的智慧是來自他收集了許多的箴言,然後將之分類、去教導。如果你是一個特別有教導負擔的人,或是一個有恩賜的傳福音的人,收集見証、分類、恰當地使用是很重要的。到第13節是最重要的:「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原來我們信主、敬畏上帝及謹守祂的誡命是我們當盡的本分,當我們將來死亡之後是要面對審判的,第14節說:「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總結來說如果沒有上帝、沒有永恆歸宿的話人生是虛空的,而且一切終歸於無有,如果我們信上帝的話,視野便不同了,「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道書3:11)」,「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傳道書提醒我們要很踏實地生活,要及早認識上帝、敬畏上帝、守祂的誡命,我們亦要在現仍有的時刻繼續努力工作,並享受上帝所賜美好的享受和經歷上帝容許的困難。最後希望年長的人繼續尋求認識上帝並深化信仰的體驗和經歷,以及在人生餘下歸途上,幫助和祝福遇上的人。

「信仰傳承」梁清恒博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2年9月4日)

經文:「彼得後書1:3-15節」

看書信的內容,教會面對內憂外患,當時社會對基督教的壓迫愈來愈大。彼後2章,教會受到假教師的引誘,傳講耶穌基督不會再來。彼後1:12,彼得寫信給這間教會重溫信仰,幫教會面對內憂外患。在這兩、三年,香港的教會同樣面對很多內憂外患,疫情打斷以往的相處模式,加上香港出現新一波移民潮,今天的經文讓大家思考如何讓信仰進步和傳承下去。

彼後1:3-11是引言,學者認為這裡用了雙重引言,彼得重複講同一件事,讓讀者更加深刻,如「認識主」、「努力」、「加上」。引言中兩次提到「認識」,彼得認為認識上帝能改變生命,脫離情慾來的敗壞(彼後1:3-4),讓人不至懶散不結果子(彼後1:8)。另引言出現兩次「努力」,我們讀的版本是「殷勤」,指快速即時回應。彼得提醒讀者認識上帝,生命要改變,是要即時的。經文不斷出現「加上」這二字,但原文中只出現一次,這個字較難翻譯,本意是供應、供給,中文這樣翻譯是為表達當中的概念,彼後1:11中「得以」的原文也是「加上」。彼得在5-7節講了八種德行,包括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弟兄、愛眾人。這裡不是指學了一樣後再學另一樣,而是一個全方位的成長。

彼得跟這間教會講信仰成長是重要的一環,只有抓緊耶穌,才有能力面對不可知的困難。生活中很多時出現不同衝擊,如生病、經濟壓力、工作、家人關係等,這時候就是體驗信仰的本質。每時每刻訓練自己,讓信仰更進步,不再害怕明天的困難。彼得鼓勵我們信仰成長不只是知道更多的事,而是明白能幫助我們面對困難。讀好聖經、參加主日學、閱讀屬靈書籍、報讀不同課程等方法,讓自己的信仰有進步,那是要即時回應。彼得曾經跌倒再起來,故明白抓緊信仰的重要,也是寫彼得後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是把信仰傳承下去。彼後1:14,彼得表示他快將離世,故要把這些事告訴讀者,讓讀者記得耶穌的所有事情,即整個福音的訊息,懂得分辨真假。彼後1:13中的主動詞是「激發」,這詞本意是叫醒沉睡的人,也有激發振作的意思,學者相信這是彼得寫這書信原因,這值得我們學習,也是每位信徒的責任,正因歷代有信徒把信仰傳承下來,我們才有機會得享這寶貴的福音。這兩年,香港再次出現移民潮。有機構做了一項調查,有三成的基督徒已離開或計劃離開香港。留下的信徒就要把基督的信仰、教會的傳統傳承下去,做更多的福音工作,正如彼得一樣。要認識福音的內容,才能回答別人的問題;要知道自己的責任,在困難中仍然傳承;要落實傳承信仰。鼓勵大家即時回應,如承擔教會事奉、學習培養新一代等,努力在地上喚醒更多的人。香港這幾年不斷變化,我們要不斷適應,很多事情可以改變,但信仰的一些核心價值不能改變,我們要堅持信、望、愛,面對內憂外患。

「逆(疫)境中詩人得勝的秘訣」陳明海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2年8月28日)

經文:「詩篇一篇」

在這兩年的疫情中,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適應新常態呢?這個新常態就是有心理準備,可能一生都要帶口罩。現時每天都有1萬宗確診,而我所在的每個群組都每天收到有人確診的消息,希望大家想想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甚麼信息。 幾年前我為一對新人證婚,現時他們的小朋友都已經2歲了,這個小朋友的歲數就好似新冠疫情出現了多久。我覺得上帝在給世人開大玩笑,原來天父對付世人不用飛機大炮,只需要用人類肉眼所看不到的病毒,使經濟停頓。我們以為,現時人類很強,科技發達,以為甚麼都可以用科技解決;竟然上帝用這個很小的病毒「對付」我們,使我們全球人類謙卑下來。記得03年「沙士」的時候,沈祖堯教授和醫生們開祈禱會,當中他承認人類太驕傲,他禱告說:不要因為人類的無知以至犧牲無辜的人。

當人狂傲,不需要上帝的時候,我覺得人就是要謙卑下來。英國有位大文豪狄更斯,他寫了一本書:雙城記。書中提到,這個時代是最壞的時代,但也是最好的時代。我相信,這是因為最壞的時代可以看到最美麗的事物。在今次看似絕望的疫情中,我看到人開始悔改歸主。其中有我妻子的父親,他今年90歲,不幸染疫,原本他不相信耶穌,最後他康復並決志信主。

 今天年青人要面對新的世紀和常態,我們要好好為他們預備,教導他們如果進入這個時代。不要忘記,我們有聖經——上帝的話語伴著我們,而詩篇指出了上帝的話語是非常重要。詩篇第一篇是序言,而新約詩篇引用的最多的經文都是詩篇;而聖經中最易找的書也是詩篇。請大家留意,詩篇是智慧詩,而當聖經說到有關智慧的時候,就會提到有兩種不同的人。根據希伯來文原文記載,原來詩篇的頭一個字是福字,詩篇最想帶出的是如何作為有福的人。在希伯來文中,一個有福的人是充滿喜樂的人。一個愛上帝的人,是要愛慕上帝的話,也渴望住在上帝的殿中,正如詩人大衛在23篇所說「一生住在上帝的殿中」。

 在第一篇中,不只講到有關有福的事情,更指出我們有甚麼事情是不應該做的。第一節提到不從不站不坐,是與第5節所講的「惡人必站立不住」是對應的;而「坐」在原文中是指居住的意思,由一開始的跟從,就會「埋堆」,住在一起。詩人提到最重要的,就是第2節,對上帝說話的愛慕。而第三節用了樹作比喻,在沙漠很少的水源中,樹的成長是靠底部的根不斷生長,生長至遠處河流附近吸取水份和營養,從而成長。這個比喻指出,愛慕上帝話語的人是紮根在祂的話下,不斷成長;相對下,惡人就像糠粃被風吹散。這個顯而易見的對比,我們看見惡人的結局終必滅亡。一開始說到詩篇第一個字是福字,義人在上帝面前是有福氣,而惡人就終必滅亡。  願今天經過詩篇的介紹,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信耶穌的人生,能否像經文中的樹一樣,將我們生命建基在上帝的話語中。因為,上帝的話語是永遠長存,阿們!

「敬拜與聖樂」倫國平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2年8月21日)

經文:「羅馬書12:1-2節」

大家有否留意,其實世上每個人也在敬拜,但只是看他們敬拜什麼,這個世界上有歌迷、球迷、馬迷、影迷⋯⋯等等什麼迷也有。什麼是「迷」呢?即是你願意將時間擺上、將精神擺上、將精力擺上,例如有拜金主義每天也看市場升跌,有些追求知識、有的拜倒石榴裙下、又有的追求物質、名利,大家有否留意為何會這樣?就是上帝造人的時候,祂的目的就是讓每一個人去敬拜祂,何以見得呢?創世記開始時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所以每個人就算他們信耶穌或不信耶穌,他們也是有靈的活人,他們都有一樣的DNA去敬拜上帝,還有同一樣的現象,就是當一個人在他的生命裡面突然發生了很悲慘的事情時都會說:「我的天啊!」很奇怪他們是會望著天說,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不需要他信主或不信主,這就是上帝創造人的時候給我們的靈氣,讓我們懂得去找祂。所以弟兄姊妹們,今天說敬拜的時候,聖經教導我們不信耶穌的人怎樣去敬拜呢?羅馬書1:25節說:「他們將上帝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上帝創造人就是要人們敬拜祂,故此全本聖經都是說同一樣事情──敬拜。上帝創造阿當夏娃來敬拜,人們犯罪後離開伊甸園便分了兩批人,一批繼續靠主去敬拜,另一批離開上帝的便去敬拜另一些事物,於是歷史便開始了。聖經就是歷史書,在歷史裡上帝讓我們看到跟隨與不跟隨上帝去敬拜的人分別會有怎樣的後果或收場、人們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事情,到最後耶穌基督回來的日子近了,祂來的目的就是給我們永生、繼續去敬拜祂。

我在神學院時學習到「教會使命」是什麼,老師說當耶穌基督回來時與教會有什麼關係,教會是耶穌基督的新婦 (WIFE),用「WIFE」將教會的使命寫出來:

W :Worship   敬拜

I   :Instruction 教導

F :Fellowship 團契

E   :Evangelism佈道

大家看到第一就是「Worship 敬拜」,敬拜就是上帝造人的目的;「Instruction 教導」就是教導我們怎樣去敬拜上帝;「Fellowship 團契」是給我們彼此鼓勵去學習敬拜上帝;「Evangelism 佈道」為何要佈道?就是我們得到這樣的福份,何以不與人分享呢?我們不分享,人們怎樣去敬拜呢?所以耶穌基督拯救了撒瑪利亞婦人,其目的就是好讓撒瑪利亞婦人懂得怎樣靠耶穌去敬拜上帝。多些佈道、讓多些人去認識上帝,教他們懂得如何去敬拜上帝。當這個「WIFE」去循環的時候,教會便開始增長,初期的教會就是這樣的,上帝就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

今天我們從羅馬書學習敬拜是什麼一回事,羅馬書12:1節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經文中「事奉」就是敬拜的意思,另外「上帝的慈悲」是很厲害的,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上帝的憐憫,聖經裡有很多詞彙形容「上帝的慈悲」,如:憐憫、仁慈、寬恕、同情、恩慈、慈愛、恩惠⋯⋯原來「上帝的慈悲」這麼豐盛。說個例子──詩篇51篇:「上帝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大家也知道大衛無惡不作,但上帝卻寬恕他,大家在查經的時候看到大衛所犯的罪時一定覺得為何上帝會寬恕他,我們很多時不明白什麼是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上帝的愛就是這麼精彩,所以大衛的罪有多大,上帝的慈悲就有多深。當耶穌基督被釘十架的時候旁邊有兩個死囚,一個取笑耶穌,另一個則說為何要取笑耶穌,耶穌又沒犯罪,還反過來跟耶穌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加福音 23:42節) 大家看看「上帝的慈悲」怎樣說──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加福音 23: 43節) 這就是上帝的慈悲,所以我們每天也要靠著上帝的慈悲過活,因為人生中有太多如人際關係、工作上的困難,但只要我們來到耶穌基督面前,上帝的慈悲、憐憫是夠我們用的。在新約的時候,我們看到上帝的慈悲,就成為了我們每日豐盛的恩典。所以保羅在羅馬書說完人的問題後,上帝怎樣去愛我們,我們又怎樣因著耶穌的救贖得救。羅馬書5:8節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耶穌基督以死來換我們今日的生,而這個「生」是永生的生。所以:「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以弗所書2:8節) 所以保羅告訴我們,上帝以祂的愛、祂的慈悲、祂的犧牲來為我們,我們要怎樣回報上帝呢?就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活祭」意思是我們經歷過死亡,從死亡裡走出來那個新的生命。就像聖經裡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約翰福音5:24節) 聖經不斷提醒我們的身份,我們信耶穌的人,受浸、加入教會,受浸是提醒我們與基督同死,即是我們的罪死了、埋葬了,我們出死入生的身體是一個永生、潔淨的身體,保羅就是勸我們將這個身體獻給上帝當作活祭。所以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節) 聖經不斷提醒我們,敬拜上帝的人是要用新的生命去敬拜。另外保羅又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節)「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1-2節) 所以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學習靠著上帝的話語、倚靠上帝去做事。

有次我拉大提琴的時候,歌曲叫「讓我感恩」,拉完後很感恩,多謝上帝給我這個機會,但上帝問我為何拉得這麼慘,我說這首歌旋律是這樣慘的,上帝又說旋律是這樣但歌詞呢?我再看看歌詞,裡面是充滿感恩,在困難中的喜樂,但我竟拉成痛苦的音樂,其實會這樣是因為我一路以來學的都是悲哀的音樂,因為人們都認為悲哀的旋律最能感動人,但我不知道原來信了主之後,心意更新而變化,是要包括音樂的。其實今天很多音樂人都不懂,因為自小音樂老師教導我們都是單單去演繹歌曲,不是歌詞。詩篇33:1節說:「義人哪,你們應當靠耶和華歡樂;正直人的讚美是合宜的。」撒旦將這個世界的音樂打進我們心裡,令我們用悲哀的旋律唱詩歌,所以大家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不要再讓這個世界影響我們。當我們開聲唱詩歌,上帝一定很開心藉著我們的聲音將祂的榮耀帶出來,這就是星期日的敬拜。原來敬拜不只是星期日,是七天、24小時。其實主日崇拜就像上學一樣,是交功課的日子;平常日子是學習功課及做功課,即是將牧師的教導、主日學及團契的教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應用出來。當我們照著做的時候就能經歷上帝的憐憫、保守,到星期日的時候你便會急不及待地來交功課,交功課就是一個集體的見證,告訴上帝我們很感恩,感恩過去這星期上帝的帶領。所以敬拜不只星期日,是每時每刻每分每秒,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有上帝與我們同在。

「教導以致造就」彭偉業傳道講 (2022年8月14日)

經文:「以弗所書4:11-16節」

我們相信上帝對培育下一代有一套精心計劃,我們運用基督身體去思考培育事工作為教會成長的營養元素。上帝裝備造就教會的重心有三個目的:(弗四13)

一、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保羅在以弗所書強調合而為一的心,並且需要「竭力保守」。(弗四3) 儘管我們領受了基督救恩之後已經歸入基督身體,但這身體需要我們竭力地維護,在真道上追求達至同歸於一。我們必須把基督所啟示的真理承傳去到教會的下一代,把信、望、愛的信息,有系統地、從序漸進地灌注入他們的內心裏面。讓整個教會內,無論是長輩、或者是晚輩,都在同一個大家庭裏面,擁抱著同樣的、在基督裏的信、望、愛。培育事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培育學員屬靈生命的成長,讓他們的內心漸漸地、不斷地、去思想、探索、尋求、並且確認耶穌基督在他們生命裏的位置,以致他們將來能夠單單地倚靠基督。培育事工要讓兒童見到教會導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與導師建立相愛的關係。讓孩童自小在教會內看見教會是一間充滿愛的群體,自小建立與整間教會合一的心志。

二、認識上帝的兒子

知道上帝是一回事,真正認識上帝卻是另一回事。保羅雖然已具有認識上帝兒子的知識,但要達致具有深刻、親密和體驗性的認知,還是要竭力地更加認識基督。

一個成熟的信徒,並不是已經對基督有詳盡的認識,而是相反地,越是成熟的信徒,越會不斷追求「認識基督」。我們對上帝兒子的認識,是永遠不夠的。(腓三15)人一生會經歷無數的學習,考試,和工作,可以窮一生都有不能完成的任務。如果我們不能夠把禮拜日歸為聖日,把心思意念交給上帝,回到教會學習上帝的話語,並且視親近上帝作為生命中的首要任務,那麼可以肯定,今天的努力在他們將來的人生來說,將會是徒然。(詩一二七1)

三、得以長大成人

保羅關注整個基督身體能否「長大成人」,達致「滿有基督成長的身量」。首先,成熟的身體是不會因為錯誤的教義和欺騙人的法術而動搖。當一個小朋友成長時,若然沒能夠獲得適切的宗教教導,長大之後就在俗世的民間信仰,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之下,被轄制和擺佈。電視、網絡媒體,不斷的把世俗的價值觀灌注入我們的思想裏,例如電視台的通靈比賽、同性戀婚姻的平權、低慾望躺平的世代。若然沒有到位的基督信仰栽培,我們的下一代長大之後也難以抵擋這些世俗思潮。

教會的成熟,取決於肢體彼此如何連結,能否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長進的意思,是成熟的基督身體能夠用真理去檢視整個教會事工的成效。兒童事工模式可以有多樣性和不同的形式,並非每種形式都適合所有小朋友,在需要的時候,導師站在真理的角度把課程調節,以負責任的態度將問題處理,尤其是涉及建立教會下一代的屬靈生命。

最後,教會的成熟意味著每部分適切地發揮功能,百節各按各職。成熟基督身體的畫面,是一個穩定的、充滿愛的、完全發揮功能的身體。我們要確信下一代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也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教會的其中一個肢體,在自己的特殊肢體部位裏發揮功能,發揮恩賜,互相配搭。知道教會是自己屬靈的家,在這個家裏,在基督的愛之中漸漸成長,在事奉裏面漸漸長大成人。

「潔淨事奉者」黃天相博士講,林日麗姊妹 (2022年8月7日)

經文:「撒迦利亞書3:1-7節」

撒迦利亞書有八個異象,上帝通過異象讓先知看見四境平安,適合重建聖殿。亞3:1「天使 (原文是他) 又指給我看」,按照亞1:20,「他」是指耶和華讓撒迦利亞看見異象,讓他看見眼前本來看不到的事物,讓群眾知道真實的情況,知道上帝背後的目的。

先知看見的異象是關於大祭司約書亞。亞3:1,約書亞站在耶和華的使者面前,而撒但也站在約書亞的右邊與他作對,即控訴他。當時聖殿被毀,現在重建,撒但控訴約書亞的原因有兩個可能,第一是約書亞不潔淨,第二是約書亞是大祭司,代表百姓,而百姓不潔淨。哈該書2章提到聖殿如不重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潔,在上帝前獻祭是不潔的,獻給上帝的也是不潔,而不潔是可以傳開的,故重建聖殿的目的是為給上帝獻祭和所做的都潔淨。聖殿未重建好,撒但控訴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不潔,但約書亞沒有回應。面對艱難環境時,我們應該先要靜默。約伯與三個朋友隔離七日時,他們沒有發聲,在上帝面前先要肅靜。摩西被亞倫、米利暗毀謗時,他也是不發一言,但上帝會幫他發聲。

亞3:2,耶和華責備撒但,撒但的焦點在於聖殿被毀的處境,而上帝是揀選耶路撒冷的耶和華,不是單看聖殿的問題,要看上帝的背後工作。「這不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嗎?」(亞3:2)這火有兩個意思,一是懲罰,以色列不會像所多瑪與蛾摩拉被毀滅,但還是要面對懲罰,但懲罰後就沒有罪了。約書亞和以色列民亡國被擄,已受到懲罰,不會再追究以前的罪。二是試煉,處於不同環境是我們的試煉,很多時我們為小小的問題放棄信仰,過不了試煉。

約書亞的確穿著污穢的衣服站在使者面前,因他被擄歸回,要重建聖殿,這關乎現實的難處。使者吩咐要給約書亞「脫去他污穢的衣服」,並「穿上華美的衣服」(亞3:4),目的是脫去罪。另「將潔淨的冠冕戴在他頭上」(亞3:5),「冠冕」是指頭巾。面對上帝時,我們不應只求恩典慈愛,只顧及自己的需要,有時這些所謂的需要只為滿足自己眼前的好處,上帝並不認同的。

上帝對我們有要求。亞3:7,他要求約書亞要「遵行我的道,謹守我的命令」,「謹守」指維持,然後才「可以管理我的家,看守我的院宇」,「管理」即審判、判斷。我們要潔淨才可以判斷人的不潔淨,信仰不應只講不做,只看到別人的問題,而忽略自己也有這樣的問題。身為信徒,我們是否有時為自己的需要,用自己的方法去爭取,不理會任何信仰操守,只在乎滿足需要?上帝可以負責做潔淨的工作,但潔淨後如何保持聖潔是人的責任,祂說:「遵行我的道,謹守我的命令」。

「祂知你難受」古學賢牧師講 (2022年7月31日)

經文:「馬太福音11:28-30節」

主耶穌呼召人到祂那裡去得安息,只是有些人得不到。為甚麼?

一、不得安息的人

1. 心硬的人 (1120~24)

20-22 節,哥拉汛、伯賽大與迦百農都是加利利海沿岸城市,那裡的人內心剛硬,看了主耶穌所行的神蹟,聽了主耶穌的教導,都不肯悔改。路6 : 17-18,太15 : 21-28,推羅、西頓與所多瑪城的居民都是外邦人,他們不是上帝的選民,也沒有摩西的律法。但他們看見神蹟,又聽到主耶穌的教導後,就產生敬畏的心。他們的心靈是敏銳的,信得過主耶穌的大能,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罪。

2. 自以為聰明的人 (1125~27)

25-26節,那些看到神蹟,又聽過教導,都不相信主耶穌的,是自以為聰明的人。人若想用理智完全認識上帝,是不可能的。原來要認識上帝,就要像嬰孩一樣,以單純的信心來聽從上帝的話。第27節,「指示」原文為「顯現」,意思是主耶穌願意向父上帝交託祂的人顯現,這些人不是單憑著智慧,而是以信心來到上帝面前。

二、得享安息的人

1. 到主耶穌這裡來 (1128)

世人最大的、共通的擔子就是罪的重擔;我們並有永無窮盡的期望,無論是事業上的成就、外貌的追求、家庭的美滿、身體的健康……我們追求的目標一個接一個,結果我們就陷在無窮無盡的期望中。我們總以為要做得好,主耶穌才會喜悅我們。其實祂呼召我們來得安息,表明祂看重我們的生命,過於我們的工作。主耶穌要完成關乎全人類生死的救贖任務,祂所遇到的困難,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主耶穌要告訴你:祂知道你的困苦,因為祂也曾受苦。祂要安慰你,要擦乾你的眼淚。

弟兄姊妹,你信主幾十年,你是否背著很多沉重的包袱呢?重擔是一種負累,重重地壓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喘不過氣來。許多基督徒總是獨自挑著重擔,但主耶穌願意分擔我們的勞苦愁煩。我們要學習一步一步將心裡面的重擔交出來,把憂慮、嫉恨、苦毒都放低。請你記得,主耶穌知你難受祂顧念你,體恤你。

2. 負主的軛 (112930)

「負軛」有「服從教導」的意思。猶太人用兩隻牛耕田,他們用一條橫木造軛,兩隻牛共負一軛。新牛初學耕田,就與一隻有經驗的老牛共負一軛,叫牠跟著老牛走。主耶穌在這裡將自己比作有經驗的牛,而將我們比作新牛,祂邀請我們與祂共負一軛。我們負主的軛,就要順服祂,讓祂帶領我們走人生的路。

3. 學主的樣式 (1129)

若我們要背擔子而又覺得輕省,就要像主耶穌一樣,有柔和謙卑的心。「柔和」不是沒有主見,而是看重上帝的心意,不會堅持己見。「謙卑」不是自卑,而是尊主為大,情願成就上帝喜悅的事。

弟兄姊妹,你要將心裡的重擔交給主,把憂慮、嫉恨、苦毒都放下。來4:16節,「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疫能宣教」杜其彪牧師講,曾卓謙弟兄記 (2022年7月24日)

經文:「提摩太後書4:1-5、16-18節」

感謝上帝使用了我一家作傳道,在1992年我全家到了泰國,事奉了15年後回到香港。然後,在差會服事了11年,再回到母會播道會樂泉堂作堂主任,現已將到退休的時候了。上帝今天讓我們有生命氣息來事奉,而上帝的國也在我和你心中。今天的講道經文是提後4章1-5節、16-18節,當中似乎是保羅吩咐提摩太的事情,但其實也是吩咐我和你的事情。因為不只是提摩太要傳福音,我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見證上帝,傳福音給萬民。今天的分享共分為3部份: 1. 宣教是神國的事(1-2節) ; 2. 宣教是你的的事(3-5節); 3. 宣教是榮耀主的事(16-18節)

1-2節中提到有關神國度的事情,上帝的國是指祂的復活和審判。祂要回來審判活人,我們今天做的事情要向祂交帳。我們也要經歷祂復活的更新,讓耶穌進入我們的心中將自己的生命轉變過來,榮耀上帝。所以,我們經歷上帝的國後,要彰顯於人前作見證。過去我在泰國南部宣教,當中因為政權和宗教的糾紛問題,時常有意外、恐襲發生,很多地方都被炸過。但是上帝要我們留在這個人心惶惶的地方,要把福音帶給當中沒有希望的人,教會也是在當中建立起來。所以,無論得時不得時,有危險,甚至所有人離開,都要傳福音。我們再看看戴德生的故事,他有一句名言: 假使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  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中國,乃是基督。這樣的救主,我們為祂所作的,會嫌多嗎? 他原本是前途無可限量,在他21歲時,便攜同全家到中國宣教。他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上帝,在當時中國建立中國內地會,招募宣教士,在73歲時死在中國。

3-5節則講到宣教是你我的事,大家都有份參與。在祂偉大救恩中,我們看到人心是多麼剛硬,經文提到當時的人是多麼的自我,應做的不做,不應做的就做了。雖然看到世俗人的自我和當中傳道的攔阻、困難,但是我們需要堅持。我們要在苦難中傳福音,盡我們的使命。上帝給了我們召命,給了我們身分,將福音帶給我們身邊的人。中國內地會有位曹雅植先生,他是戴德生所選的宣教士到中國溫州宣教。他是位單腳殘疾人士,然而他受到上帝呼召後,到了中國找戴德生。戴德生問了他,如果在中國有意外、被暴徒襲擊,他會怎樣做? 他說: 他不會走; 而且,他又問為什麼只得單腳也來宣教,曹說: 因為有雙腳的人不來,所以我來了。他來到溫州後,建立了很多教會。所以,宣教是你我的事,大家也有份,不只是海外宣教才是。

16-18節則講到宣教是榮耀主的事,大家覺得在社會行出來有否榮耀主呢? 在現今社會面對各項壓力,而我們在壓力中有福氣嗎? 我們的主是有能力的上帝,在我們有壓力中使我們能站立得住。榮耀主就是要我們在困難中付代價,戴德生在傳道時,妻子和兒女死在中國,他卻堅持留在中國; 當時也有很多宣教士遇上襲擊,全家被殺。今天如果苦難臨到我們身上,我們也會堅定相信主嗎? 就算到了多麼危險的地方,主也沒有離開我們。在今天,我們看到戰爭、全球暖化、疫症,世界像走到終局,好像主就回來了,我們也準備好面對主了嗎?

總結來說,「疫能宣教」—疫症會使我們停上做很多事情,但上帝的事情不能停止。在疫情當中,我的教會安排把防疫物資派給街坊、露宿者、獨居長者;我們也派遣了年輕的宣教士到中東宣教。上帝的國、宣教都是我們一起要做的事情,我們也會盡心去參與嗎? 榮耀的主也希望我們參與其中,不在乎我們的年紀,但是有主,我們就能完成這個工作。在疫症中,我們是否只在安樂窩中去宣教嗎? 我們要走出去,關心身邊的人,把福音帶給他們。而宣教是榮耀主的事,主住在我們心中,就是想我們作祂的器皿,我們要在職位、鄰舍、朋友中,讓他們看到主的好處,這是主所喜悅的。最後,在宣教的大圖畫中,我們都是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要參與,上帝要將你放在其中。這是何等大榮耀的事,要彰顯你和我微小的生命當中。願上帝的旨意成就在我們心中,阿們!

「門徒群星閃耀時」周力榮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2年7月17日)

經文:「利未記 19:19-25 節」

今天的宣講是因為斯托得牧者所寫的一本書「世界在等待的門徒」而定這個題目,內容所說的是每個基督徒也是耶穌的門徒,他提出了基督徒應有的八個特質,今天就是回應當中第一個特質「不隨波逐流」。牧者提醒我們,無論我們活在哪一個國家、城市,價值觀也很不同,要在那個城市跟隨耶穌,我們一定要活出和這個城市的價值觀不一樣的選擇。正如保羅提醒我們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光明的兒女。當我們活出這個特質,自然能抗衡當地的文化。牧者在寫不隨波逐流這個特質時引用了利未記18:1-4節:「你們從前住的埃及地,那裡人的行為,你們不可效法,我要領你們到的迦南地,那裡人的行為也不可效法,也不可照他們的惡俗行。」在今天的經文當中其實有三個案例,這段經文是處理聖潔的問題:

第一個案例 (利未記 19:19):

為何會有這混合的企圖呢?無論是牲畜異種交配、兩樣種籽種地、或是兩種物料造衣,其背後都是一種為求增加財富的融合嘗試,務求得到更多利益。想像一個基督徒在衣食住行上,為了增加財富,將本來清清楚楚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其實對人對己也無害,但當這種想法變成習慣,始終有一天會觸碰到上帝的界線(以上帝為唯一的神的界線)。利未記的作者提醒我們,若要過「分別為聖」的生活,在生活上的一些細節,看來無關痛癢,但我們要在那裡操練,以致我們對上帝的界線不受衝擊。

第二個案例(利未記 19:20-22):

其實這個案例的性質與姦淫無關,因為當時姦淫是死罪,但經文中二人並沒有死,而用贖愆祭來赦免所犯的罪。贖愆祭是當一個人虧欠另一個人而需要賠償,所以這個案例背後是虧負,作者把婢女作為一種財產的理解,主人將婢女賣給了別人,趁著還未送走婢女先佔盡便宜。所以我們要反思,有權便要使到盡嗎?有便宜便要佔盡嗎?基督徒是不應這樣想利益、權力的,祂說如作眾人的領袖便作眾人的僕人,這樣的門徒他會像明星一樣閃亮,他身邊未信的人都會覺得他信的神真的與別不同。

第三個案例(利未記 19:23-25):

經文裡的事其實很難做到,其中最關鍵的概念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都要受割禮,割禮的意思是要離開迦南的文化而屬於上帝。就如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以父母需要確保兒女也屬於上帝,兒女也以上帝為唯一的神。

三個案例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利益有關,警愓著我們。上帝的子民會在甚麼情況下放鬆這「分別為聖」的身份,走上妥協之路?會不會就是利益當前、財富就手的時候呢?如果這三個案例都對我們不是問題,便要反問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令界線變模糊?什麼情況下會連上帝也忘記?用回斯托得牧者的話:「活在大時代中,無論離散或留下,同樣要追求成為有力抗衡世俗文化的耶穌門徒!」無論我們分散或留在香港,我們同樣要追求成為有能力抗衡我們所處的社會、那些不屬於上帝的價值、想法、風俗文化,這樣我們才能改變這個世界。

「愛的行善」古廖玉明師母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2年7月10日)

經文:「路得記2:1-16節」

「愛心」是動機,「行善」是行動。有時我們只有動機,沒有行動;有時有行動,但沒有愛心作為真正的動機。路得記的背景是處於士師時代,猶大遭遇饑荒,有個人帶著妻子拿俄米及兩個兒子到摩押寄居,兩個兒子娶了摩押的女子為妻。後來這個人和兩個兒子死了。拿俄米因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給他們,決定返回猶大。媳婦路得捨不得拿俄米,一起從摩押返回伯利恆,那時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上帝是以色列人的王,摩西的律法是國家的律法,可是他們習慣迦南地的生活後就變得任意而行,這是士師記結束時所給的結論。因他們不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受到上帝懲治,在這流奶與蜜之地遭遇饑荒。摩西頒布律法時,上帝已預先吩咐他們,當他們入迦南地居住時,「在祢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祢們的神。」(利未記19:9-10)。上帝提醒以色列人有豐富收穫時,不要忘記他們曾是寄居並貧窮的,要顧念貧窮人。所以拿俄米及路得在割大麥的時候回來,可以拾取麥穗度過窮困的日子。

當時伯利恆有很多塊田,而路得從沒有來過伯利恆,但經文說「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裡」(得2:3)。雖未曾見到上帝,但人生中我們有上帝帶領、幫助和眷顧的時候。即使路得不太認識上帝,但上帝在她的生命上有奇妙的安排。波阿斯是大財主,但沒有囂張霸氣,反而祝福關心僕人「願耶和華與祢們同在!」(得2:4),在這情況下他可能會認得每一位僕人,故認出有新的人。波阿斯有智慧,做事恰當,不會很唐突地到路得面前詢問她的身份,而是問監管收割的僕人,了解路得的身份及需要。

波阿斯知道路得的背景後,就對她說:「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祢」(得2:9),讓她放心在那裡拾取麥穗。因他的僕人及使女一起工作很久,很容易有排他性,而路得一個外邦女子不認識其他人,他怕僕人欺負她。我們也當留意,不容教會有欺凌事件。除了物質及心靈上的需要,波阿斯還用上帝的祝福去建立路得對上帝的信靠,鼓勵她繼續「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得2:12),這也是一種行善。善事不只限於物質的賙濟或做好人;建立人對上帝的信心,這善行可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得2:14-16,波阿斯讓路得一起吃飯,他叫僕人不可羞辱她,目的是讓她融入僕人的群體。小圈子是人之常情,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有排他性,能夠彼此幫助,令整個群體得到好處。「愛心行善」本是信徒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卻往往是教會最弱的一環,成為信徒流失的破口。在士師這混亂的時代,有一個波阿斯;今天在這末後的世代,人心冷淡、愛心冷落的時候,上帝需要祢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