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快來臨,這為中國人很重視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和諧家庭團圓的節期,希望可以一家團聚,分享家庭的歡樂。今日特別和大家分享「和諧最美」這個題目。有一個人在風光明媚、美麗的環境當中,他躺臥在草地上,望見天空中一朵朵的白雲,四周鳥語花香。面對這優美的環境,他不禁讚嘆上帝的創造真是美麗,不多也不少,真是和諧。大家有否感受到上帝的創造是何等的美麗呢?今早收到弟兄傳來太空人所拍攝地球的照片,難以想像在宇宙中,這個星球有空氣、有水、有生物、又文明又先進,這一切不是偶然的,每一樣事物也是上帝美麗的創造。
有一個口號:「We Are One!」這不單是一個口號,不單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實踐的行動。我們是一個,我們也是住在這地球當中。有一群大學生,在畢業前有個退修會,當中討論最有意義的事是什麼。結果是:人際關係之和諧是最有意義、最緊要的事。聖經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和合本修訂版翻譯為「弟兄和睦同住」,但無論是那個譯本,最重要是:大家是弟兄,一起分享友誼的團契。在歐洲戰事中意大利和奧地利對戰,當意大利接回傷兵時發現有一些是奧地利的士兵,引起哄動,其中有一位身穿白衣的人(即後來紅十字會的創辦人)大聲呼叫:「他們是我們的弟兄,無論他們是敵對的人受了傷,我們也是要照顧的。」麥克盧漢提倡地球村,全球化的觀念:全世界享受同一的好處,但有壞處時也無一倖免,如新冠肺炎。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1-16節說,原來我們是一個,「We Are One」,我們要建立。這裡有七個「一」字:一體、一靈、一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我們活在一個地球當中。
人際關係之和諧是最重要,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是影響整個人類。保羅說我們是一個,這位上帝是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和諧是最美的,如果破壞了這和諧,這就會有問題。以前有一款飛機名為和諧機,飛行的速度是很快但有噪音、噴出的廢氣也可能會使人致癌;表面是和諧的,其實內裡不然。最美的和諧是什麼呢?就是全面的和諧:和好合一。和好不是單方面,而是全面的:左右、內外、前後、上下,這是與人和好的表達。左右是要與旁人和好。內外是指內心和外表是否和諧呢?前後是指今日我們帶著昨日的倦怠,明日的愁容,來過現在的日子。今日我們負著昨日的重擔,面對明日的挑戰,內心並不和諧,沒有平安。上下是與上帝的關係。與人和好、與上帝和好,與自己和好,認識他人、認識上帝、認識自己。今日我們只看別人的錯處,忘記看自己的錯處。人有不同的需要,認識他人,與人建立。聖經中說我們有不同的職份,建立基督的身體,一個肢體,我們要互相的接納,互相配搭。哥林多前書12章說:「若有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耶穌基督的祈禱,在約翰福音17章21-23節,耶穌基督想我們合而為一,成為一體,不要分歧。讓我們好好認識,彼此配搭,建立天人的大團契。耶穌說:「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 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又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馬太福音5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我們要彼此和睦分享。今日有很多的問題,像籬笆一樣分隔我們,只要我們成長,就看不見籬笆。
聖法蘭西斯的禱文,教導我們學習寬恕、學習接納。耶穌基督說:「希望他們合而為一」。大家一起和諧,因為:「We Are One!」我們是一個,在上帝的眼中,我們每一個也是平等的。
芬尼牧師(Charles Finney)認為「復興是基督徒重拾起初的愛,使罪人對上帝有所醒覺,並願意回轉歸向祂。復興可以挑旺、振奮與重整一所衰退的教會,並使人重新注意上帝的命令。」
新約的掃羅是一個復興的例子。徒22:3-4,掃羅是猶太人,是著名猶太公會領袖兼聖經老師迦瑪列的學生,極力逼害基督徒。徒 9:1-5,掃羅得著大祭司的文書,准他到大馬色去捆綁基督徒,帶回耶路撒冷受刑。掃羅將到大馬色,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著他;他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他說:「主啊!你是誰?」9:8 – 9,掃羅從地上起來,睜開眼睛,竟不能看見甚麼。有人拉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色;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吃也不喝。
一、禱告 ( 徒 9 : 10-12)
當下,在大馬色有一個門徒,名叫亞拿尼亞。徒22:12節,「亞拿尼亞,按著律法是虔誠人,為一切住在那裏的猶太人所稱讚」。當時大馬色的教會,正處身受逼害的環境,亞拿尼亞必定時時為自己與當地信徒而懇切向上帝祈禱,就在異象中,主耶穌叫亞拿尼亞去找掃羅。亞拿尼亞說:「主,我在這裡」,相信這回應令上帝都感到甘甜!聖經裡有很多人曾經講過這話,他們在逆境中都預備好,甘願隨時被主差遣。亞拿尼亞在教會風聲鶴唳之中,能夠被主耶穌使用,是因為他常作準備。第11節,主耶穌告訴亞拿尼亞,掃羅正禱告。掃羅在三日裡面,不吃不喝禁食禱告,急不及待的等候答案,尋求主指引他前面的道路。弟兄姊妹,復興是上帝自己主動的工作,祂超然的介入;不過我們並非甚麼都不用作。由一兩個人禱告開始,跟著整個教會一齊祈禱,才能帶動復興。1930-40年代,中國教會大復興,代表人物宋尚節博士經常說:
——同心合意禱告,乃奮興教會之首要。
——撒但最怕聖徒同心合意地禱告。
——不靠勢力,不靠口才,只要跪著與上帝同行,看上帝自己作工。
——禱告乃最快樂的事,切勿以為是重擔。
——將來見主面時,必定有許多人痛悔自己在世上禱告太少。
禱告之後,跟著就要有順服的行動。
二、順服 ( 徒 9 : 13-17 上 )
掃羅當日出了名是殺害基督徒的兇手,亞拿尼亞都是掃羅要捉拿的對象,第13-14節,亞拿尼亞回答說:「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聖徒,並且他在這裏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捆綁一切求告你名的人。」主耶穌明白亞拿尼亞的顧慮,主耶穌不會叫亞拿尼亞在不明白的情況下,去作冒險的事。所以,第15節,「主對亞拿尼亞說:
『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 前,宣揚我的名。」這裡的「君王」是眾數。主耶穌告訴亞拿尼亞,掃羅這個「他所揀選的器皿」,將來有甚麼作用和影響,使亞拿尼亞知道,他這次奉命的行動,是關鍵性的,會改變歷史,值得他去跑一趟。
第17節,「亞拿尼亞就去了,」他沒有絲毫耽延,他的順服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在難以順服的時刻而順服,是真正的順服。對亞拿尼亞來說,時間很緊湊,不是預先知會亞拿尼亞要做好準備!我們看見亞拿尼亞是時刻預備好自己,所以,當主耶穌差他去做這一件不容易的事,亞拿尼亞可以做得到!亞拿尼亞對主耶穌的順服,我們需要效法。順服如果成為我們的品格,我們在任何環境底下,都能夠敏銳覺察上帝的旨意,並且願意遵行。即使建立這種態度的路途很漫長,仍值得我們努力去操練自己,令自己一生充滿順服的品格。弗5:23節:「基督是教會的頭」,林前12:27節:「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由領袖做榜樣,帶領每一個信徒都順服基督,教會必然復興。
三、接納 ( 徒 9 : 17-19)
徒9:17-19,當亞拿尼亞親切地稱呼「兄弟掃羅」的時候,我相信掃羅心裡百感交集,即時有一股溫情,亦有出人意料的震撼。亞拿尼亞接納他為主內「兄弟」,基督的愛透過亞拿尼亞,有血有肉地進入掃羅的內心。亞拿尼亞又照主的吩咐,按手在掃羅身上,使他能看見,並且被聖靈充滿。這傳遞愛心的觸摸,好似一股清泉,洗滌掃羅心裡的羞愧與罪疚。掃羅被接納到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一個永遠向罪人敞開的家庭。亞拿尼亞又為掃羅施洗,令他名正言順,成為基督大家庭的一份子。
徒9:19-20,掃羅一歸向基督,亞拿尼亞就將他引薦給大馬色的教會,掃羅與當地的門徒同住,過肢體生活。這時候,掃羅不單有主耶穌,他也有一班主內的弟兄姊妹,真誠的接納他,與他一齊在基督裡生活!掃羅一生無法忘記他對初期教會那種殘害逼迫,但亞拿尼亞在他生命中出現,所代表的乃是主的恩典同憐憫,使掃羅真的感受到肢體對他無限的接納。
大馬色路上的經歷,徹底改變了掃羅的人生,(徒13:9節)他將自己的名字由掃羅(Desired,渴望的)改成了保羅(Little,微小的)。從使徒行傳第九章至第廿六章,保羅走了廿五年的路,主耶的吩咐成為他一生的使命,徒26:19節,保羅「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他領受異象之後,從始到終堅守主的託付,無論得時不得時,總是傳揚福音。
弟兄姊妹,你和我都可以做亞拿尼亞,縱使是一句小小的安慰說話,也可以影響信徒群體。若我們冷漠、不肯接納人,就很容易失去復興的契機。一點點的寬恕、慷慨、忍耐,或許會成就你想像不到的事,叫人生命改變。我們不可輕忽接待人、為人禱告、向人見證主、堅持信仰原則的機會。今日若果我們期望自己靈性興旺,教會復興,我們就要同心禱告、一齊順服基督、彼此接納。
我1998年開始為大家負責聚會,以往由旺角東站走到教會,今天乘搭地鐵到土瓜灣站,非常方便,所以很早就到。我們希望事奉主也是按著自己的喜好、心意順順利利,但現實並不是這樣,環境是否影響我們事奉的態度才是問題。利未記8、9章講述亞倫及他的幾個兒子分別被膏立為大祭司及祭司,開始出入聖所事奉,但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亞比戶卻出事。有時我們會以為自己事奉很厲害,但事奉本身並不是工作,上帝看的是事奉中我們跟祂的關係,是否符合祂的心意。
利10:1,上帝清楚規定點香爐是用祭壇上的火,不是隨便拿火點著。利10:2,以色列人曾經歷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當亞倫及摩西進入會幕,出來時同樣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燒了祭壇上的祭牲,以色列人經歷此榮耀後便俯伏在地。今次則是燒死人,不聽從上帝的吩咐事奉,自己就要承擔責任。若事奉只是按自己的標準,這是虧損上帝的名;若遵從上帝的吩咐,遇到問題時上帝會處理。如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聽從上帝吩咐進入曠野後沒有水、肉,但上帝幫助他們。
「於是摩西對亞倫說:這就是耶和華所說:我在親近我的人中要顯為聖;在眾民面前,我要得榮耀。」 (利10:3) 上帝顯出權能也是榮耀的一種,摩西最後不能進入迦南,是因他不聽從上帝吩咐擊打磐石的事,在百姓面前不尊上帝為聖。不同人有不同喜好,但在事奉上帝應該有一致標準,不是按己心意,當亞倫遇到此事時最後默默不言。舊約教導遇到不如意、不明白的事要先靜下來,看上帝背後的目的。兩人死後的屍體玷污聖所,若亞倫的其他兒子處理屍體,他們也受玷污七天,不能事奉,所以由亞倫叔父的兒子用袍子把兩具屍體抬出去。
各人看事奉有不同方向,但標準是不要讓環境改變事奉的原則。事奉是有要求的,利10:6-7,摩西讓亞倫及另外兩個兒子以利亞撒、以他瑪不要為兄弟哀哭,祭司不要忘記事奉時的職責。上帝託付給我們的人,我們該如何回應?摩西急忙地找作贖罪祭的公山羊,但已遭焚燒了,就怪責亞倫另外兩個兒子。贖罪祭有不同做法,如為祭司是獻牛,並用血抹聖所的香壇,如為其他人是獻羊,不須入聖所向香壇抹血。如不是為祭司獻,贖罪祭祭牲是給祭司吃,如為祭司獻,要燒了所有贖罪祭。「這贖罪祭既是至聖的」(利10:17),獻祭至聖分三種祭:燔祭、贖罪祭及贖愆祭,是祭司可以吃的,其他人不能吃。亞倫回應摩西這祭是為屍體玷污聖所而獻的,今天已獻燔祭及贖罪祭,但現在遇到這件事,雖然有資格吃,但也不應在聖所裡享用,所以把所有燒了,這成為我們學效的方向。
我們事奉的焦點應放在哪裡?遵行上帝的吩咐,上帝賜給我們時,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放棄。上帝呼召我們不是去平安舒服的地方事奉,舊約記載上帝呼召先知去惡劣的環境事奉,事奉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活在上帝的心意裡。
今日是教會的培育主日暨主日學結業禮,如此安排是饒有意思的,透過敬拜和結業禮提醒我們重視神的話。主日學運動由開始至今已有240年,始於1780年,英國的藍克斯(Robert Rakes)開辦主日學。他看見兒童在街上遊蕩,由於不想他們學壞,就招聚一班婦女教導兒童認識聖經、背誦教義和唱詩,漸漸此主日學工作受到其他人的關注。其他教會紛紛開辦主日學的事工,於是主日學就在英、美先興起,後擴展到世界各地的教會都有主日學的事工,此發展在後來被稱為主日學運動。主日學事工經過200年的發展,已發展出多元化的課程及內容,對象由小朋友至成人,程度由初信至資深信徒皆有主日學,只要信徒願意參加就必有上課的機會。我鼓勵成人自身作榜樣,多參與主日學課程,而不只是帶兒童到兒童主日學,因為不單是兒童的生命要成長,成人的屬靈生命也要成長。
耶穌曾經向跟隨祂的人問了3個問題,藉此讓他們思考自己屬靈生命的景況:
(1)「你們要甚麼?」
耶穌向準備跟隨祂的人發出這問題。約1:35-39,約翰向兩名門徒介紹耶穌,於是耶穌問他們這問題,是因為一個學生若渴求去得著,他學到的會更多。我們的動機會帶動我們去學習。
(2)「你們說我是誰?」
太16:13-16,耶穌到了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人說我是誰?」然後,祂又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門徒已經跟隨耶穌一段日子了,他們果然比其他人更深認識耶穌,彼得回應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弟兄姊妹,我們已經信主一段日子了,我們也該更深認識主耶穌,得以長大成人,不再作小孩子(弗4:13-14),正如西1:9-11所說的,滿心知道神的旨意、行事為人對得起主、蒙祂喜悅、結果子、力上加力……
(3)「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復活的耶穌向彼得發出這問題。彼得曾經三次不認耶穌,現在耶穌三次考問他愛主的心,是給彼得可以回轉的機會。約21:15-17,「這些」可能指到彼得和幾個門徒剛剛捕獲的那一百五十三條大魚,象徵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就;「這些」也可指到彼得的漁船和網,象徵他的事業和財富。弟兄姊妹,省察我們對主的心,是否愛耶穌比一切更深呢?
我們的屬靈生命要有成長,由初信的渴慕真理,到更深認識主耶穌,直至願意愛主勝於一切。
今天的經文記錄了古代猶太人如何「渴慕真理」,以及他們在重修城牆和祭壇之後的一次敬拜上帝的經歷。尼希米記8章所記錄的是一個猶太民族盛大慶典的日子,群眾在新一年開始,由以斯拉帶領,一起頌讀律法。這次慶典裏面,見證了全體民眾參與閱讀聖經的過程,看到他們如何重視上帝的話語,如何「渴慕真理」。
一、重視上帝的教導,以謙卑的態度敬拜。
在8章6節,猶太民眾對以斯拉讚美上帝有三個回應:第一,「舉手」,表明他們與以斯拉認同。第二,「言語」:他們同聲叫兩次「阿門!阿門!」。第三,「謙卑和恭敬」:「面伏於地,敬拜耶和華」。猶太會眾在上帝面前誠心誠意的、完美敬拜。 當我們看到當日猶太民眾如何重視對上帝的敬拜,也讓我們今天反思如何對待教會的崇拜。我們有沒有與猶太民眾能相比的誠意,來參與今天我們教會的崇拜呢?
二、 猶太民眾因為明白了上帝的話語而哭泣。
在8章9節,當猶太民眾聽到律法書上的教訓,又聽明白了之後,就哭泣起來。尼希米和以斯拉勸百姓在上帝的聖日不要哭泣。那麼,為何當猶太民眾聽明白了上帝的話語的時候,就哭起來呢? 現代更多的學者認為,他們聽了上帝的道而哭泣,是他們聽明白了上帝的道,因而知道自己以往所犯的罪。所以,在接著尼希米記第九章,講述猶太人,為自己所犯的罪懺悔,禁食認罪。
羅馬書3章20節:「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上帝的話語顯出上帝的聖潔,照出人的汙穢。以色列百姓聽見律法書上的話,認識到自己的罪,他們為罪憂傷哭了。回到今日我們在現代的時空,我們來到崇拜,同樣聽上帝的話語,我們能否清楚知道自己所犯的罪,因而悔改? 在上帝的恩典裏面,我們相信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得救」其實代表與上帝重新建立關係,上帝重新接納我們,與我們建立關係。如果一個人得救之後,覺得沒有需要與上帝建立關係,不需要認識聖經教導,不需要聆聽上帝話語,這是一種虛假的關係。虛假的關係是來自對「得救」觀念的誤解。若然我們注重建立與上帝的關係,就不會不明白真正去理解聖經和上帝的教導的重要性。
三、上帝的喜樂是我們的力量。
在8章10節,尼希米和以斯拉,看到民眾既然明白自己的罪,叫他們不要憂愁,反而要因為耶和華的喜樂而獲得重生的力量。上帝不是用喜樂取代憂傷,而是轉變,要人在憂傷中有喜樂。上帝的日子可以充滿喜樂、能力、光榮和活力。這一切都源於認識上帝。因相信上帝而有的喜樂,會產生特別的力量,是其他人沒法給予的。
若然我們從原文看:「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原文可直譯為「因耶和華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意思是:若然我們要得到從耶和華而來的喜樂,先決條件是耶和華的喜樂,那是我們首先能夠討上帝的喜悅,因此我們因為上帝的喜悅,使我們自己也得到喜樂。所以說,喜樂是源於認識上帝,在我們來說,認識真理,研讀聖經,明白上帝對我們在今世代基督徒的要求,從而遵守,上帝必然喜悅我們所作的。
所以可以說「渴慕真理」,能夠真正做到渴慕上帝的話語,其實是獲得由上帝而來的喜樂的最佳方法。 求主的名繼續光照我們每一個, 以「渴慕真理」成為我們生命的座右銘。
今次的經文是關於浪子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有一天小兒子走來找爸爸說:「爸爸,請你將我應得的產業給我。」在古時一般情況是等父親過世後才分家產,也許這個兒子會惹怒父親,但這個父親竟照小兒子的要求去做,不但將產業分給這個小兒子,還分給了大兒子。小兒子拿著這些家產過了幾天便遠走高飛,去到遠方任意放蕩、浪費資財,便將他從父親那所得的都花光了。後來他所在的地方遭遇飢荒,一無所有又飢餓的他便去投靠當地的一個人,那個人吩咐他去放豬。在他飢餓得連看到豬吃的東西也想拿來吃的時候,也沒有人給他吃的。在真的走頭無路時他醒悟過來,想起父親有很多僱工,充足的糧食,為何要在這餓死?於是便決定回去父親那,回去前還想定了對父親要說的對白:「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當父親在門前看到小兒子,就動了慈心、跑去歡迎他,小兒子便照著之前想好的對白對父親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聽後卻吩咐僕人拿上好的袍子來給小兒子穿,又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很奇怪,小兒子對父親說的,比之前想好的對白少了最後那句,是他忘了呢?還是他是記得的,但看到父親熱情地歡迎他後而不說了?他是真心回來向父親認錯?還是只是為了回來討吃?其實這次小兒子回來找父親有可能性命也不保,因為按申命記 21:18-21節記載貪食好酒、不聽父母的說話的人,換來的結局就是被眾人用石頭打死。所以這次小兒子回家,如果他的父親或其他家族長輩不接納他,他便必死無疑,因為他所做的不單只違反律法,亦令他的家族蒙羞。但是什麼令這小兒子回家呢?因為他了解他的父親,知道若他回去父親一定會無條件接納他,其實他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極可能是父親多次寬容他,不斷給他機會,但是他不明白父親的用意,他只知道父親是一個對他很好的父親,於是他便回去。或許你們可能會想這兒子真的很差勁,竟然利用父親的這份慈心,但是真心還是假意重要嗎?對父親來說兒子回來是真心知錯還是只是回來討吃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兒子回來了,因為兒子一天在外便必死無疑,而他回來便代表還有機會去改變他。
我們看回15章第1-2節會發現觸發起耶穌說這個故事是有一班稅吏和罪人去找耶穌,要聽耶穌講道,其後還一起吃飯,就因為這樣便招來一班宗教領袖的非議。於是耶穌便對這班宗教領袖說了這個故事。但你們認為那班稅吏和罪人聽完耶穌講道後會懺悔認罪、跟隨耶穌嗎?耶穌有十二個門徒,每一個也是祂親自挑選的,你們想耶穌是否到人生盡頭、被釘十架前才醒悟他選錯了猶大和彼得呢?耶穌知不知道這些人來找祂的動機呢?耶穌清楚、知道,但為什麼祂還要選這些人,和這些人一起呢?路加筆下的耶穌是來者不拒,稅吏、罪人走來找祂、祂接待;甚至被那些法利賽人和文士罵過,祂也照樣與他們一起吃飯,因為耶穌真的想接觸這些人,去改變他們,同樣天父也是,我們的主正是活現天父的那份心腸,就像故事裡的父親一樣,這兒子回來是真心還是假意是次要,最重要他回來了,他回來父親還有機會去改變他。是否人人也能體會到這父親的那份慈愛呢?不是的,下文就是說大兒子他不知道、不明白,反過來說父親是傻的。弟兄姊妹,如果一個家,每一個人也能體會這個父親的心腸,都能夠明白這父親的情有多深,我相信就算離家出走的人也會回來。有人說教會就像家一樣,弟兄姊妹你們今天回到教會,你們想誰最開心?誰最想看到我們?你們能否體會那份為父的心腸、那份愛意?
安德烈是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之一。約1:29節,「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裏,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第二天,約1:36-37,施洗約翰「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上帝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施洗約翰不小器,不介意自己的門徒轉去跟耶穌,因為耶穌才是真命天子,是彌賽亞救世主!約1:38-39,「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他們說:『拉比,在哪裏住?』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祂在哪裏住,這一天便與祂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耶穌可能與他們講論聖經,解明先知的預言,談及天國的事。約1:40節,他們其中一個就是安得烈。安得烈與耶穌同住一日,親自跟耶穌接觸之後,就認定耶穌的確是彌賽亞救世主。
一、將耶穌介紹給親友 (約1:41-42)
安得烈即時想到自己的家人,第41節,「他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基督)了。』」「先」,代表態度逼切,心裡火熱!安得烈向西門介紹耶穌是彌賽亞,西門後來成為偉大的佈道家,一次講道帶領三千人信主。今天我們所帶領的人,將來可能成為第二個彼得呢!有些基督徒沒有認真地領人歸主,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不信耶穌的人必定滅亡。他們認為,那些「善心人」的行為很好,只不過是不信耶穌,說不定都可以上天堂!不是,約3:18節說得很清楚:「信祂(耶穌)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約3:36節:「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另外,有些基督徒只顧生活、工作和返教會,根本沒有打算去結交未信主的朋友。但我認識一些基督徒,他們放工之後,還約同事定時做福音性查經,甚至約同事和下屬用膳。
如何吸引人去接觸耶穌呢?要透過我們自己生活的好榜樣,令其他人留意到我們所信的主耶穌是多麼美善;我們亦要隨時準備好,告訴人自己如何體驗到這位又真又活的耶穌;因為這些是個人真實的經驗,對方是不能否定的。我們未必是佈道家,亦未必口齒伶俐,我們只需要簡簡單單的,向家人、好朋友、同學,分享自己信主耶穌的經歷。我們要把握機會關心身邊的人。我們對信仰的各種問題,未必完全能解答得清楚,但至少可以安排牧師、傳道,或者組長,和未信的親友傾談。我們亦可以邀請有豐富傳福音經驗的人配搭,一起去傳福音。我們不要只顧自己的方便,要找出最能幫助對方接觸福音的方法。人的靈魂在上帝眼中是非常寶貴的,值得我們用多元化的方法,奉獻多些時間,將人的靈魂搶救回來。
弟兄姊妹,我們身邊總有未信主的人,我們是不是以為「應該」會有人向他傳福音呢?如果我們都有這種想法,未信主的人就永遠不會有基督徒向他傳福音了!
二、為耶穌全力尋覓 (約6
: 8-9)
約6:5節,「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腓力想不到辦法,但安得烈知道主耶穌的心意,就在人群當中全力的去尋覓,然後,約6:9節,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安得烈未必想到,主耶穌會用這個小朋友所奉獻出來的食物施行神蹟;但他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因為就是他將這個孩童帶到耶穌面前,成就了這次偉大的歷史事件。可6:44節,「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意即整個群眾約接近二萬多人。
最近派了消費券,有基督徒說要奉獻給上帝,有人說酌量,而聖經教導我們十一奉獻,不過最緊要是出於甘心。太6:21節,主耶穌說:「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耶穌沒有嫌五餅二魚太少,他先獻上感謝和祝福,然後分派群眾。竟然神蹟就是這樣發生,整個群眾都吃到飽足,還剩餘十二籃子的魚和餅。我們小小的心意,一旦被主耶穌所用,都可以成就大事。
三、將慕道者轉介給耶穌 (約12:20-26)
耶穌在世上最後一個禮拜,祂騎驢入耶路撒冷,預備過逾越節。約12:20-21,「那時,上來過節禮拜的人中,有幾個希臘人。他們來見加利利、伯賽大的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腓力不加思索就找安德烈幫忙,很可能因為他了解到,安得烈喜歡將人帶到主耶穌面前。面對這些外邦的慕道者,安德烈好願意見到生命的倍增,他就連同腓力一齊去見主耶穌。約12:23-26,耶穌十分之肯定他們的事奉,因為安得烈關心人的靈魂,他將慕道者轉介給主耶穌。安得烈是一個極好的榜樣,他就是一座福音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被帶領去見主耶穌。
我們未必像彼得在大庭廣眾向幾千人宣揚福音,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像安得烈,做個人佈道!現在香港的疫情比較緩和,我們將會在9月11日禮拜六晚舉行佈道會,請弟兄姊妹做好福音預工,實踐「一領一」行動,即每一位肢體領一個家人或朋友參加。我們如何實踐「一領一」行動呢?教會給你提供一個方法:請到副堂旁的樓梯口,從壁報板旁邊的膠盒中拿出一張心型彩紙,寫上你心目中的對象,和你自己的名字(例如:張先生 陳大文),然後將彩紙貼上壁報板,使整個教會都開始為他禱告。深信上帝垂聽,必將得救的人加添給我們。林後5:18節,「上帝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基督徒的人生終極目標,是領人信主耶穌,這個是極有價值的事奉,值得我們全力去做。
今日我們從這位大師兄安德烈身上,看到如何做一個小牧人,領人到主面前。彼前5:4節,「到了牧長(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為耶穌多得一人」!這是一件最有永恆的價值的事奉,我非常鼓勵你將他作為你人生的焦點。天父要使用我們,祂最關心的就是世上還有很多人未得拯救,我們一起來將他們帶到天父的家裡面。
今天說「感恩的敬拜」!在希伯來人的詩歌當中,有一首詩篇–詩篇111篇,由始至終也是一篇感恩的詩篇。第1節說:「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當讚美上帝的時候,我們的心境會是怎樣呢?每次敬拜時我們也要學習一項功課:與上帝同在!我們要心存敬畏,讓未認識主的人認識上帝;我們仰望十架,十字架代表上帝愛我們,我們當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敬拜。「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希伯來話的意思就是「哈利路亞」!在敬拜中,上帝的榮耀是怎樣充滿著整個的會堂呢?我們就是上帝榮耀的器皿,藉著我們唱詩,讚美充滿整個的會堂。每次當我們敬拜時,魔鬼就會不停地控訴我們;儘教,在患難中仍要感恩。「一心稱謝耶和華」,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
因為「耶和華的作為本為大;凡喜愛的都必考察。」聖經提醒我們,上帝在我們生命當中是怎樣拯救、幫助、看顧及保護我們,我們要留心和反思,不然很容易就會因為魔鬼導致我們忙亂而忘記上帝的恩典和福氣。感謝上帝讓我們在主日可以安靜下來去感恩上帝給我們的一切和好處!如果想學習去認識上帝,從詩篇111篇去了解就是最好不過的,因為當中有超過二十二次去教導我們上帝的屬性,即是上帝的本能。我們從第3節開始去考察:「祂所行的是尊榮和威嚴」、「祂的公義存到永遠」。上帝三番四次地提醒我們,祂是永遠、由始至終的上帝,永遠在這詩篇中出現了5次。第4節上半節說:「祂行了奇事,使人記念」;聖餐桌上通常會刻有「記念我」的字句,是上帝希望我們要記念祂,免得我們忘記的時候便會走上歪路。在第4節下半節繼續說:「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祂賜糧食給敬畏祂的人;祂必永遠記念祂的約。」所以當大衛犯罪,他向上帝認罪,求上帝憐憫,因為上帝有永不改變的愛。上帝愛我們便愛我們到底,所以在這困難和所犯嚴重的罪時,我們仍可向上帝求寬恕。
第6節說:「祂向百姓顯出大能的作為,把外邦的地賜給他們為業。」原來上帝是照顧著我們的衣食住行。第7節說:「祂手所行的是誠實公平」,上帝是誠實公平的,祂對我們的幫助完全是出於祂的憐憫。第7節下半節說:「祂的訓詞都是確實的」;保羅常常提醒我們要常常感恩,不住的禱告。聖經教導「凡勞苦擔重擔的,都當到我這樣來」,耶穌給我們的應允,讓我們可以在困難當中仍然可以見祂,把重擔交托給祂。第8節續說:「是永永遠遠堅定的,是按誠實正直設立的。祂向百姓施行救贖,命定祂的約,直到永遠;祂的名聖而可畏。」上帝的名是分別為聖的。祂是完全無瑕的上帝。這些屬性讓我們見到上帝的好處、上帝的偉大。詩歌“祢真偉大”,詩人身在郊外,看見上帝的創造,祂的尊榮、祂的威嚴;看見星宿,上帝的威嚴讓他心裡感動,就寫下這首詩歌。
敬拜不是聽音樂!參與崇拜不是出席音樂會!敬拜也不是聽詩班獻唱;詩班的獻唱是將上帝的信息傳遞給我們、鼓勵我們、提醒我們,將我們對上帝的敬拜帶到上帝面前。很可惜今天我們被現有的文化衝擊著,參與崇拜像是出席音樂會;反之若會眾是被詩班的生命力所吸引,得到鼓勵而參與崇拜,這就是聖經所說的敬拜。詩班111篇提醒我們,我們的上帝是這樣的偉大,所以我們每一次數算上帝的恩典,每一次我們都會被提醒,上帝是這樣的美好,特別在困難當中,上帝的話語提醒我們。第7節說:「祂的訓詞都是確實的。是永永遠遠堅定的,是按誠實正直設立的」,這是多麼的重要。詩篇119篇裡共一百七十五節都是述說上帝的話語:「我將祢的話語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祢」;上帝的話語「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在今日黑暗的世代中,我們若沒有上帝的話語,怎樣幫助我們去行前面的道路呢?!
當一生一世跟隨上帝!你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不要為衣食憂慮。「祂賜糧食給敬畏祂的人」!讓上帝帶領我們,讓我們感恩,「一心稱謝耶和華」!
大家是否有經歷失眠的痛苦?失眠導致很多後遺症,如健忘、抑鬱、免疫力下降等,並影響生活質素。導致失眠的原因有情緒困擾、對某些事物的恐懼、藥物影響、痛症及不明原因,而情緒困擾是最主要原因。這可靠著耶穌基督的寶貴應許去面對,祂應許我們必得享安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要學像耶穌,「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很多人對安息的理解是沒有困難重擔或生活經濟壓力,不用工作,享受人生,並認為這需要有錢、權勢和保護。其實有錢人也有情緒病,有一位十大傑青的精神科醫生,大學成績優異、醫院病人欣賞他,但他發現自己患了情緒病。主要原因是他的同班同學成績及品格差劣,卻擔任他的上司,還以語言刺激他,導致他情緒病,須服用兩年多的藥物。人生很多不如意的事令我們沒有安息,但主應許我們可依靠祂負軛的樣式,享受在主裡的真安息。耶穌所講的安息並不是有錢、權勢或保護,不是外在的客觀環境,而是心靈裡享安息,這在於我們的態度。只要有需要,我們就到主面前,讓耶穌背負我們的重擔,處理勞苦,就可得安息。
甚麼原因令我們擔重擔?第一是罪,犯罪是很痛苦的,很多人在罪裡受苦。別人犯罪也影響我們,令我們痛苦,破壞人際關係。我們到耶穌面前,祂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脫離並勝過罪惡,同時讓我們饒恕別人,重新開始。第二是工作重擔。如工作得到欣賞、有能力應付,自然感到滿足。相反,如工作經常給別人批評,能力不足,或根本不喜歡這份工作,沒有成就,這樣壓力就很大。第三是生活重擔。若與家人和朋友關係良好,生活就幸福快樂。有愛就沒有壓力,沒有愛就有壓力和勞苦。今天很多人把不是聖經的標準加在我們身上,如屬世的人會看外貌、成績,但耶穌不是用屬世的標準看我們,聖經講上帝要的是管家要忠心和負責任,而不是成為最出色,祂愛我們每一個人。別人加的重擔令我們很辛苦,但我們以耶穌的標準成為我們的標準,壓力便得以釋放。耶穌講我們要「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
今天很多人勞苦擔重擔,心中沒有安息,因跟別人比較,對自己有過度的要求和期望。我們要學習耶穌的柔和謙卑,即不與別人爭,謙卑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擔子就會減輕,因主只要我們盡責任。很多年前,我要照顧病重的父母,還有自己及弟弟的家人,當時有四位傭工幫忙。那時我在神學院事奉,有工作壓力,下班後要面對家中的壓力。回家途中我與上帝談天減壓,把所有重擔交給祂,心中充滿平安、喜樂、安息,並且繼續要做的事。主讓我們走到祂面前,祂樂意背負我們的重擔,讓我們享受屬天的安息,並且有力量面對每天的生活。
「與基督的福音相稱」是我們作為基督徒的生活指標和座右銘。教會今年的主題:「渴慕真理、彼此相顧」,說到底其實是履行「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的生命。香港在這兩年來的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基督教會經歷了衝擊。無論社會情況發展如何,若然我們依然相信基督是生命的主,也就要活出與基督福音相稱的生命。
一、與基督的福音相稱
一章27-28節,保羅呼籲腓立比信徒,無論發生什麼事,他們的行事為人必須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呼籲他們要維護屬天公民的尊嚴,為所相信的福音齊心努力,並且不怕別人的驚嚇。當時羅馬盛行皇帝崇拜,羅馬公民需要視羅馬皇帝為天上的神明,參與敬拜和祭祀,以表達對皇帝的效忠,但基督徒只會敬拜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基督徒這種生活原則,必然導致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和權貴的逼迫和威嚇。
保羅沒有建議腓立比信徒積極反抗逼迫者,反而建議他們要保持克制,保羅聲稱受苦反而是恩典(一29)。腓立比信徒曾經目睹保羅為了福音受苦;他和西拉被剝去衣服,然後被棍打,被囚禁在監房內。保羅反而看受苦是上帝的恩典,使他有份於基督所受的苦。保羅用這角度勸勉腓立比信徒,讓他們積極地看待苦難,以能夠為基督的緣故受苦為榮, 達致成聖的目標。回到今天,保羅這段訊息給我們有什麼啟示?我們會否反思一下,我們在哪些生活細節行為上,仍然與現今世俗人一樣,未能見證們基督徒的身份呢?
二、存謙卑的心,彼此合一
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殷切關懷,不單止在於他們能否面對外部勢力的攻擊,他更加關心到教會內部是否團結。二章1-2節,保羅以「在基督裏」為先決條件, 必定滿有和經歷各樣的「勸勉」、「愛心的安慰」、「聖靈的契通」、「慈悲和憐憫」,這些都是主內弟兄姊妹應有的相處情操。保羅所針對的是一個在基督裏的共同生活群體應有的人際關係:應持有同一的心志、融洽相處、契合的交通,在動機和態度上應該發自真心 ,不假情假意,不自私自利,也不貪圖虛榮,只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這是給真摯朋友的肺腑之言。然而,有時忠言逆耳,可能會傷害感情關係,但真朋友是坦誠和勇敢的。保羅沒有直接說明腓立比信徒不足之處,卻要求他們使他充滿喜樂,這是因為他相信腓立比信徒願意遵循他的勸告,保羅滿有智慧地引導他們的心志,激勵弟兄姊妹活出基督信仰的價值觀,見證基督徒應有的謙卑和順服。
二章3-4節,保羅說出避免教會分裂的重要原則:表示在教會裏面,不應該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輕視別人的權利。在教會裏面,每個人都應該是謙卑的僕人,願意看別人比自己強。同時,為了別人的需要和好處,放下自己的權益,為使別人得到更多的益處。所以,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這種彼此相愛,彼此關顧的生命質素,一定會帶給教會有極大的祝福。
求上帝的靈常與我們同在,幫助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我們無論在教會外或者在教會內的行事為人,都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們堅持真理,遠離歪曲勃謬的社會風氣,叫我們堅守合一的心思意念,竭力維持弟兄姊妹的連結,懷著謙卑和順服的心。
文章導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