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講道筆記

「挑旺恩賜」古學賢牧師講(2021年07月11日)

提摩太後書是使徒保羅所寫的最後一封信,大概在公元64至67年之間,當時保羅因傳福音被囚禁羅馬(提後4:6-8節)。受信人提摩太是保羅親手栽培的傳道人,在以弗所牧養教會。保羅知道自己快要殉道(提後4:6),他掛心提摩太,原因是:(1)提摩太在牧養的工作上遇到相當多困難,熱切盼望保羅到以弗所與他相會。怎知保羅未到以弗所就被囚禁在羅馬,令提摩太非常沮喪。(2)當時羅馬皇帝尼祿極力逼害基督徒。(3)提摩太仍然年輕、個性內向與膽怯(林前16:10)。(4)在以弗所有人傳異教,有人提倡禁慾主義又禁止人嫁娶,又有人敵擋真道迷惑信徒(提前1:3,4:3;提後3:8、13),他們用各樣詭計擾亂教會,增加提摩太牧養的困難。

一、心存無偽之信 (提後13 – 5)

保羅擔心提摩太會因恐懼而軟弱,所以保羅寫這封信給提摩太。提後1:3-4節,提摩太的眼淚可能是保羅與他過去一齊事奉、一起禱告的時候,或者是提摩太在牧會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所流出來的眼淚。保羅常為提摩太祈禱,求上帝給提摩太有智慧與能力,來面對以弗所教會所遭遇的一切難處。保羅的榜樣使我們知道,戰勝恐懼不要單獨一個人,必須有人為你禱告。

提後1:5節,提摩太在優良的信仰傳統薰陶之下成長,他所承接的是「無偽之信」,那是說,他的信心是真實誠懇的。這種對上帝的信靠,首先在提摩太的外祖母羅以與他媽媽友尼基的心裡;提摩太受到他們的栽培,他心裡都是如此真摰地信靠上帝。保羅就在這裡提醒提摩太,要他堅定的持守他的信心,不要疑惑。

二、將恩賜挑旺 (提後16 – 7)

牧養教會不能單憑信心,也必須有恩賜。提後1:6節,當保羅為提摩太按手的時候,牧者所需要的屬靈權柄與能力就臨到提摩太身上。哥林多前書第12章列出多種事奉的恩賜,包括:醫病、行神蹟、講道、講各種方言、翻譯方言、教導、輔導、行政、服事等。林前12:11節,「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有基督徒說:「我感覺不到自己有恩賜或屬靈的才幹。」但是,聖經清楚告訴我們:聖靈有主權將恩賜分給每一個基督徒,只看我們有沒有發現自己的恩賜。

摩西80歲才被上帝呼召,差他帶以色列人出埃及,而且上帝使用他一直去到120歲!另一位,約書亞年老的時候,上帝是否說:「約書亞,你可以退休了,好好享受晚年吧」?不是,書13:1節記載,耶和華對約書亞說:「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意思是:「雖然你年紀大了,但是以色列人還有很多地土未得到,你需要鼓勵他們呀!」書24:15節,約書亞不是說:「我必定享受退休生活」,他乃是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我認識有些長者,他們在街頭發揮他們的恩賜,到處向人派福音單張。亦有些長輩,即使身體軟弱,膝頭都有些疼痛,他們都發揮主給他們的恩賜,用禱告去復興教會的事工。

對青少年,提前4:12節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做榜樣不是一項事工,不過,教會實在非常需要榜樣。我年輕的時候,見到導師和弟兄姊妹都很熱心追求,我就被他們影響,立志不作一個馬馬虎虎的基督徒。

某一類顯眼的恩賜,例如行神蹟、醫病等,我們容易側重;但其實那些關心人、打理事務、服事的恩賜,我們都不應該輕視。我認識幾位職青,他們會個別地幫助人,亦會合力一齊關心某個人;我好感覺到他們有服事的恩賜,我為他們感謝上帝。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可忽略事奉者的品格,倘若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建立得不好,我們的恩賜反而會拆毀人、傷害人。

提摩太是傳道人,他有牧會的恩賜,不過他也有意志消沉的時候。保羅提醒他,要他將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保羅用火來比喻,當木柴燃燒的時候,不久上面就有一層薄薄的灰,將炭火遮蓋。要用竹撥一撥,令灰脫落,炭火就會燒得更旺。曾幾何時,我們一聽道就立志回應,並且樂意參與服事;但經歷過人際問題、繁忙的工作、經濟的壓力,我們內心產生許多「灰」,蓋住了我們事奉主的熱心,使我們的愛心漸漸冷淡。

有人問:我們如何挑旺自己的恩賜呢?我有三個建議:第一,善用網上的資訊:網絡本身是中性的,正確使用可以增長知識,無論是音樂、聖經研讀、語言學習、事奉技巧等各方面,都可以透過網絡來操練及裝備,好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另一方面,請大家多結交好朋友:與清心禱告主的人一起,你的靈性會長進;但與貪戀世俗的人在一起,你的靈性會受到虧損。第三,我們要習慣欣賞其他人,倣效人們的優點,轉化成為自己的長處,這樣我們在事奉上就會更有進步。

提後1:7節,這裡的「心」,原文是「靈」,是指到「聖靈」。世上沒有一種力量,勝得過聖靈的能力,能夠使我們剛強、仁愛、謹守;這正是運用恩賜很重要的平台!「剛強」,就是今日所謂的「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能夠使我們在困難中仍然站立得穩,發揮恩賜去事奉上帝。「仁愛」,林前13:1節,「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基督徒追求靈命長進,例如愛心、信心、盼望,才能夠成熟地運用恩賜,使自己與其他人得到建立。愛,是上帝兒女生命的本質,比任何一種事奉的恩賜更加重要,因為愛是運用恩賜的平台。「謹守」:這種內在的能力都是從聖靈而來的,聖靈將我們從罪惡裡釋放出來,並為我們的心做好防毒措施。

弟兄姊妹,我們既然得著上帝所賜豐盛的生命,又有事奉的恩賜,就應該認真的去善用與發揮。我認識一位老姊妹,她曾經身患嚴重的疾病, 上帝醫治了她之後,這位姊妹就盡力去探訪與關顧有病的肢體,與他們分享自己的見證,又帶領他們的家人信耶穌。

我盼望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認真地去了解自己的恩賜,按上帝給我們的感動與負擔去事奉,例如做個人關顧、探訪、唱詩、領詩、愛心服侍、影音控制、青少年導師、兒童主日學教師、個人佈道、做祈禱勇士為教會守望等,為主做見證,建立生命。

「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譚瑞麒博士講,古兆如姊妹記(2021年07月04日)

四卷福音書都記載耶穌受洗的事,受洗的重點不在於禮儀,乃是在於表明耶穌為人的身份。耶穌受洗之後,才去接受魔鬼的試探、公開傳道、醫病趕鬼……請大家注意福音書所記載的時序:耶穌還沒有作任何事工之前,上帝已經向耶穌宣告:「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上帝這樣說,我從前以為對象只是耶穌基督而與他人無關。後來,我發現領受「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對象也是指著我們,而了解這道理對我們的信仰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路加福音的記載更為特別,在耶穌復活後,祂提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要升天,祂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上帝,也是你們的上帝。」意思是:我們也是天父的兒女。所以,當天父上帝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的時候,不單是跟耶穌說的,也是對著耶穌所代表的人類說的,我們凡屬於耶穌的都有份。

領受和確認作為上帝愛子的身份,是人生的核心價值。上帝按我們的本相來愛我們,並非基於我們個人的能力和表現,而是單單因為我們是祂的兒女。可是有些人不了解這道理,或受俗世價值觀影響,例如古裝劇中的皇室子弟花盡心神竭力的在父皇前表現自己,為著討父皇的寵愛,同樣現今社會世人也用表現和能力衡量人的價值。

我們常常感覺不到自己是上帝所喜悅的愛子,但我們要認定,我們不是憑感覺。我們是上帝的愛子,這是一個事實。唯一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去選擇相信這個事實;無論我們是否感覺得到,我們的心情好或不好,有聚會或沒有聚會。人生的際遇會令我們很沮喪,很多事情會使我們是我否定,經常有許多壓力令我們覺得自己力有不逮。但我請你仍然選擇相信:你不是其他人眼中的你,你不等於你的能力,你是上帝的愛子,上帝所喜悅的。就是這麼的直接和簡單!

在人生中我們經歷很多憤怒、恐懼、焦慮、遺棄、不被重視……令到我們都不喜歡自己,自覺沒有甚麼價值。當你去到這地步,我邀請你做這個操練:先把手放在胸前。感受自己的呼吸,當吸氣時,心中想著「你是我的愛子」;當呼氣時,心中想著「我喜悅你」。藉此練習,從心中提醒和感受我們是天父愛子或愛女的身份。

「風浪的真依靠」 梁清恒先生講,洪慕冰姊妹記(2021年06月27日)

今天我們會透過馬太福音,特別看看彼得和耶穌的互動,一起去思考一個問題。這兩年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很多大浪、很多挑戰,我們可以怎樣好好地生活呢?這個故事不難明的,而我覺得要注意的地方是耶穌在拯救彼得之後,衪對彼得是有一個責備的,就是「小信」。你會發現耶穌和彼得經歷過這麼多事情,經歷過耶穌的教導(登山寶訓),又經歷過在海上拯救他,但到今天彼得仍然是小信。當我們這樣去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你會發覺其實耶穌已給了彼得能力在海面上行走,但彼得仍然疑惑、沒有信心,結果看見風浪便害怕,最後就沉在海裡。故事裡對彼得來說的危機不是風浪,而是小信。聖經是不難明的,但看完聖經後我們要思想這些經文怎樣幫助我們可以好好的去生活呢?我們今天同樣面對很多風浪,經文又對我們有什麼提醒呢?有兩個提醒是很重要的:

(一) 不可被環境影響忘記主的應許

      從彼得這個故事學習到,我們不能被環境所影響而忘記主的應許。彼得沉到海裡,絕對不是耶穌沒有能力,我們都知道耶穌是大能者,彼得亦在海面上走了幾步,他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而忘記主的應許。這兩年我們的生活都不同了,像受到了狂風大浪沖擊一樣,但作為基督徒跟隨耶穌的人,除了望見風浪之外,我們更應看到上帝給我們的應許。聖經說:「我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上帝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1:6)」「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他的耳朵聽他們的呼求。(詩34:15)」還有很多很多的應許。我想問大家,在面對黑夜、風浪的時候,究竟我們是能夠倚靠基督在風浪上行走的那個,還是因為害怕、小信而沉在海裡的那個呢?要記得讓彼得讓我們沉在風浪裡面的,不是上帝沒能力,而是我們只注目在風浪,不是注目耶穌,當我們有風浪的時候我們要問自己最影響我們想法的是風浪還是上帝的應許。

(二) 在危難中馬上向耶穌求救

      彼得其實相信耶穌是有能力的,但走不到幾步便疑惑、小信而沉到海裡。其實這是一種過山車的信心。當我們取笑彼得的時候,其實你和我也像彼得一樣,也總會有沒信心的時候。確實有些事件會令我們加添信心,但我們也會很容易忘記了。面對風浪彼得確實小信,但優點是他懂得在最危險的時候向耶穌求救,在經文裡說了四個字「主啊,救我!」,主就將他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想大家留意馬太福音24:31:「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趕緊」原文應翻譯成「立即」,耶穌為何能「立即」伸手拉住他?因為耶穌一路也看顧著他。當彼得呼救,耶穌是即時回應、即時拯救。我覺得經文給了很大的提醒給我們,或許我們人生不能避免風浪,在風浪裡你和我也有機會信心不穩而沒面目去求耶穌,但我想大家記住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身體沉在海裡,而是信心沉在海裡。當我們遇到困難、有疑惑的時候,我們要學懂第一時間呼求耶穌,不要忘記耶穌一路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走在風浪之路,衪等待我們呼求衪,當我們要沉的時候只要我們呼求,衪會即時伸手拉起我們。

      最後,我覺得基督信仰是不能保護我們一生無風無浪的,但我們作為基督徒最可貴的地方是耶穌基督已給了應許我們怎樣去面對風浪,更加寶貴的是原來衪一直陪伴我們走過風浪,等待我們向衪呼求,去拯救我們。

「父親節談慈父」 陸輝牧師講,尤長明執事記(2021年06月20日)

今天在父親節主日選用一段經文去思考一位慈愛父親的角色。經文中有三位主角:父親、小兒子及大兒子;有三個段落,分別描寫小兒子、父親及大兒子。今天我們會集中去思想小兒子和父親的對話。

前半故事:小兒子有什麼特別之處呢?第一,收拾起來。在猶太人的傳統中,會有父親未離世兒子就會要求分產業的情況。兒子覺得已經成長,不靠父幹,所以要求父親分產業。父親容許分產業,在第13節說小兒子收拾起來,遠離父家。人會成長的,這是正常的現象。上帝造人在地上,當人慢慢地成長,世界上就會出現不相信上帝的人;會出現除了創造天地的上帝,還有假神。人在知識及經歷的領域上成長,開始不愛上帝。小兒子沒有意識到金錢會花光,聖經說他任意放蕩,浪費貲財。人的經驗自以為有無盡的本錢、青春、機會及時間,看不到自己的有限。當您去參觀墓地,您會發現人的生命有著不同的長短,生命本是脆弱的,有一天會完結,生命是有限制的。第二,小兒子沒有錢,便窮苦起。人的年日是可以用盡的,我們要意識一件事:在人生當中,當我們離開上帝,要在未到極限之前,回歸上帝,看見自己的限制,要懂得去感謝和依靠上帝。第三,醒悟過來。人的寶貴是當他什麼也沒有時,他會對人生有著特別的掌握和反醒。反醒的意思是對某一些已經過去的事件去檢示一下,然後學習一個功課,將來更加有智慧,不止是痛定思痛。當人有這樣的思考過程,就不會重蹈覆轍。上帝讓人能去醒悟、去思想、分析及總結。小兒子因為沒有金錢、材幹和學識,於是就去打工。第17節說他醒悟過來:我們需要檢視我們的過往,看看有什麼可以改善,這就是反省的能力。當我們發現人生和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可以一夜之間失去,對人生有新的了解,需要回歸上帝,人生就有方向、有目標。小兒子當醒悟過來,想與其替人打工、吃豆莢,何不往父親那裡去打工。第四,我要起來。起來的意思是不要在痛苦中只是懊悔、不要在困難中自怨自艾、不要在悲劇中放縱自己,及不要在困境中沮喪灰心。起來的意思是人生有第二個機會,無論困難多大,只要有決心,要起來,人生是會被扭轉的。當您發現自己的限制時、當您決定要歸回創造主時,您的一生便會理順。

後半故事:當父親見小兒子回來,就動了慈心。經文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浪子回頭,父親自然就不計較。「與他親嘴」,這是中東人的傳統,表示關係的建立。給小兒子穿袍子,戴戒子。「戒子」 是恢復兒子的身份,表達一種權柄。穿鞋子,然後喫喝快樂、快樂起來。這就是父親的反應。小兒子的決定產生了正面的影響,他的人生扭轉過來,能在困境中超脫,回到父家中不是作工人,父親恢復他兒子的身份,重新享受在父家中的被尊重、接待及平順的生活。關鍵是他醒悟起來、決定起來,有所行動。

這裡的父親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分產業雖有危機,但他尊重兒子的意見,仍把產業分給他們。作為父親,對兒子的關係,會隨著時間去轉變,所以父子關係融合。結果兒子回來時,父親便動了慈心,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對方的困難,生發慈心,產生共鳴。因為兒子肯回來,父親就動了慈心。這故事提醒我們,人間需要有情。父親恢復兒子的身份,這就是包容,一件很難學習的功課。因為包容的心,父親看他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當他回轉時接納了他。這個浪子的比喻反映了父親的慈愛,也反映了創天造地主的慈愛。我們看見了人生的限制,有沒有看到天父的慈愛呢?當我們活在罪惡苦難中,上帝差遺主耶穌降世為我們罪釘十字架,替我們受罪擔刑罰,當信耶穌,罪得清理,我們不需懼怕將來面對罪的刑罰,可以坦然有一個新的開始。當回天父面前,祂會接納我們,有慈愛繼續讓我們享受兒子的福份,帶領我們在這個世界,面對我們的人生有個不同的方向,未來的生活得到上帝的保守。

「主內一家」 古學賢牧師講(2021年06月13日)

世界動盪,人際關係緊張,人心充滿爭競、苦毒與仇恨,人與人之間嘅隔膜,到底有沒有可能解除呢?聖經告訴我們,一定可以!哈利路亞!

一、兩下合而為一 (213-18)

以弗所書提到兩個水火不容、彼此對立的群體。以弗所教會主要是外邦人,使徒保羅寫這封信給他們,2:13節說:「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上帝是聖潔公義的,罪人原本遠離上帝,不可能與上帝親近。在耶路撒冷,聖殿裡面有一幅很大的幔子,將聖所與至聖所隔開。太27:50-51節記載,在十字架上「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耶穌叫人靠著祂的血得以親近上帝。2:14節的「兩下」是指猶太人與外邦人。在聖殿裡面,之間,有一道「牆」將外邦人院與以色列院隔開。如今,耶穌基督使到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合而為一,在屬靈的意義上,主耶穌拆毀了「兩下」之間的牆。

第15節說,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除了十誡以外,猶太人另設六百多條清規戒律。外邦人沒有摩西的律法,也不守猶太人的規條,就被猶太人憎惡、甚至仇視。耶穌基督捨棄自己的生命,他不單拆毀了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牆,並且更徹底地消除他們雙方的仇恨。第16-18節,「遠處的人」指外邦人,而「近處的人」是指猶太人。主耶穌12個門徒是猶太人,他們自己都要接受十字架的救恩,才可以與上帝和好。「我們兩下藉著祂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基督徒合一的基礎,乃是我們與基督聯合,並且聖靈的感動成為我們共同的經歷。

二、有份於上帝的國和家 (219)

2:19節,這裡提到四種人,就是「外人」、「客旅」、「國民」和「家人」。外人:是陌生人、不速之客,這裡指不認識上帝的人。客旅:到外地探訪或參觀的人。我們去旅行的時候,住在酒店或賓館,有得住,有得食,享受裡面的設施,但我們與個老闆沒有任何關係。

國民:(林前6:11節) 基督徒是因信成聖,我們一信主,身份就成了聖徒。「與聖徒同國」,「同國」原文是「國民」。凡遵行上帝旨意、以上帝為王、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是天國的子民。上帝的國是「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意思是上帝的國已經臨到世間,但今天未完全實現於地上。上帝的國是上帝管治的,所以我們的生命應由上帝管理,行事為人都聽命於他。只要我們順服上帝,那些在我們生命中一直操控著我們的恐懼、驕傲與罪,現在不再有權操控我們。

家人:與你最接近又最有密切關係的人。我們由聖靈重生,被上帝接納為家裡的人,千萬不要當自己是過客,存著一種來教會消費的心態!我們應該一齊守望這個家,盡家人的責任;這樣,你會感到自己有份於上帝的家,你會有真正的喜樂與滿足。我們應該知道,基督徒的合一並非取決於外在的條件,而是在主耶穌裡的共通性。我們源自一位永恆的天父,「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弗3:6節)。教會是「上帝的家」,我們應以謙卑感恩的心來接待每一位弟兄姊妹。

「教會是家」這觀念對基督徒是非常重要。教會的組織、制度與章程,只不過能維持外在的秩序,而真正能夠維繫會眾團結與合一的,惟有「彼此相愛」與「互相扶持」。所以,不單只是做招待的弟兄姊妹,我們每一個都應該用親切與歡迎的態度,來接待新朋友,使到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樣,在社會上找不到的溫情,在教會裡找著了!願上帝幫助我們,帶領其他人也成為上帝家裡的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歸屬感,人需要被接納。我們各有不同的背景,但在基督裏面都成為一家人,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需要,有時也面對各種不同的困難。弟兄姊妹因著共同的信仰,會產生主內的親情,會主動彼此關心,會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

三、成為聖靈的宮殿 (220-22)

跟著保羅將基督徒比喻為建築的材料,「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舊約的先知和新約的使徒都是上帝的代言人,他們將上帝的話傳給人。那即是說,教會是建造在上帝的話語上,是建造在真理上。「有耶穌基督自己為房角石」,古時的人蓋房子,是挖地後將比較大塊的磐石放在最下層,使房子能夠穩固,那石頭被稱為「房角石」。另一方面,建造的人先將房角石立好,以確定建築物的方位,才將其他石頭依序擺好。「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這裡「各房」原文的意思是整個建築物。彼前2:5節上:「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我們是活石,不是石頭,是有生命的有機體,與耶穌連結,一個一個不斷被放入上帝所居住的靈宮裡面!「聯絡得合適」是甚麼意思呢?當一個人信了耶穌之後,他就成為聖殿的一部分,上帝的靈住在他裡面。既然是這樣,他要與其他信徒好好聯絡,使聖靈可以完全不受阻礙地運行,帶領我們整個教會繼續發展。

教會是一個生命的團體,即使我們的神學講得多好,仍然不能使人得生命,必須有聖靈的工作。上帝的救恩使孤獨的個體連結成新的群體,撒但的詭計是要使他們重新回到孤獨的光景中。耶穌基督要我們努力的目標,不是建立自己的王國,而是要我們被建立成為上帝的居所。上帝是慈愛的,所以上帝的兒女必須有愛,使每一個踏入教堂的人從我們的招呼與服事當中感受到愛。家講究骨肉之情,家人彼此關懷、互相幫助,以愛心包容,有溫馨的親情。參加教會的小組與團契非常重要,在其中彼此認識,用聖經的教導彼此勸勉,以禱告來彼此服事。

我誠邀每位弟兄姊妹加入一個小組或團契,享受屬靈大家庭的生活。我們要將人從魔鬼的手中搶回來,使他們與我們一起成為上帝家裡的人。

「承蒙天福」 林錦濤牧師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1年06月06日)

這兩年香港的時勢對生活、工作、家庭關係等造成影響,大家各自有痛苦,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感觸。我在伊利沙伯醫院擔任主任院牧,幫助哀傷的人。自疫情出現,醫管局和醫院限制家人到病房探望病人,只有兩類病人才能得到家人探望,就是已在病房過世以及即將離世的病人。有些醫護人員很有愛心,用視訊形式讓病人與家人談話,照顧雙方感受,讓我們在禱告中繼續為所有醫院祈禱。

每天看到醫院中接近二十人離世,心情很難受。食物及衞生局每天報告受感染人數、死亡或接種疫苗等消息,聽到後心裡感到害怕。在這疫情中,大家不知所措,今天所分享的題目是為提高大家的情緒。過年時,每個人都喜歡講和聽好說話,並在門上貼揮春,希望出入時得到祝福。人人都想有福氣,但每人得到的福氣是不同的。

我致電問候在加拿大的妹妹,勸喻她返當地教會,因她離開教會多年。她有個兒子,因懷孕時不知羊水已穿,一星期後才看醫生,故兒子出世時腦積水,須做手術才能救活,但手術的後遺症是不能走路。他現在已四十歲,只能以手臂支撐著爬行,這個家庭非常痛苦。我鼓勵她返教會,與耶穌傾談祈禱,將來離開世界與天國的父母相聚。妹妹回應現時在加拿大每年都不能與家人相見,難道在天國可以相見嗎?身為牧師,我卻不知如何回答,不知如何幫助她。弟兄姊妹,趁家人還健在時,不論是否接受我們所講,我們盡所能向家人傳福音。

今年短時間內我經歷幾位家人離世:五個月前我嫂嫂離世,我哥哥在一個半月後離世,我大姐在兩星期前離世。假如你曾遇到我現在的事,你的心情如何?我們心中渴望上帝賜恩典、福氣,並每天看顧我們。在疫情中,該如何向上帝祈求?我們可向上帝求福,所求的要符合上帝旨意,讓上帝主管我們的生命。

今天的經文講四個王,本是關係良好,但因一些事,其中三個王要聯合攻打另一個王,而當時四個王所擁有的地方是以色列的土地。在列王記下時代,即公元前975年已有爭奪土地的事發生,但他們本是上帝的子民,活在上帝給他們的福氣中。經文中先知以利沙尋找上帝,把訊息帶到百姓,幫百姓尋找需要的福氣。

回想這兩年人生,我們祈求上帝每天賜福保守家人,讓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趁有生之年,仍有機會生活在同一個家庭,我們跟家人傳揚上帝的恩典,求主給我們有力量和時間享受並體會上帝的恩典。我們會有困難和軟弱的時候,但千萬不要與上帝的手分開。做院牧的經驗有時令我情緒低落,但我會祈禱,上帝在當中吩咐我,讓我幫助其他醫院設立院牧工作,作為傳道人在離世前是不能休息的,我會聽從上帝的話一直傳福音幫助人。

「彼此配搭互相聯絡」 陸幸泉牧師講,古兆如姊妹記 (2021年05月30日)

我們事奉上帝,教會怎樣才得以興旺呢?這段經文教導我們弟兄姊妹在主裏面的關係,要彼此配搭,一同事奉主。

一、將自己看得合乎中道 (3)

這一節經文所說的「信心」,不是得救的信心,而是指到我們得救之後,以信心所領受的恩賜和能力。我們的恩賜和能力在哪方面呢?教會裏面最大的危險就是驕傲自大,箴16:5、18節,「凡心裏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雖然連手,他必不免受罰。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我們內心的驕傲,即使深藏於內,也總會表露出來,自以為不可一世,瞧不起別人。

二、互相聯絡作肢體 (4 – 5)

我們都在基督的身體裏面,我們是祂身上的肢體,每個人的用處不一樣。重點在第五節:我們要互相聯絡作肢體!怎樣互相聯絡?就要彼此配搭,像建造一座建築物,一層一層的搭上去。弟兄姊妹彼此配搭,教會就會興旺。教會的事工當由不同的人分擔,不是一個人獨力完成。大家要欣賞對方,與人合作,知道對方必有他的恩賜。若彼此爭競,教會就會分門別類,互相攻擊。

三、專一事奉 (6 – 8)

這幾節經文提及三類事奉,第一類是言語的事奉,例如說預言(即作先知式講道的)、作教導的、作輔導的。第二類是辦事的事奉,例如作執事、作管理的;作這類事奉的人當殷勤,意思是率先、以身作則。第三類是分配資源的事奉,例如施捨的、憐憫人的;作這類事奉的人要誠實、動機正確、甘心樂意。

世上有很多事情使我們分心,叫我們不能好好地將自己全然擺上,盡責地服事上帝。所以專一的心在事奉上很重要,我們各人應當專心、集中精神去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上帝會知道,不用對別人諸多批評,也不必左顧右盼,看有沒有別人稱讚自己。

經文說得很清楚,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在哪方面事奉,我們就集中去做那一件事,不要分心,這樣我們就能鍛練信心,也能操練我們的恩賜。願上帝賜福使用我們。

「進退維谷?!」 司徒永富博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1年05月23日)

大家在生活裡面遇到很多艱難和挑戰的時候都要做出決擇,進退維谷意思是在一個向前走或向後走都會影響結果和付出代價的處境。今天從但以理身上去看進退維谷的情景。

主前605年,當時埃及和巴比倫正在為土地霸權鬥爭中,在迦基米斯戰役中,巴比倫的太子尼布甲尼撒消滅了埃及的軍隊,並奪得世界的控制權,及後再攻打耶路撒冷,當時的猶大王約雅敬向尼布甲尼撒投降。同年尼布甲尼撒帶著俘擄、擄掠所得的戰利品回到巴比倫登基。當時尼布甲尼撒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帶幾個優秀的年輕人回巴比倫,這些年輕人必須沒有殘疾、儀表不凡、有學問、學習能力高及必須有能力在王宮中侍服。王又吩咐太監長教養他們三年,為了期滿以後,他們能侍立在王的旁邊。三年教養的內容包括:

•工作適應:但以理他們作為希伯來的俘虜,被送到巴比倫服侍那扭轉他們人生的大魔頭,所以需要訓練他們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要有完全順服的工作態度。

•塑造新身份:太監長給他們起了新的名字,反映巴比倫的外邦神。

•教育:學習迦勒底的文字言語

•膳食:因需要強健的體魄而安排王膳,享用最上等的食物、美酒佳

餚。

四項之中,看上去最不為難的應該是膳食,但令但以理他們進退維谷的卻是膳食。所以從但以理這章故事裡可以看到信仰底線。但以理是怎樣看待這四個項目呢?

•工作:但以理現在身處的新工作環境基本上是上帝的命定,尤其是在耶利米書7章上帝已預言猶大國犯罪會受審判,尼布甲尼撒只是工具。另外耶29:7節又說:為巴比倫求好處乃是順服上帝的旨意,被擄的人要「為自己所被擄到的那城求平安」。但以理認為身居要職要為上帝發揮影響力。

•身份:但以理他們無法控制別人怎稱呼自己,也知道約瑟也曾被法老王改名,更改某人的名字表示控制那人,但但以理知道真正的掌權者是上帝,不是尼布甲尼撒。

•教育:入讀外邦人的學校看來並不算是沾污,但以理和三個朋友不會照單全收,他們有聖經根基,知道哪些是會玷污自己。

•不能妥協 – 膳食:按照摩西律法,王提供的食物並不潔淨,桌子上的美酒佳餚很可能來自外邦神廟,他們要劃清界線,這就是他們的信仰底線。因為當時巴比倫的文化風俗裡只要進食獻給偶像的食物等於敬拜偶像,等同於宣布離棄自己的上帝。所以頭三項:工作、身份、教育但以理他們還能容忍,但因為膳食是見證,他們接受不了,所以要去拒絕。

那個進退維谷的凶險是什麼呢?「太監長對但以理說:我懼怕我主我王,他已經派定你們的飲食;倘若他見你們的面貌比你們同歲的少年人肌瘦,怎麼好呢?這樣,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裡難保。」(但 1:10)所以這不是沒代價的,處境真的很凶險,做錯事連性命也會不保,但但以理很冷靜地應對,找正的對象去協商。他不但沒有激烈行為,甚至尊重權威、陳詞謙和地向太監長提出只給他們吃素菜和白開水,時限十天,可以觀察、比較他們的容貌,再作出定奪。這故事就是但以理怎樣解決凶險的危機,並守得住站立在上帝面前的信仰底線。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新工作、新身份、新教育、新膳食,有些是你接受不到的,但有否去到你的信仰底線呢?這可能需要但以理的智慧去幫助我們。

「不離不棄」 彭偉業傳道講 (2021年05月16日)

好多行業都有師徒制的行規,那些初出茅廬的學師仔需要師傅教導,除了專業知識,更重要是師傅的人生教導。最近我們教會計劃實行「友師計劃」,渴望能幫助年青人面對成長路上的疑惑。在聖經裏以利亞和以利沙的師徒關係值得我們參照。

一、「主動」的關係

以利亞是主動呼召以利沙的,即「師傅」主動去收「徒弟」。(王上十九19-20)以利亞在耕地遇見以利沙,就將自己的衣服搭在他身上,代表要膏立他,使他成為上帝所揀選的僕人。以利亞按住上帝的旨意,親自地向以利沙表示自己的誠意和關心。在教會內外,當上帝感動我們要成為別人的師傅的時候,我們也要把這段關係塑造成「主動的關係」,作師傅的主動去尋找徒弟,關心他,引導他,與他同行,成為人生師傅。作師傅的不應因為徒弟冷淡的回應而灰心。正如陳秦楚思中學的王老師所分享的,作為友師的,他們對少年人的關心,少年人是會明白的。只要友師對少年人是真誠的,他們終會接受這些人生師父。在「主動的關係」的背後,是有著上帝的旨意。有時我們會問離開了教會的年青人否應該繼續跟進呢?若然上帝揀選了年青人要被膏立,他們終有一天會像以利沙那樣,決心追隨以利亞。只要我們依然抱著誠意和關心,他們終有一天會明白上帝的心意,成為主用的僕人。 

二、「經歷」的關係

以利亞被接升天之前,從吉甲開始,按住上帝的指引去了不同的地方,包括伯特利、耶利哥,和約旦河。(王下二2、4、6)這最後行程也代表了他們二人事奉的縮影:代表向上帝獻祭、靠上帝得勝、藉著上帝得拯救,這些是重要的生命經驗。兩人經歷越深,屬靈上相交越深刻。我們與青年人也要建立「經歷」的關係,這並不單只是表面上的陪玩陪食,而是與他們共同經歷各種人生的轉捩點,各種的困難,共同經歷歡笑,憂傷。青少年時期是一個自我角色尋找和確定的階段,正在尋問著自己是誰?將來要做些什麼?若然青少年在這時期可以有一位生命師傅,就可更容易地發展明確的自我觀念,確立自我追求的方向。成長中的青年人會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對自己生命負責,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青年人的生命導師在這階段是相當重要,青年人面對著對傳統價值觀念的疑惑和掙扎,青年人需要正面的引導,和別人成長經驗的參照,以幫助他們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觀和信仰。

三、「屬靈」的關係

以利亞和以利沙的師徒關係,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心靈相通。以利沙向他的師傅以利亞所要求的,並不是任何寶貴的遺產或是作先知的權柄,而是感動他師傅的「靈」,加倍地感動他自己。以利沙知道所有事奉動力的來源,就是「上帝的靈」。「上帝的靈」是連繫二人關係的最重要關鍵。我們也是被聖靈的感動,被呼召去關心年青人,期望成為他們的人生師傅。若然沒有聖靈的工作,「師傅」和「徒弟」的關係就不能建立。以利亞和以利沙的關係,是師父和徒弟的關係,也是彼此扶持、生死之交的關係,互相為大家不離不棄。他們的關係能夠發展成這麼緊密,是因為關係之間有著聖靈引導。 我們同樣希望,我們所關心的年青人,到將來長大成年的時候,他們所重視的,不單只是我們一起共處時的歡樂時光,而是從我們的身上看見主的見證,並且深深地倚靠聖靈的引導。

最後,今日的訊息並不限於年青人和他們的師傅,而是應用到每個人生階段的弟兄姊妹。每個年齡層的弟兄姊妹都可以成為別人的師傅和徒弟,也請大家去思想,我可以成為哪一位弟兄姊妹的以利亞呢?那位弟兄姊妹可以是我的以利沙! 

「底波拉」 古學賢牧師講(2021年05月09日)

以色列人在迦南定居之後,就跟從外邦人拜偶像,又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所以上帝由得迦南的外邦人欺壓他們。

() 上帝興起底波拉

士師記第四與第五章的內容大致相同,第四章記述事情發生的經過,而第五章是一首詩歌,頌揚上帝在事件中施行拯救。4:1-3節,迦南王耶賓大大欺壓以色列人二十年,以色列人就呼求耶和華。(5:6-7節)在耶賓的欺壓之下,主要道路完全失控,經常有搶劫與姦淫擄掠,以色列的官長都無能為力。充滿憐憫的上帝,垂聽祂子民在痛苦中的呼求,又再一次興起士師拯救他們脫離迦南人的壓迫。

4:4節,聖經沒有提及底波拉丈夫拉比多的背景,不過,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拉比多對外對內都很支持妻子,令底波拉可以盡家庭主婦的責任,又能夠承擔上帝所差派她的工作。4:5節,「底波拉的棕樹」,很可能是因為她習慣在那棕樹下聽判而得名,也方便百姓知道可以在那裡找到她。士師就像今日的法官,「以色列人都上她那裏去聽判斷」,顯示底波拉是公正、無私地斷案,使民心都歸服於她。5:7節,當官長都不能保護百姓的時候,底波拉願意起來,她將自己比喻為「以色列的母」。她愛護百姓,待他們像自己的兒女一樣,眼見他們遭遇外族欺壓痛苦,就挺身而出,即使危難當前亦勇於回應上帝的呼召。

() 上帝分配角色

(4:6-7節)上帝感動底波拉,她就派人去找拿弗他利支派的巴拉來。要打敗西西拉領導的大軍,需要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而底波拉正有這種信心。除了信心之外,也需要曉得率領軍隊,底波拉知道自己不是領軍的材料。她卻知巴拉有動員能力,亦能領軍,所以,底波拉就用她的信心來感染、激勵巴拉。巴拉很清楚敵方的實力,他對底波拉說(4:8節):「你若同我去,我就去;你若不同我去,我就不去。」4:9節,底波拉對巴拉說:「我必與你同去。」巴拉本是信心不足的,底波拉一句「我必與你同去」,巴拉就受了她信心的感動,出去爭戰,成為上帝手中一員猛將。

底波拉繼續對巴拉說:「只是你在所行的路上得不著榮耀,因為耶和華要將西西拉交在一個婦人手裏。」大家看到這裡,多半以為指底波拉會得榮耀;原來不是!她預言上帝要將西西拉交在另一個婦人手裏。

() 上帝為以色列人爭戰

巴拉招聚拿弗他利和西布倫人上他泊山。在山下的基順河邊,西西拉也聚集了他的九百輛戰車與他全部的精兵。底波拉得著上帝的應許,(4:14節)她就對巴拉說:「你起來,今日就是耶和華將西西拉交在你手的日子。耶和華豈不在你前頭行嗎?」於是巴拉下了他泊山,跟隨他有一萬人。

敵方的元帥西西拉作戰經驗豐富,認定這裡是一個好戰場。誰知就在這關鍵時刻,突然下起大雨,基順河的水漲得很快,霎時間山谷漲滿了水,西西拉全部戰車都陷在泥濘裡(5:4、13、20-21節)。西西拉是個大將軍,加上他一定有軍師在旁,他們當然是因為看見河床是乾的,天色又沒有任何下雨的預兆,西西拉才命令戰車下去。偏偏就在戰車全下了去的時候,來一個地震天漏,這絕不是巧合!上帝比我們有更奇妙的計劃,祂在適當的時刻施展大能,叫巴拉得勝。上帝答應了的事,必定能夠做得到。

(4:16-17節)當以色列軍窮追猛打的時候,西西拉即時偷偷地逃跑,走到附近一個帳棚避難。這帳棚屬於基尼人希百,希百的太太雅億接待西西拉進入帳棚,用被將他遮蓋,供應他飲料,又幫他把風。(4:21節)當時中東的婦女擅於支搭帳棚,所以雅億用營釘來固定帳棚是駕輕就熟。當西西拉睡著了,雅億就拿起大營釘,像釘帳棚一樣,用錘釘入西西拉的太陽穴,西西拉就即時死了。之後巴拉趕到,雅億展示恐怖的現場,這畫面今日仍留傳在以色列當中。

(5:31節)西西拉被消滅之後,「國中太平四十年」。後來(來11:32-34節)列出一班信心英雄,巴拉榜上有名,提到他「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由此可見聖經都肯定巴拉是一位信心英雄。第4章不單講底波拉的事蹟,而是記載士師的團隊,各人站穩自己的崗位。底波拉領受上帝的話語,是異象的傳遞者;巴拉上場殺敵,是個將軍;雅億是一個家庭主婦,她擅長紮營。上帝就用他們的專長來事奉祂,所以這是一個士師團隊,而真正的帶領者是上帝自己。

我們不單要完成上帝給自己的任務,也要幫助其他人成功;不單自己生命要成長,亦要扶持別人成長。我們都需要有底波拉的信心,並用愛心說出上帝的心意。聖經教導我們在小事上要忠心,便可成就大事。我們當高度敏銳於上帝的話,我們要像底波拉一樣,將耳朵向上帝打開。做母親的當效法底波拉,用溫柔的智慧尊重丈夫,願意合作,又能夠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協助丈夫帶領全家事奉上帝。我們更要為自己可以成為合上帝心意的底波拉來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