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業傳道 - 「人拒絕福音」(2022年10月30日)

好快就到教會的重要節日「聖誕節」,每年教會都籌備與聖誕節相關的事工及活動,期望藉著這些節日的事工可以再進一步推動福音,邀請更多的親戚朋友參與教會的聚會,並且認識教會。一說到邀請親戚朋友,不少弟兄姊妹或都有一些困惑,因為邀請朋友到教會聚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一方面要自己突破「恐懼被拒絕」的心理關口,另一方面要處理當被拒絕之後,面對邀請失敗對自己所產生負面的影響,可能從此不再願意邀請親友到教會,不想再有被拒絕的感覺。

在聖經裏曾經記載耶穌被拒絕的事件,路加福音10章51至56節。耶穌到了一個撒瑪利亞的村莊,那裏的人卻不接待他,這樣激怒了門徒雅各和約翰,他們要求耶穌吩咐從天上降下火來,燒滅這個村莊。耶穌卻責備他們,並且說「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當我們傳福音時被拒絕,心情可能會是複雜的,是憤怒、羞愧、蒙羞、無助,對傳福音的負面情緒油然而生,以後不再想參與傳福音的工作。然而,耶穌叫雅各和約翰不要以仇視的態度來對待拒絕福音的人,反而要以憐憫的心腸去看見拒絕福音的人,因為將來的結局會是如何的悲慘(參10:12),以致儘管他們如何拒絕我們的善意,我們都不願意放棄救他們脫離必死的命運。如果我們真心想我們的親友得著福音,脫離永死的結局,又何必介意對方已經拒絕自己好多次,而不去繼續堅持用行動促使他們得救呢?

古學賢牧師 - 「順著上帝的心意」(2022年10月23日)

團契最近查考亞伯拉罕的生平,他是聖經人物當中最著名等候上帝的人。創12:4節,亞伯拉罕在75歲的時候,上帝指示他前往應許之地。到了迦南地,亞伯拉罕還沒有兒子,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賜他後裔多如天上的星(創15:5節)。可是亞伯拉罕一直等了二十多年,他已經100歲,太太撒拉也過了90歲,上帝所應許的兒子以撒才出生!

「等候」有時是一個難捱的經歷。不過,賽40:31節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等候在原文有「捆綁在一起」的意思,等候上帝表示我們願意跟上帝緊貼在一起。等候上帝的人不會只是希望困境很快過去,他更關心的是上帝的心意得到成就;他不需要等到困難過去了才「從新得力」,而是當下就在禱告中與上帝同工。 賽40:31節提到,等候上帝的人必如鷹展翅上騰。鷹靠著氣流的動力,悠然展開翅膀搧動幾下,就能藉著氣流巧妙地盤旋而上。而我們若靠著自己的力量,想要達成目標,往往會疲乏困倦。我們不是超人,必須承認自己的軟弱和缺乏。所以我們要順著聖靈的帶領,就如鷹藉著氣流,便可展翅上騰。

彭偉業傳道 - 「與人和好」(2022年10月16日)

當與弟兄姊妹分享「與人和好」信息的時候,有時看到大家感到有些困惑。最近與一些年青人分享這信息,年青人都很坦白地說出問題:我們如何可能可以寬恕一個自己一直討厭或憎惡的人呢?尤其是那些行為卑劣、自私自利之徒,那麼,這項信仰的要求是否太不可思議嗎?

其實耶穌對門徒的要求,對當時的門徒來說也是十分不可思議的。當彼得問耶穌,若要原諒得罪自己的弟兄要原諒多少次,耶穌回答他七十個七次,即是說對於原諒人的次數是沒有上限的,基督徒應該時刻抱著原諒人的心。原諒人是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得罪、或欺負自己的人,如果靠個人能力是不能做到。所以,耶穌對那些懷疑祂的信仰要求能否達到的人,作回應:「在人是不能,在上帝卻不然,因為上帝凡事都能。」(可十27)。「倚靠上帝凡事都能」同樣應用在原諒人的功課上。信仰所成就的應許乃是源於「恩典」,耶穌命令我們無條件地寬恕別人的過犯,因為基督徒應該親身經歷到接納與愛的可能性及重要性,十字架上的愛是無條件的。我們藉著基督罪得赦免乃是恩典,同樣我們原諒別人的過犯,乃是出於「我們受了基督的恩典」,把恩典傳遞外去。若我們看到自己乃是蒙恩的罪人,和其他犯罪的人沒有什麼分別的時候,我們有什麼可以堅持,以致不去與自己不和的人和好呢?以上的愛去愛別人吧!

古學賢牧師 - 「傳遞主愛」(2022年10月9日)

太25:40節,天國的王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你曾否關心一個被人冷落的小子,使他得著真摯的友誼,或是改善他的人際關係?這是多數人都不會花時間和精神去做的。不過,當有人願意以愛心付出關懷的時候,別人的生命因而被建立,有著神蹟般的改變。的確有不少這類例子,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其中一個,他因被人關懷而生命有所轉變。

主耶穌是我們的好榜樣,祂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節)。作為主的門徒,我們當尋找機會去關顧別人,不要等待別人來服事自己。羅13:8節,「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有譯本譯為:「讓愛成為你唯一的債務」。我們要將這信念放在心裏,因為主耶穌已經愛了我們,我們也要用主的愛去愛別人。

「愛人如己」並不是出於我們的天然本性,而是因著聖靈的感動和光照,我們才有能力延伸上帝的愛,叫上帝的恩典臨到別人身上。事實上,沒有一個主的門徒可以不必流露他對別人的愛;雖然這是一個超高的要求,卻能使我們在這冷冰冰的世代彰顯主耶穌的熱愛。

彭偉業傳道 - 「苦難中的喜樂」(2022年10月2日)

在一次在團契分享了「苦難的命定」的信息,「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三3)。保羅對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解釋,他們所受的苦難其實是必須的,因為當決志歸依基督的時候,就注定了受到世界的排斥和逼迫,這是源於基督信仰和世界是處於對立的狀態。保羅這種說法不是叫人去學效「苦行憎」的修練模式,把自己折磨受苦才是符合信仰的要求,而是提醒立志跟隨基督的信徒,為了主基督需要具備「受苦心志」,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與基督一同受苦。「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而且要為他受苦。」(腓一29)

回到我們現今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出教會是否興旺,乃取決於有多少信徒願意為基督受苦,以及願意為基督受多少的苦。當教會需要更多的事奉人員發展事工,信徒卻以工作繁忙或者是缺少能力的理由而婉拒,當然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但是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究竟我們有沒有「為基督受苦的心志」?

保羅從提摩太的回覆中得知帖撒羅尼迦的信徒,雖然在患難中卻依然信心堅定,保羅因此十分喜樂,滿心感謝上帝,「我們在上帝面前,因著你們甚是喜樂;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上帝呢?」。保羅從帖撒羅尼迦信徒所受的患難中得到喜樂,原來喜樂是來自受苦中所堅持的信心,這種喜樂甚至比在平安舒泰的日子中的快樂更深刻、更真實。那麼,我們會否願意經歷這種「苦難中的喜樂」呢?

古學賢牧師 - 「生命工程」(2022年9月25日)

林前3:10至15節,使徒保羅以建造房子來比喻我們在教會的事奉,特別提醒我們,「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他將優質的生命和服事比作金銀寶石,而以草木禾楷代表劣質的工作。我們眾人運用主所給的恩賜,盡自己的本份,大家一起所作的工,將會成為上帝永恆國度的一部分。各人有不同的恩賜,上帝差派不同的人互相配搭,大家毋須比較,最重要的是以感恩的心來服事。每一個肢體的力量雖然微小,但都是在眼淚、汗水和困難當中付出的,最後可以呈獻一個偉大的工程給上帝。

歐洲有一個木匠,他即將退休的時候,僱主叫他在離任前再蓋一座大房子,他不情不願地答應了。所以,木匠在蓋房子的時候沒有太用心,只是敷衍了事,僅僅滿足了建造的要求。當房子蓋好了,僱主已經出門旅行,派定他的秘書來告訴木匠:「這座房子是老闆給你的退休禮物,因你多年為他工作。」木匠即時感到又驚訝又後悔莫及!如果他早知道這房子是自己的,必定用最好的材料,以最精細的工序來建成。

親愛的弟兄姊妹,願我們一起立志,用金銀寶石的材料來建造生命工程,一生討上帝的喜悅而活。    

彭偉業傳道 - 「最大的誡命」(2022年9月18日)

曾經有人問團契的意義什麼?與教友聚會,傾訴近況心聲,互相關心,或者一起活動、聚餐、外出。其實這些與沒有信仰的朋友圈內的活動有何區別?記得曾經有一位朋友這樣看團契,覺得團契不一定要在教會,只需要約好三五知己,一同作一些事,最容易吸引人的不用說必定是吃喝玩樂,這樣就算是「團契」了。之後,這位朋友再沒有返教會聚會,他定時約朋友聚會食飯,用自己的方式維繫心目中建構的「團契模式」。

不少人返了教會團契一排之後,也開始覺得「團契」無非是與一班朋友聚會、傾偈,聚會無非是為了見下朋友。不過,就算曾經人數眾多的團契,如果大家都陷入這種對團契的想法,這樣的團契應該會漸漸衰落,因為團契內失去最重要的核心,也就是「最大的誡命」。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十二29-30)如果團契內沒有了上帝,沒有一同以「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愛上帝,這樣的團契也失去了核心的意義。沒有了上帝,也有沒有了團契的凝聚力。耶穌說只有實踐了第一個誡命,才能夠達成第二個誡命。「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十二31)團契內必須先要有上帝,共同實踐愛上帝,才能夠達致弟兄姊妹之間的相愛。沒有首先做到愛上帝的團契,也沒有了可維繫的關係了。那麼,在我們設計團契活動時,我們應該要如何規劃呢? 

古學賢牧師 - 「基督耶穌的心」(2022年9月11日)

腓2:4-5節,「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聖經教導我們,不要單單凝視自己的困難,也需顧及別人。「基督耶穌的心」又是怎樣的呢?腓2:6-8節,「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主耶穌放下自己本有的尊榮,甘願被藐視、被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不過,我們不可只看重主耶穌所放棄的,其實祂的虛己更是一種承擔!這位天國榮耀的君王給自己加了人的屬性,完全屈尊自己的身份,甚至承擔了人類生命中的侷限,只是沒有犯過罪。祂擔當所有人的罪,人卻不曉得,以為祂做錯了事而被上帝擊打。

在疫情下,香港市民的生活比以往艱難。無論是草根階層、年老力衰的長者、夾心階層,或專業人士,都承受著不同生活環境及經濟上的壓力,內心焦慮的人比比皆是。今天我們效法基督耶穌的虛己,就當以祂的心為心,放下自我的利益,甘心順服;一方面在經濟、時間和物質上願意捨棄,另一方面在教會的事奉、關懷及代禱方面有所承擔。這樣,我們才能在疫情中仍彰顯基督生命崇高的尊嚴。

彭偉業傳道 - 「生活的祈求」(2022年9月4日)

曾經有人說話:「一個人的禱告生活如何,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屬靈生命如何。」這句說話看似有些武斷,但也不無道理。記得有一次遇見一位基督徒弟兄,我問他最近每天用多少時間禱告,他回應我沒有特別統計自己的禱告時間,但在一般情況之下都不會特別禱告什麼,當遇到有真正重大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就會向上帝祈求。

可以看出這位弟兄對禱告有一定的誤解,並且這位弟兄也因為學業和工作繁忙的關係,已經很少到教會聚會。我們向上帝禱告,是與上帝相交和傾訴的重要時刻,並不是非要等到有重大事情才可以向上帝禱告。上帝喜歡我們與祂傾訴,無論什麼瑣碎的事都可以是我們與上帝傾訴的話題。禱告是塑造屬靈生命的重要構成,沒有日常禱告的生活,也沒有屬靈生命得以成長的機會。

耶穌在主禱文裏,教導我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之後,叫我們為日用所需而禱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六11)這是叫我們知道,我們要為日用的需要祈求。所有的日常繁瑣的需要,都可以向主祈求,主會按照我們的真正需要賜給我們。雖然這些禱告又現實又庸俗,然而上帝藉著這些既又現實又庸俗的日常鎖事,向我們說明祂是供應「日用的飲食」的上帝。因為,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信仰。

古學賢牧師 - 「主啊,我願你來!」(2022年8月28日)

現今世代充滿各樣的罪惡,災禍頻仍,我們有沒有留意這末日警鐘呢?昔日,有饑荒、乾旱、瘟疫等災害臨到以色列人,上帝藉先知阿摩司警誡他們,五次說到「……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摩4:6-11)。「仍不歸向」是指他們硬著頸項,離棄上帝。我們會不會也習慣了漠視上帝的說話,掩耳不聽上帝的聲音?

上帝藉先知語重心長地勸誡祂的子民:「以色列啊,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啊,我既這樣行,你當預備迎見你的上帝」(摩4:12節)。那麼我們該怎樣迎見上帝、等候主再來呢?猶20-21節提到以下四方面:

一.    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勤讀聖經,明白上帝的心意

二.    在聖靈裏禱告:隨時隨地順從聖靈的感動而禱告

三.    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遵守主的道,與信徒彼此相愛

四.    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承認自己的軟弱,存謙卑的心,靠主過得勝的生活

上帝要我們預備好自己,以致在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挺身昂首,說:「主啊,我願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