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有個美麗的傳說:有兩兄弟因顧念彼此的需要,每天晚上互相從糧倉裡提取糧食小麥,夜間悄悄地運往對方的糧倉。到了第四個晚上,在運送的過程中,兩兄弟相遇,才發覺對方默默地送贈糧食,二人就為對方善待自己而感動得抱擁起來!村民們於是立亭為記,此兄弟間愛的實踐為一時佳話。
羅12:9 – 21論到愛的實踐,第9節:「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若我們親近善就能活出愛,而值得留意的是愛人不可虛假。虛假是偽裝出來的愛心,其真正想法卻可能是自私和高傲,並非為他人的好處,而是另有目的。在當時的文化背景, 希臘人習慣看劇,當中的角色會用不同的面具來演繹不同的角色,而「虛假」就如一個人戴面具去飾演善良的人,但實際上沒有真正的愛心。
真愛心的表現是第10-11節:「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無論在甚麼事奉崗位,要心裏火熱的去愛人、愛神。有一位歌手唱得非常出色,別人妒忌就批評他,但他一概不放在心上,因為他的心對唱歌非常火熱。我們服事主也當這樣,不計較別人的批評。第12-14節提醒我們,要有盼望、喜樂和忍耐,藉著恆切的禱告,得著能力去盡情地接待客旅,甚至可以活出真愛,去祝福那逼迫我們的人。
與人相處,第15-19節說,不要以惡報惡,並要盡力與眾人和睦。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第20節提到「把炭火堆在頭上」,當代有一種殘酷的刑罰,就是將燒紅的炭火堆在罪犯的頭上。聖經教導我們不可這樣對待仇敵、懲罰他,反之,是用愛心去關懷他。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第21節:「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這是此段經文的總結,我們這樣作出真愛的事奉,就榮耀主的名。
日前牙痛難當,見牙醫後就脫了一隻大牙。後來回家數一數,發現左右兩邊各已損失一隻大牙,現時開始不能好好地吃一些需要用牙力的食物,心裏頓時知道自己的牙齒和年齡成反比了!對鏡自憐一番以後,我即時到網上瀏覽,找著2020年聯合國世衛組織對人類年齡階段的重新定義:
未成年人:0至17歲;青年人:18歲至65歲;中年人:66歲至79歲;
老年人:80歲至99歲;長壽老人:100歲以上。
過了壽命的一半,就是進入了人生下半場。《人生下半場》一書的作者班福德(Bob Buford)是著名的電台總監和成功的商人,但事業上的成就沒有給他帶來滿足,他才轉向追求人生的意義。人生在世,「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傳3:12節),下半場應該將善事做得更好、更多。有人家財萬貫,卻終日想著賺取更多,不能服事上帝;有人所賺僅足糊口,仍樂意捐獻,付出體力和時間去扶持更有需要的人。
下半場不是等死,而是有新的任務,就是將人性中扭曲了的品格和行為加以化解,使它不再纏累我們,可以安心活得更精彩。我們的智慧和愛心,切勿與年齡成反比。下半場需要重新規劃,人生才不致白走一趟。應當積極考慮作青年人的導師、關懷宣教工作、參與福音機構義工服侍、珍惜機會與未信主的親戚朋友分享信仰等等。即使用了很多時間幫助一個人信主,都足以令整個天堂鼓掌!
大家有否經歷過在完全漆黑的環境裡面?漆黑是很可怕的,大家有否留意黎明前是特別漆黑的,人生裡很多時候突然間遇到艱難、挑戰,但感謝上帝,我們在主的裡面,我們一定能看到黎明,因為黎明在當中等待著我們,越漆黑黎明便越近。聖經中有一個人物,他也是面對著人生中的漆黑,完全是絕望,沒有盼望的。我們來看看這位睚魯所面對的是什麼黑暗和挑戰。
睚魯是一個管會堂的人,他是一個有身分地位的人,他要面對的是小女兒快要死了,當一個最親的人將要離世,而你沒辦法去做什麼時,那時候是很慘的。我們看看睚魯在這絕望當中、在漆黑裡怎樣得到黎明。在經文中,睚魯是存著一顆謙卑的心、來到主的面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求主是一個懇切的心。當時許多人跟隨擁擠著,當中有一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婦人,這件事情也擾攘了一段很長時間,如果我們是睚魯的話,女兒快要死了,心中一定也很急切,繼續在這裡擾攘還不如自己回去看女兒最後一面?如果睚魯沒有一顆忍耐的心的話就得不到了。其實主耶穌不是故意拖延,祂是有目的的,為何這樣說呢?在中文聖經裡很難看得出,但在英文聖經或原文裡你便看到是這意思。「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他身上,使他痊癒,得以活了。」在這段說話裡原意是「可能得醫治 (may be healed) 」,這裡可看到睚魯的信心是未足夠的。其實主耶穌在當中是用心良苦,因為給睚魯看到那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婦人只是摸了一下耶穌的衣裳便痊癒了,而使睚魯的信心被感動、被堅固。主並沒有在耽延,主是在同一件事情裡面成就多幾件事情,所以「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如果睚魯沒有忍耐的心自己走回家,他就得不到了。弟兄姊妹,我們有時會為一些事情祈禱,無論是身體、家庭、生活、工作,前路像等候中,似乎上帝還沒回應我們,但讓我們像睚魯一樣,我們要得到的時候,要存在著一顆忍耐的心。可能黎明前很黑暗,但當太陽照射下來那種美的景像就產生了,我們一定會見到黎明,因為有主在我們人生裡面,耶穌應許過很多、也永不掉棄、永不撇下我們。
35節說:「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裡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動先生呢?」這句說話真的晴天霹靂,他還有什麼盼望呢?但耶穌說:「不要怕,只要信!」這句說話是多大的安慰,人的說話和上帝的說話是差天共地,人的說話很多時帶來絕望、情緒低落,但上帝的說話是帶來非常有盼望的,讓我們有喜悅、祈盼的心情。之後耶穌來到睚魯的家裡,看見那裡的人亂嚷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亂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之後便叫那孩子起來,那孩子便立時起來了。所以我們看到的結果,當睚魯面對漆黑、沒有出路的時候,他就來就近主。所以當我們有困難的時候求主幫助我們,我們要來就近主。很多時我們遇到困難來的時候都自己嘗試去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就去祈求上帝,但我們要反過來,當遇到困難時第一件事不是靠自己的聰明智慧,不是倚靠勢力、才能,乃是倚靠上帝的靈方能成事。漆黑當中有主的同在,一切的艱難就會迎刃而解,因為主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所以弟兄姊妹讓我們更深地仰望我們的主,我們遇到艱難的時候不要失望,因為我們有主,就算你失去了一切但仍然有主,主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主是全能、使無變有、創造天地萬物、叫死人復活、等待施恩給我們的上帝。我們的生命何等需要主,讓我們的信心得到堅固,可能在我們面前有許多的考慮,環境不會有我們想像的好,但感謝主,雖然明天不會更好,但我們在主耶穌裡面一定有更好的明天,因為主耶穌是勝過世界、勝過一切的。我們雖然經常遇到困難,但祝福最終會在前面等待我們、主亦會在前面等待我們,主就是黎明所在,求主幫助我們懷著一顆信靠主的心。雖然我們面對的環境越來越艱難,無論我們去或留,主耶穌也會與我們同在。我們在人生裡不要看劣環境,要不忘上帝作為,要相信上帝的話語,不要怕,只要信,主必加我們力量讓我們走過黑夜。
約翰福音七章37-38節 :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喝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關於「生命之河」之描述,在新舊約聖經裏出現了好幾次,那指示我們上帝的豐盛和慈愛,賜予我們永恆的生命和將來美善的居所。然而,這生命的活水不單止存留在永恆的樂園裏,更因為耶穌基督活在我們生命裏面,這活水在信徒的生命裏湧流不息,所以耶穌說:「要從他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基督徒運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使福音得以廣傳,滋潤安慰周遭的生命。剛過去的佈道會,我們看到教會同心邀請親友到來,一同領受這福音的恩澤,這豈不是因為在我們心中的活水湧動,驅使我們把這極美的盼望傳揚開去嗎?願我們教會這份同心傳福音的堅持不會止息,主加添我們力量和智慧,讓福音的大能如信心的活水長流不息,祝福我們這世代。
中秋節快來臨,這為中國人很重視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和諧家庭團圓的節期,希望可以一家團聚,分享家庭的歡樂。今日特別和大家分享「和諧最美」這個題目。有一個人在風光明媚、美麗的環境當中,他躺臥在草地上,望見天空中一朵朵的白雲,四周鳥語花香。面對這優美的環境,他不禁讚嘆上帝的創造真是美麗,不多也不少,真是和諧。大家有否感受到上帝的創造是何等的美麗呢?今早收到弟兄傳來太空人所拍攝地球的照片,難以想像在宇宙中,這個星球有空氣、有水、有生物、又文明又先進,這一切不是偶然的,每一樣事物也是上帝美麗的創造。
有一個口號:「We Are One!」這不單是一個口號,不單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實踐的行動。我們是一個,我們也是住在這地球當中。有一群大學生,在畢業前有個退修會,當中討論最有意義的事是什麼。結果是:人際關係之和諧是最有意義、最緊要的事。聖經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和合本修訂版翻譯為「弟兄和睦同住」,但無論是那個譯本,最重要是:大家是弟兄,一起分享友誼的團契。在歐洲戰事中意大利和奧地利對戰,當意大利接回傷兵時發現有一些是奧地利的士兵,引起哄動,其中有一位身穿白衣的人(即後來紅十字會的創辦人)大聲呼叫:「他們是我們的弟兄,無論他們是敵對的人受了傷,我們也是要照顧的。」麥克盧漢提倡地球村,全球化的觀念:全世界享受同一的好處,但有壞處時也無一倖免,如新冠肺炎。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1-16節說,原來我們是一個,「We Are One」,我們要建立。這裡有七個「一」字:一體、一靈、一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我們活在一個地球當中。
人際關係之和諧是最重要,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是影響整個人類。保羅說我們是一個,這位上帝是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和諧是最美的,如果破壞了這和諧,這就會有問題。以前有一款飛機名為和諧機,飛行的速度是很快但有噪音、噴出的廢氣也可能會使人致癌;表面是和諧的,其實內裡不然。最美的和諧是什麼呢?就是全面的和諧:和好合一。和好不是單方面,而是全面的:左右、內外、前後、上下,這是與人和好的表達。左右是要與旁人和好。內外是指內心和外表是否和諧呢?前後是指今日我們帶著昨日的倦怠,明日的愁容,來過現在的日子。今日我們負著昨日的重擔,面對明日的挑戰,內心並不和諧,沒有平安。上下是與上帝的關係。與人和好、與上帝和好,與自己和好,認識他人、認識上帝、認識自己。今日我們只看別人的錯處,忘記看自己的錯處。人有不同的需要,認識他人,與人建立。聖經中說我們有不同的職份,建立基督的身體,一個肢體,我們要互相的接納,互相配搭。哥林多前書12章說:「若有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耶穌基督的祈禱,在約翰福音17章21-23節,耶穌基督想我們合而為一,成為一體,不要分歧。讓我們好好認識,彼此配搭,建立天人的大團契。耶穌說:「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 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又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馬太福音5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我們要彼此和睦分享。今日有很多的問題,像籬笆一樣分隔我們,只要我們成長,就看不見籬笆。
聖法蘭西斯的禱文,教導我們學習寬恕、學習接納。耶穌基督說:「希望他們合而為一」。大家一起和諧,因為:「We Are One!」我們是一個,在上帝的眼中,我們每一個也是平等的。
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提及一位家主,遠行之前按三位僕人的才幹,分別給他們五千、二千及一千銀子。後來他回來了,與僕人們算帳。領五千的另外多賺五千,領二千的也賺了二千,主人稱讚他們又良善又忠心。但領一千的將銀子埋在地裡,主人斥責他又惡又懶,並且奪過這僕人的一千銀子,給那有一萬的。
主人以「良善、忠心」來審度他的僕人,這是公平的,與世上的標準完全不同。「良善」描述僕人的品格,「忠心」顯示他們的態度;將來上帝也用這兩方面來審核我們。上帝不會看我們在地上所獲得的成就、財富和影響力,祂看重的是我們的品格和事奉的態度。雖然世人高舉卓越與成就,上帝卻不比較結果,祂所要求的是我們盡用恩賜。
有些弟兄姊妹雖然恩賜未必引人注目,仍然貫徹始終地為主工作,愛護肢體。他們愈肯付出愛心,愛心就愈增長。是的,上帝喜悅我們運用恩賜來服事弟兄姊妹,人若不願被主使用,他已有的也被剝奪淨盡。今天,我們所作的事奉儘管不起眼,主在暗中察看得細緻入微。當主再來的時候,歷世歷代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將站在同等的臺階上,領受上帝的獎賞。
芬尼牧師(Charles Finney)認為「復興是基督徒重拾起初的愛,使罪人對上帝有所醒覺,並願意回轉歸向祂。復興可以挑旺、振奮與重整一所衰退的教會,並使人重新注意上帝的命令。」
新約的掃羅是一個復興的例子。徒22:3-4,掃羅是猶太人,是著名猶太公會領袖兼聖經老師迦瑪列的學生,極力逼害基督徒。徒 9:1-5,掃羅得著大祭司的文書,准他到大馬色去捆綁基督徒,帶回耶路撒冷受刑。掃羅將到大馬色,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著他;他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他說:「主啊!你是誰?」9:8 – 9,掃羅從地上起來,睜開眼睛,竟不能看見甚麼。有人拉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色;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吃也不喝。
一、禱告 ( 徒 9 : 10-12)
當下,在大馬色有一個門徒,名叫亞拿尼亞。徒22:12節,「亞拿尼亞,按著律法是虔誠人,為一切住在那裏的猶太人所稱讚」。當時大馬色的教會,正處身受逼害的環境,亞拿尼亞必定時時為自己與當地信徒而懇切向上帝祈禱,就在異象中,主耶穌叫亞拿尼亞去找掃羅。亞拿尼亞說:「主,我在這裡」,相信這回應令上帝都感到甘甜!聖經裡有很多人曾經講過這話,他們在逆境中都預備好,甘願隨時被主差遣。亞拿尼亞在教會風聲鶴唳之中,能夠被主耶穌使用,是因為他常作準備。第11節,主耶穌告訴亞拿尼亞,掃羅正禱告。掃羅在三日裡面,不吃不喝禁食禱告,急不及待的等候答案,尋求主指引他前面的道路。弟兄姊妹,復興是上帝自己主動的工作,祂超然的介入;不過我們並非甚麼都不用作。由一兩個人禱告開始,跟著整個教會一齊祈禱,才能帶動復興。1930-40年代,中國教會大復興,代表人物宋尚節博士經常說:
——同心合意禱告,乃奮興教會之首要。
——撒但最怕聖徒同心合意地禱告。
——不靠勢力,不靠口才,只要跪著與上帝同行,看上帝自己作工。
——禱告乃最快樂的事,切勿以為是重擔。
——將來見主面時,必定有許多人痛悔自己在世上禱告太少。
禱告之後,跟著就要有順服的行動。
二、順服 ( 徒 9 : 13-17 上 )
掃羅當日出了名是殺害基督徒的兇手,亞拿尼亞都是掃羅要捉拿的對象,第13-14節,亞拿尼亞回答說:「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聖徒,並且他在這裏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捆綁一切求告你名的人。」主耶穌明白亞拿尼亞的顧慮,主耶穌不會叫亞拿尼亞在不明白的情況下,去作冒險的事。所以,第15節,「主對亞拿尼亞說:
『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 前,宣揚我的名。」這裡的「君王」是眾數。主耶穌告訴亞拿尼亞,掃羅這個「他所揀選的器皿」,將來有甚麼作用和影響,使亞拿尼亞知道,他這次奉命的行動,是關鍵性的,會改變歷史,值得他去跑一趟。
第17節,「亞拿尼亞就去了,」他沒有絲毫耽延,他的順服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在難以順服的時刻而順服,是真正的順服。對亞拿尼亞來說,時間很緊湊,不是預先知會亞拿尼亞要做好準備!我們看見亞拿尼亞是時刻預備好自己,所以,當主耶穌差他去做這一件不容易的事,亞拿尼亞可以做得到!亞拿尼亞對主耶穌的順服,我們需要效法。順服如果成為我們的品格,我們在任何環境底下,都能夠敏銳覺察上帝的旨意,並且願意遵行。即使建立這種態度的路途很漫長,仍值得我們努力去操練自己,令自己一生充滿順服的品格。弗5:23節:「基督是教會的頭」,林前12:27節:「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由領袖做榜樣,帶領每一個信徒都順服基督,教會必然復興。
三、接納 ( 徒 9 : 17-19)
徒9:17-19,當亞拿尼亞親切地稱呼「兄弟掃羅」的時候,我相信掃羅心裡百感交集,即時有一股溫情,亦有出人意料的震撼。亞拿尼亞接納他為主內「兄弟」,基督的愛透過亞拿尼亞,有血有肉地進入掃羅的內心。亞拿尼亞又照主的吩咐,按手在掃羅身上,使他能看見,並且被聖靈充滿。這傳遞愛心的觸摸,好似一股清泉,洗滌掃羅心裡的羞愧與罪疚。掃羅被接納到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一個永遠向罪人敞開的家庭。亞拿尼亞又為掃羅施洗,令他名正言順,成為基督大家庭的一份子。
徒9:19-20,掃羅一歸向基督,亞拿尼亞就將他引薦給大馬色的教會,掃羅與當地的門徒同住,過肢體生活。這時候,掃羅不單有主耶穌,他也有一班主內的弟兄姊妹,真誠的接納他,與他一齊在基督裡生活!掃羅一生無法忘記他對初期教會那種殘害逼迫,但亞拿尼亞在他生命中出現,所代表的乃是主的恩典同憐憫,使掃羅真的感受到肢體對他無限的接納。
大馬色路上的經歷,徹底改變了掃羅的人生,(徒13:9節)他將自己的名字由掃羅(Desired,渴望的)改成了保羅(Little,微小的)。從使徒行傳第九章至第廿六章,保羅走了廿五年的路,主耶的吩咐成為他一生的使命,徒26:19節,保羅「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他領受異象之後,從始到終堅守主的託付,無論得時不得時,總是傳揚福音。
弟兄姊妹,你和我都可以做亞拿尼亞,縱使是一句小小的安慰說話,也可以影響信徒群體。若我們冷漠、不肯接納人,就很容易失去復興的契機。一點點的寬恕、慷慨、忍耐,或許會成就你想像不到的事,叫人生命改變。我們不可輕忽接待人、為人禱告、向人見證主、堅持信仰原則的機會。今日若果我們期望自己靈性興旺,教會復興,我們就要同心禱告、一齊順服基督、彼此接納。
哥林多後書六章1-2節:「我們與上帝同工的也勸你們,不可白受他的恩典;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幫助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我們明白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賜予我們,讓我們該死之身獲得拯救,將來能進入永恆的國度。我們也不願意只是白白地領受上帝之恩,我們願意事奉上帝,回應上帝對我們的愛和恩典。
然而,當我們事奉了一段時間後,往往或會發現事奉的初心漸漸枯乾,尤其是當發現自己的事奉未曾得到別人的支持和正面的評價。這是恆常事奉者經常遇到的困境,若然事奉者沒有一套神學論述來了解事奉的職事,恐怕他們的事奉生命不會長久。以賽亞書四十九章4節:「我勞碌是徒然,我盡力是虛無虛空。耶和華誠然以公平待我,我的賞賜在我的上帝哪裏。」保羅在他的事奉生涯中,經歷過多次被別人批評和指責,但他依然專心事奉從不放棄,他的眼光放在上帝那裏 。事奉不是為別人而做,唯獨一切所做的是為上帝。弟兄姊妹,我們應該有如何的事奉觀念呢?
我1998年開始為大家負責聚會,以往由旺角東站走到教會,今天乘搭地鐵到土瓜灣站,非常方便,所以很早就到。我們希望事奉主也是按著自己的喜好、心意順順利利,但現實並不是這樣,環境是否影響我們事奉的態度才是問題。利未記8、9章講述亞倫及他的幾個兒子分別被膏立為大祭司及祭司,開始出入聖所事奉,但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亞比戶卻出事。有時我們會以為自己事奉很厲害,但事奉本身並不是工作,上帝看的是事奉中我們跟祂的關係,是否符合祂的心意。
利10:1,上帝清楚規定點香爐是用祭壇上的火,不是隨便拿火點著。利10:2,以色列人曾經歷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當亞倫及摩西進入會幕,出來時同樣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燒了祭壇上的祭牲,以色列人經歷此榮耀後便俯伏在地。今次則是燒死人,不聽從上帝的吩咐事奉,自己就要承擔責任。若事奉只是按自己的標準,這是虧損上帝的名;若遵從上帝的吩咐,遇到問題時上帝會處理。如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聽從上帝吩咐進入曠野後沒有水、肉,但上帝幫助他們。
「於是摩西對亞倫說:這就是耶和華所說:我在親近我的人中要顯為聖;在眾民面前,我要得榮耀。」 (利10:3) 上帝顯出權能也是榮耀的一種,摩西最後不能進入迦南,是因他不聽從上帝吩咐擊打磐石的事,在百姓面前不尊上帝為聖。不同人有不同喜好,但在事奉上帝應該有一致標準,不是按己心意,當亞倫遇到此事時最後默默不言。舊約教導遇到不如意、不明白的事要先靜下來,看上帝背後的目的。兩人死後的屍體玷污聖所,若亞倫的其他兒子處理屍體,他們也受玷污七天,不能事奉,所以由亞倫叔父的兒子用袍子把兩具屍體抬出去。
各人看事奉有不同方向,但標準是不要讓環境改變事奉的原則。事奉是有要求的,利10:6-7,摩西讓亞倫及另外兩個兒子以利亞撒、以他瑪不要為兄弟哀哭,祭司不要忘記事奉時的職責。上帝託付給我們的人,我們該如何回應?摩西急忙地找作贖罪祭的公山羊,但已遭焚燒了,就怪責亞倫另外兩個兒子。贖罪祭有不同做法,如為祭司是獻牛,並用血抹聖所的香壇,如為其他人是獻羊,不須入聖所向香壇抹血。如不是為祭司獻,贖罪祭祭牲是給祭司吃,如為祭司獻,要燒了所有贖罪祭。「這贖罪祭既是至聖的」(利10:17),獻祭至聖分三種祭:燔祭、贖罪祭及贖愆祭,是祭司可以吃的,其他人不能吃。亞倫回應摩西這祭是為屍體玷污聖所而獻的,今天已獻燔祭及贖罪祭,但現在遇到這件事,雖然有資格吃,但也不應在聖所裡享用,所以把所有燒了,這成為我們學效的方向。
我們事奉的焦點應放在哪裡?遵行上帝的吩咐,上帝賜給我們時,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放棄。上帝呼召我們不是去平安舒服的地方事奉,舊約記載上帝呼召先知去惡劣的環境事奉,事奉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活在上帝的心意裡。
本堂祈禱鏈始於今年二月,期間多次為患病或心靈受困擾的肢體禱告,祈求上帝醫治他們的身心靈。當我們患病的時候,上帝可以直接用祂的大能醫治,也可以透過祂所造的人和物來醫治我們。上帝將智慧賜給醫護人員,也賜我們信心和恩典,使我們得以痊癒。早前張福民牧師在團契中作見證,分享上帝透過醫生將他從嚴重的心臟病中拯救出來,那時他的心臟只剩下約百分之十的功能!上帝賜張牧師信心,藉著醫生和藥物使他康復過來,他得醫治是出於這位掌管生命的上帝。
我們知道「健康」是指身體、精神及靈性三方面處於良好的狀態。上帝不單可以醫治我們的身體,也能醫治我們的靈魂。詩103:3節,「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祂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今年九月一日,我為一位姊妹的母親禱告,她因患嚴重的疾病在醫院接受治療。姊妹馬上聯絡院牧,經幾次探訪後,她母親清楚決志信主。翌日,姊妹將母親信主的消息告訴父親,想不到父親竟回應說:「我也願意一起信耶穌。」上帝應允了姊妹多年的禱告,感謝主!
文章導航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