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學賢牧師 - 「與長者同行」(2022年4月24日)
年青力壯時,人們為家庭為事業打拼,盡上在社會的責任,提攜後輩。退休之後,本應滿心享受自己一生努力的成果,但好友陸續分離,老伴去世,社交圈子日漸縮窄,頓時使長者深感孤獨和痛苦,心靈被冷待和不再受重視的感受所佔據。不論甚麼年紀,愛與被愛是人們基本的需要,而在退休後的日子,長者更需要得到關心、接納和肯定。許多人說:「我活得不快樂,無人關心我,無人需要我……」「我這一生多不幸,終身勞苦,沒享受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我總是為別人付出,沒有自己的時間,但現在卻沒人回報我……」
一直以來,長者心靈上的需要是最被忽略的,許多長者獨居,深感孤單。我們活在一個繁忙的都市裏,須刻意騰空一些優先的時間,與長者同行。我們盡量根據他們的專長和興趣,使他們展現自己的能力,例如修理東西、照顧小朋友、煮食等等,使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感覺自己仍然有貢獻,也從後輩的同行中獲得肯定。 賽46:3-4節,「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搋。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我們作為上帝的兒女,應當懷著天父的心腸,對長者不是同情和施捨,而是關懷和尊敬。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少、青、老的階段,願意我們懷著欣賞的心態,樂意與長者同行。
彭偉業傳道 - 「作上帝的工人」(2022年4月17日)
今天是耶穌復活日,是主耶穌在受難三天後復活的日子,我們紀念主耶穌因為救贖我們的罪債,死在十字架上,因為祂經歷死亡而戰勝死亡,祂的復活也代表了我們將來能夠跟隨祂一樣復活。我們白白領受了主耶穌赦罪之恩,應該如何回應主耶穌對我們的愛呢?
保羅勸喻我們不可徒受祂的恩典,指導我們要作「上帝的工人」,在各樣事上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藉此回應上帝赦罪之恩典。然而,保羅提醒我們,在為上帝工作的過程裏,必定遇上不少挑戰。哥林多後書六章3-6:「我們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礙,免得這職分被人毀謗;反倒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就如在許多的忍耐、患難、窮乏、困苦、鞭打、監禁、擾亂、勤勞、警醒、不食、廉潔、知識、恆忍、恩慈、聖靈的感化、無偽的愛心」。
保羅清楚指出,作為上帝的工人,需要面對各種人生問題「患難、貧乏、困苦」,遭受逼迫「鞭打、監禁、擾亂」,都需要以「忍耐」來面對,並且對自己要有品格上的操練「勤勞、警醒、廉潔」。事奉上帝需要有裝備「知識」、「真理」,由「聖靈的感化」發揮事奉恩賜,以「無偽的愛心」面對人,關懷和支持弟兄姊妹。 讓我們今天在復活節崇拜的日子裡,領受了上帝救贖之恩的同時,再一次思想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上帝的工人」!
古學賢牧師 - 「你信的是甚麼?」(2022年4月10日)
救主耶穌復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高舉主耶穌得勝了罪惡與死亡,同時預示了相信主的人將來也會與祂一同復活。對基督徒而言,復活的盼望是人生最美麗的祝福和恩典。我們既然相信主基督的復活,人生的目標應該要對焦上帝的旨意,不應活像那些沒有盼望、安於逸樂或沈醉於罪惡當中的人一樣。我們當善用在世的日子,竭力多作主工,將上帝給我們的恩賜盡力發揮。
初期教會開始不久,就有人質疑主耶穌的復活。使徒保羅知道這種思想十分危險,於是在哥林多前書第15章詳細論述基督復活的真理。弟兄姊妹,你所相信的是否全備的福音?你確信基督復活的真理嗎?耶穌基督因從死裏復活,才顯明祂真是上帝的兒子,祂勝過了罪惡與死亡,我們信祂才得救。林前15:14節指出,「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意思是,基督若沒有復活,信仰便是假的,所謂罪得赦免也都是謊言。若是這樣,人們便沒有永生的盼望,只能回到自私、殘酷、沒有平安、黑暗的現實裏。 但感謝上帝,主耶穌的確復活了!上帝接納了祂作我們的贖罪祭,使我們在永生中有指望,我們在地上為主所奉獻的一切,都將永存在天上,並且我們將來有復活的身體,永遠享受與主同在的福樂。
「時候到了」古學賢牧師講 (2022年3月27日)
經文:約翰福音12:23-29節
當日,主耶穌在世上最後一週,祂等待一個關鍵的時候。
一.一粒麥子的比喻
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人當中,有幾個希臘人想要見耶穌,就來找腓力引見(約12:21節)。希臘人的文化是探討真理,吸收新的思維;他們拜許多偶像,但他們的神明有很多不合倫理的行為,有非常淫亂的生活。而主耶穌行神蹟、醫病,甚至叫死人復活,令希臘人萬分驚訝。主耶穌的言行舉止,超越他們的哲學和宗教,所以他們想見耶穌。
主耶穌一看,當然知道這些希臘人要的是甚麼,他們希望見到神蹟或聽一些新的哲理,希臘人不是要看見一個受苦的基督。約12:23-24節,於是主耶穌就刻意對眾人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一粒落在地裡的麥子就是主耶穌自己。請大家留意,主耶穌親自做了示範,祂將自己當作一粒麥子,祂會被埋葬,像麥子埋在泥土裡,發芽長大,然後結出許多子粒。
榮耀與十字架的苦難怎會連在一起的呢?原來榮耀與苦難很多時候真是連在一起的。用現代的價值觀來看,主耶穌的事業算是非常之失敗,祂完全沒有現代人所謂成功的跡象。祂居無定所,死了還要借別人的墳墓埋葬。主耶穌一生過著飄泊、捨己的生活,祂沒有留下一個帥氣豪邁的形象,展現在世人的眼前,使人欣賞祂、尊重祂。但是,主耶穌死而復活,祂令到千千萬萬的人得著生命的意義。
弟兄姊妹,你要知道,上帝期望你不只是一粒麥子,而是要成為一粒種子,要被埋在泥土裡面,將上帝無窮生命的大能從你裡面釋放出來。你若認定自己是一粒種子,就會影響你人生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麥子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結出許多的子粒。我們來教會接受裝備,吸取屬靈營養,目的是為了結出果子。為甚麼有些信徒始終未能結出許多子粒呢?有甚麼原因令麥子失去功能呢?
二.愛惜生命與失喪生命
約12:25節,這裡「愛惜生命」意思是選擇維持現有的狀態,不願意有任何改變。如果一個基督徒只顧自己的利益,只想保存自己一切所擁有的,他愈保存就愈失去。「愛惜」與「恨惡」是人生兩個相反的取向。你「愛惜」,就會將整個注意力集中在那一方面;你「恨惡」,就會忽略和輕看之。事奉的取向是要斬釘截鐵的,因為人無法兼顧兩個主人。主耶穌勸我們做一個明智的選擇,若果看重今生,永恆的事物你就不會用心去追求。反之,你因愛上帝而犧牲的一切,以及你在人面前呈獻的見證,都不會白費。而你為自己所保存的,沒有一樣可以帶進永恆,而是很快便失去價值。
三.尊貴的事奉
約12:26節,每一個基督徒都知道,服事主是要付代價的,故此主耶穌就給我們一個獎勵性的應許:「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上帝是至高、至尊、至聖的,還有誰比祂更優越、更值得被尊重呢?上帝是萬有的主宰,一切君王都不能與祂相比,在祂手裡面有冠冕和賞賜。世人尊重你,不會加添你更多的價值;世人厭棄你,也不能減少你生命的意義。但上帝若尊重你,你就真是上帝的寵兒,祂會賜你更多的智慧和能力!當一個人過敬虔的生活,順從上帝,將基督的香氣散發出來,你會感到那種榮耀是從天上來的,其他人亦會被吸引去敬畏上帝,親近上帝。
約12:27節,和合本聖經修訂了這節經文,更符合原文的意思:「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嗎?但我正是為這時候來的。」主耶穌想到在十字架要背負人的罪,要承受上帝為罪所發的震怒,主耶穌心裡就憂愁到不知說甚麼才好。他問自己:「難道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嗎?」大家留意到,這一句是反問的說話。主耶穌隨即堅決地說:「但我正是為這時候來的。」主耶穌不是求天父救他脫離這個痛苦的時刻,祂決心要上十字架,因為祂原本就是為了這個時候來到世界。祂的降生就是為了代替全人類(你和我)接受死亡。
約12:28節上,主耶穌繼續說:「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主耶穌以天父的榮耀為首要的考慮,任由上帝安排,最要緊的就是天父得榮耀。我們注意到,即使主耶穌心裡有極憂傷的感受,祂仍然選擇順服上帝。正因為主耶穌知道在幾日之後,祂將會背負全人類的罪孽,這對祂聖潔本性的衝擊,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污穢。在可14:33節,聖經用「驚恐」來形容主耶穌的感受。但主耶穌對天父順服到底,祂委身於上帝救贖我們的計劃,使我們可以與上帝和好。主耶穌對我們的愛是何等偉大!弟兄姊妹,當你在事奉,或在跟隨主的道路上,面對極大掙扎的時候,你要轉眼仰望主耶穌,思想祂為愛你而受苦。
約12:28節下,當時就有聲音從天上來說:「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各位,天父在甚麼時候已經得到榮耀?天父聽了主耶穌的禱告,但似乎甚麼事情都沒有改變,主耶穌仍然要面對十字架的痛苦。許多人認為,人生完美、順利、成功,才有榮耀。但上帝的榮耀,不是在我們無災無難的時候才彰顯出來的;在我們即使受苦仍絕對順從的時候,上帝就得著榮耀!
許多基督徒在教會有美好的事奉,他們謙卑順服上帝,生命不斷成長改變,令整個教會得到真正的復興。主耶穌當日的話,今日依然有效:「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教會正等候這一粒麥子,我們周邊的地方正等候這粒麥子,全世界也等著這粒麥子!上帝在這個時代要興起祂所重用的兒女。
這個世界不斷告訴我們:「你要努力令自己生活得好些,你信耶穌沒有問題,但你千萬不能著迷。你返教會做禮拜,循例奉獻金錢,參加一些宗教活動,跟別人傾談、玩樂,開心就夠了。」不過,一粒麥子的真理叫我們知道:要為主而活,多結果子!為了上帝的心意,放下自認為應有的權益。這樣,我們就真是學效主耶穌,作一粒落在地裡的麥子。主耶穌為罪人獻出生命,祂希望我們跟隨祂的腳踪,參與福音的工作,使許多人得到永遠的生命。
彭偉業傳道 - 「軟弱顯完全」(2022年4月3日)
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除了表達對門徒的關心之外,更加重視他們應該具備正確的屬靈觀念。在哥林多前後書裏,保羅多次教導、勸勉,督責哥林多信徒,期望他們能夠改正以往錯誤的屬靈觀念。其中一項需要改正的觀念,是哥林多信徒仰慕並且渴望個人的屬靈經歷,但保羅認為個人的屬歷經歷對建立教會,和確立使徒權柄並不重要 ,因此保羅甚少在書信分享個人的屬靈經驗。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1至6節,雖然保羅分享了其個人曾經到達三重天的經歷,保羅強調不應該以個人屬靈經歷而自誇,反而應該誇口自己的「軟弱」。
保羅知道自己有軟弱,但是保羅更加著重上帝的恩典。第九節,「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保羅面對軟弱的能力來自上帝,保羅從「軟弱」變得「剛強」,讓人看見上帝的恩典,彰顯上帝的榮耀。人生必須學習的功課,就是如何面對苦難。當人處於軟弱失敗的時候,應該如何自處或尋求幫助?保羅不是用意志力去忍耐渡過困難,而是先去尋求上帝的恩典,讓主的能力覆庇自己 。主的能力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完全。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面對疫情、經濟的磨難,無論是個人、群體、機構,甚至教會都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們或可能堅持用意志力、正向思維積極面對,然而保羅的教導是先去尋求主的恩典,我們坦誠向主傾訴我們的缺乏、無奈、迷惘、無能,相信主的恩典必定夠用,在我們的軟弱上彰顯主完全的榮耀。
「耶穌離別的牽掛 」陳卓卿實習傳道講 (2022年3月20日)
經 文:約翰福音17:20-26節
一. 耶穌祈求天父使信徒合而為一(17:20-23)
這段經文提到一個核心主題:「合而為一」。主耶穌在踏上受苦之路之前,在禱告中連續四次提到合而為一,顯出祂對信徒能否合而為一非常著緊。第21節,耶穌提到一個合而為一的根基,就是聖父與聖子的關係。天父與耶穌之間在生命裏彼此融合,是一種同在、分不開的關係。主耶穌祈求聖父、聖子、信徒能夠合一,耶穌竟容讓一班罪人加入祂與聖父的神聖行列、與之合而為一,對信徒來說實在是莫大的榮幸與恩典。這種關係有如葡萄樹的比喻:我們是枝子,連結於耶穌這棵葡萄樹,而天父則是栽種葡萄樹的主人。故此,信徒與聖父、聖子的合一關係,並非單單流於言行上,而是在生命裡頭真實地與之結連。
22節提到的榮耀,代表耶穌成就了天父所交托的使命,亦即讓世人知道祂是天父差派的兒子,彰顯了天父的榮耀。耶穌表明這份榮耀已賜予信徒,意指天父交托耶穌的使命將由信徒承傳。最重要,信徒並非獨自完成這個大使命,而是與天父、耶穌同工,叫我們得以與聖父聖子的榮耀有份。經文更提醒我們,天父愛我們如同愛祂的獨生子耶穌一樣。天父這份同等的愛是何等美好、何等偉大!
23節告訴我們合而為一的果效,是能夠讓世人相信天父差派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三章35節亦交代過類似說話:「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換言之,傳福音最先決的條件,是信徒必須合而為一、同時彼此相愛。因為基督徒合一的畫面,才能彰顯出耶穌、天父與信徒的關係,從而使世人認識救主基督。
天父既將這份既珍貴又紮實的合一關係賜予我們,那麼,我們能夠如何竭力持守呢?保羅在以弗所書4:2-3提醒信徒:「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合而為一並非一個完成式,乃是一種持續進行的時態,因此必須靠我們每位信徒認真、謹慎、付出一切努力地竭力保守。
二. 持續的合而為一(17:24-26)
24-25節,耶穌再次交代自己經已完成天父所交托的使命,而26節提到的「還要指示他們」,當中的「還要」同樣是一種持續進行的時態。耶穌藉著約14:16告訴我們,當祂回到天父身邊後,會透過聖靈繼續指示我們,感動我們時常為義、為罪,反省與督責自己;當我們面對患難、挑戰,感到灰心失意之時,聖靈會扶持我們,使我們重新得力,繼續以好見證讓更多人認識主。耶穌更應許祂必不撇下我們為孤兒,祂會到我們中間。(約14:18) 耶穌非常關愛我們,時刻與我們同在。
三. 實踐合而合一
信徒成為愛的團契,行出彼此相愛、合而為一的見證,便能夠彰顯天父的榮耀,使世人看見主就在我們當中,從而認識耶穌就是天父差來拯救世人的救主基督。
因此,合一不可像口號般只掛在嘴邊,是需要我們以身體力行來竭力維繫的。但願我們同心合意,彼此鼓勵,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持守主耶穌在臨別前,期望信徒能夠合而為一這個重要的心願。
「要到幾時呢? 」許亞光牧師講,洪慕冰姊妹記 (2022年3月13日)
經 文:詩篇90 篇
在這艱難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仰望上帝的恩典,在困難當中幫助我們遇見盼望,在短暫的人生裡面能夠活出永恆。我們今天要好好去思想,並且經歷上帝的恩典。
有時候我們人生裡面都需要等待,等車、等吃飯⋯⋯等等,詩篇90篇提醒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當我們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我們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詩篇90篇13節說:「耶和華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今天的分享主要有三方面,一、「為什麼要等?」:以色列人在什麼背景、情況下為什麼要等?二、「究竟要等甚麼?」:或許我們今日在這疫情裡面也要等,等新的疫苗?等一針打完就能免疫的方式?或等政府有更好的措施?三、「『等』對我們的現代意義。」;我們今天會從這三方面去思想這次的經文。
一、「為什麼要等?」
詩篇90篇(詩篇卷四的第一篇)什麼人、為什麼把詩篇分成這麼五卷?有人說是否大衛呢?是否希西家、約西亞、以斯拉或尼希米所編?或許我們找不到答案,但明顯地這樣編排是有其目標和意義的。就如我們唐詩三百首,唐詩又豈止三百首?單是李白也不只這個數,為什麼只有三百首便代表唐朝盛世這麼重要的詩詞作品呢?是因為有它的代表性。所以詩篇90篇作為第四卷的第一篇是有它的目的性的,在這個編排裡是要我們去明白當時的人去讀這篇詩的目的性。所以我們便會明白在我們讀到詩篇90篇時是回應詩篇89篇中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國破家亡、沒有地土、沒有聖殿、沒有自由⋯⋯在所有都沒有的情況下,以色列人只剩下上帝和自己。就如我們在詩篇90篇看到唯一一處寫著「神人摩西的祈禱」一樣。當時的情況就如我們現在一樣,我們還剩下什麼呢?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等,就是我們從歷史裡看到以色列人在一個沒有盼望,沒有東西可渴求的時候,他們就會知道上帝就是他們唯一的倚靠,所以詩篇90篇1節說:「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 (或譯「避難所」) 」這一個呼求是望著前景而感到無望的人,無家可歸時以上帝為家,這些被擄的異鄉人的渴望就是「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
二、「究竟要等甚麼?」
詩篇90篇13-15節說:「耶和華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當我們看到自己什麼都沒了時,我們就思想到自己過去有些方法是錯誤的、有些倚靠是虛空的,有些景象是變幻的,我們不能觸摸。當什麼都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才會體會到我們對信仰的薄弱,以致我們看到有些地方是否需要調整呢。以色列人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他們調整了,因為知道自己犯了罪、知道在上帝面前的怒氣不能轉回、知道自己惹上帝發怒,所以在經文裡說:「耶和華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即是說:「上帝啊,我們知錯了、我們明白了,我們為什麼要等,因為你的懲罰、你讓我們面對的事情讓我們體會到我們都是罪人,求你不要按您的公義、按你的憤怒去待我們,以致讓我們靠上帝的恩典,得以赦免,能夠脫離這些苦楚。」所以他們是等上帝的寬恕、等上帝的恩典。弟兄姊妹們,今天你們的生命裡有這樣的呼求嗎?今時的景況全是別人的錯、社會的問題?還是有時候我們細心想一想我們和上帝之間仍然有一道鴻溝?你有否想過上帝藉著這個機會,不但去懲治惡人、將一些不義的去伸冤,還有在我們和上帝這微小的關係裡面,其實上帝也在意我們的回轉、也在意我們在這環境裡面我們與上帝之間有需要改變的地方。今天我們為社會、為烏克蘭祈禱也看不到什麼改變,但經文告訴我們,我們願意為主遭受多少年的苦難,求主也使我們享受多少年的喜樂。我們的上帝是公義的上帝,所以我們要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我們在主內的勞苦是不會徒然的。
三、「『等』對我們的現代意義。」 當我們好像甚麼都沒有的時候,我們的存在、我們的意義,憑藉甚麼?德蘭修女這樣說過:「在上帝的聆聽裡、在上帝的愛護裡、在上帝的注目下,「我」才呈現出來。這是蒙上帝所愛的「我」,這是蒙上帝恩典眷顧下的「我」。離開了上帝的恩典、離開了上帝的聆聽、離開了上帝的愛,「我」便失去了重量,也失去其真實意義。」各位弟兄姊妹,求主幫助我們,今日我們遇到許多限制,失去很多東西,但給我們看到我們的「我」仍然在上帝的恩典底下,仍然在上帝的聆聽底下,仍然在上帝的愛底下,我們的意義並沒有失去,環境能讓我們失去、金錢可以失去、教會聚會形式改變,但上帝是不會失去。我們仍然能在上帝的裡面找到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今天我們要等候我們的上帝,與弟兄姊妹們一起建立自己的生命,與上帝一起帶著活潑且有生命力地去生活,讓我們關心周圍的人們,讓我們用金錢、時間、精神、心血、祈禱去關顧這個世界,我們就能在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慈愛和上帝的聆聽當中找到真實的自己。
「在患難中以神為樂」梁清恒先生講,林日麗姊妹記 (2022年3月6日)
經 文:羅馬書5:1-11節
香港自踏入2022年後變化很大,幾單輸入個案令我們以為已回復正常的生活再次改變,現時情況比兩年前更嚴重,生活受影響,不能上學或聚會,超巿和街巿的貨品被搶購一空。即使疫情持續兩年多,但每天公佈的感染數字一直上升,身邊很多朋友確診並在家隔離,這些情況令我們擔心。人生在世一定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除了疫情,還有生老病死、工作、經濟、家庭、社會混亂、戰爭侵略等方面的困難,基督徒根本無可能避免困難。面對人生難關,基督徒是否有優勢或強項?
困難為我們帶來兩項很大的改變:一、困難是鍛鍊;二、困難不使人失去盼望。羅馬書的作者是保羅,保羅希望通過這封書信重整他的神學思考,預備接受羅馬政府審訊時辯護,因此書信結構緊密。羅1-4章是為因信稱義的真理立論,第5章是6-11章的總綱,信耶穌能為我們現在及將來帶來重大的改變。羅5:1,和合本修訂版有個連接詞「所以」,信徒能藉著信得以被上帝稱義,聖經的「信」包括信心、相信、信靠,因信稱義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因基督代我們付出罪的代價,為我們犧牲釘在十字架上,讓我們將來在審判時在法律上被上帝判為無罪。羅5:1-2的時態顯示信徒能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改變,過去信主的一刻能與上帝回復一個密切的關係,得以與上帝和好,現在得以進入所站立的恩典中,將來能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再臨。
羅5:2-3,對上帝的信讓我們在患難中歡歡喜喜,這患難指內在及外在的困難,「歡歡喜喜」可解為誇口、引以為榮、向上帝歡呼,在經文的第2、3、11節出現。保羅認為我們面對患難的態度,與盼望上帝榮耀的態度是相同的。上帝再臨的日子,我們感到歡喜,因知道主再來的末日代表上帝得勝的日子。經文3-4節「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原因是「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生」是動詞,有培養的意思;「忍耐」是堅毅不屈,患難能培養我們的堅毅;「老練」是性格,在希臘文是指訓練有素的士兵,患難能培養我們像訓練有素的人,對應任何狀況。
當知道上帝給我們的盼望不會落空時,就有能力面對困難。困難讓我們的生命得到訓練,讓性格愈來愈成熟,愈來愈捉緊基督。困難能讓我們經歷上帝的同在,知道祂的真實,知道祂在我們生命的工作。沒有人希望遇到困難,但要明白困難能成為我們經驗信仰的途徑,沒有削弱對上帝的信心和盼望,反而像運動訓練後的肌肉越練越強。任何運動都有很難熬的階段,身心支持不住,但能讓我們堅持下去的是有目標、盼望和同伴。人生也是如此,很多困難是很沉重的,卻不能逃避,如身體病患、工作和經濟壓力、前路迷茫等,每個困難都讓我們喘不過氣來,但困難不會減低基督徒對上帝的盼望。保羅鼓勵我們在困難中仍然忍耐鍛鍊,這些經歷讓我們生命成長,感受上帝與我們同在,知道上帝仍然掌管一切。
羅5:5,保羅講述基督徒對上帝的盼望源自兩方面,感性及理性。感性方面,聖靈在我們心裡,讓我們知道上帝的真實,而基督信仰是一個理性及客觀的歷史事實,基督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述說上帝的愛的偉大。羅5:6-8,我們對罪的無力感,在那一刻基督為我們犧牲。羅5:8原文有個連接詞「因為」,和合本沒有翻譯,第7與8節有因果關係。保羅認為基督十字架的救贖最能表達上帝的愛,十字架的救贖是指犧牲對我們最寶貴的事物,去救一些與己不相干的人,上帝犧牲祂寶貴的兒子去救那些不斷得罪並拒絕祂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愛。正因上帝的愛如此偉大,保羅在羅5:9-11重申主題,盼望上帝的榮耀,基督為我們死並賜下救恩,我們因信稱義,不再害怕上帝的審判及憤怒,因能夠與上帝和好,藉著基督「以上帝為樂」,即是歡歡喜喜,基督在十字架的犧牲幫我們渡過困難,今日的困難最終會扭轉。
基督信仰給我們生命的特質是在困難中仍有忍耐和盼望,與未信主的人有截然不同的分別,我們遇到困難是上帝在當中,如沒有上帝,我們的忍耐便沒有意義。當知道上帝的愛和應許時,眼前的困難不會是終局,因基督已救贖,上帝會為所信的人扭轉一切,我們就有能力走下去。經文講無論現況或將來如何,我們仍要同心同行,互相幫助,經歷上帝的愛。困難再大也大不過上帝的愛及恩典,有這份確信和盼望,我們就有力量在世上生活,繼續操練對上帝的信心,因沒有困難能夠奪去上帝的盼望和愛。
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續篇) 譚瑞麒博士講,古兆如姊妹記 (2022年2月27日)
經 文:路加福音3:21-23節、4:1-13節
請大家安靜,合上眼睛,慢慢地深呼吸十次。吸氣的時候,心裡說:「我是上帝的愛子」,呼氣的時候,說:「我是上帝所喜悦的」。
路3:21-23節、4:1節,上一次跟大家說過,路加記載耶穌受洗和到曠野受試探,其中的時序很重要。3:23節「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有三十歲……」,其實原文没有「傳道」這動詞;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這個時候,耶穌展開使命之前,天父就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次序!「愛子」這身份,不是因你稱職,或者為上帝做了很多事情,以致配稱為上帝的「愛子」。我們要認定這個身份,因為連耶穌也是以這次序為展開祂使命的基礎。「愛子」這身份,與上帝的喜悅,不是賺取得來的。簡單說,這身份不是你的成績表,也沒有任何先決條件。
今日我想跟大家仔細想想,「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這一句話隱含了甚麽定律。普遍學者都會引用舊約裏面三段經文作為這一句話的背景,分別在詩篇、以賽亞書和創世記。詩2:7節,「你是我的兒子」;以賽亞書第42章被稱為僕人之歌,第1節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創22:2節,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以上經文都在強調是上帝作主導者,同時強調是祂主動揀選和委任。
透過這三段經文去理解路加福音那從天上來的聲音,我們可以把握一個重點;那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就是:至終誰 是主導者、策劃者和承傳者!「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三卷福音書都以直接引述的方式來記載。尤其是在記敘文體,這方式是很重要的,明顯作者是有特別的用意。作者是想引導讀者進入故事的場景,使讀者更有投入感,把注意力放是講說話的那一位身上。我們看原文會發現有明顯強調的字眼,英文直譯是“You are the son of me, the beloved, in you I am well pleased.”我們很容易聽得出,這句子明顯的強調有兩位主角,就是當中的「你」和「我」。這個「我」是誰呢?就是說話的那一位。之前三段聖經的作者用直接引述的方式,是想叫 我們注意講說話的那一位,所以現在邀請大家將視線轉移到講說話當中的那個「我」。這個「我」就是上帝自己。之後大家就不難發現和體會一個事實,誰才是那位主導者、策劃者和成全者。兒子的身份是上帝賦予我們的,我們蒙愛與被喜悦的結果,都是
上帝批核了的。上帝啟動我們一生的時候,同時亦批核了我們一生的結果。這對我們有甚麽意義呢?怎樣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