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3日的主日下午,我們舉辦了事奉人員退修會,當日看到一班忠心的事奉人員參與,我心裏感到十分感恩。回想過去兩年,香港發生了不少大事,影響了整個香港教會的生態:因為某些原因,有信主多年的信徒離開了自己所屬的教會,甚至停止了聚會,也有不少主內兄姊將會離開香港,去到另外一個地方重新發展。然而,那日看到我們教會還有一班忠心的事奉人員,依然堅持事奉,在屬靈上繼續追求,這確是上帝的恩典。
最近和神學院的老師和同學聚會,為將要離開香港的老師和同學送別,心情總是依依不捨,懷緬當年共同事奉的日子。有些同學儘管未曾有明確的前路,也都毅然離去,仰望上帝的帶領,也不知還有沒有事奉的機會,使我更加感到能夠事奉主也未必是必然的,我們要珍惜可以事奉的日子。保羅在林後四1說:「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個職份」。保羅的意思是因為上帝憐憫他,竟然給他此事奉的機會。事奉不是為了一位牧師或者一間教會去工作,而是經歷更多上帝恩典的機會,在事奉中經歷祂,認識祂,叫我們的生命得以成長。
今天在父親節主日選用一段經文去思考一位慈愛父親的角色。經文中有三位主角:父親、小兒子及大兒子;有三個段落,分別描寫小兒子、父親及大兒子。今天我們會集中去思想小兒子和父親的對話。
前半故事:小兒子有什麼特別之處呢?第一,收拾起來。在猶太人的傳統中,會有父親未離世兒子就會要求分產業的情況。兒子覺得已經成長,不靠父幹,所以要求父親分產業。父親容許分產業,在第13節說小兒子收拾起來,遠離父家。人會成長的,這是正常的現象。上帝造人在地上,當人慢慢地成長,世界上就會出現不相信上帝的人;會出現除了創造天地的上帝,還有假神。人在知識及經歷的領域上成長,開始不愛上帝。小兒子沒有意識到金錢會花光,聖經說他任意放蕩,浪費貲財。人的經驗自以為有無盡的本錢、青春、機會及時間,看不到自己的有限。當您去參觀墓地,您會發現人的生命有著不同的長短,生命本是脆弱的,有一天會完結,生命是有限制的。第二,小兒子沒有錢,便窮苦起。人的年日是可以用盡的,我們要意識一件事:在人生當中,當我們離開上帝,要在未到極限之前,回歸上帝,看見自己的限制,要懂得去感謝和依靠上帝。第三,醒悟過來。人的寶貴是當他什麼也沒有時,他會對人生有著特別的掌握和反醒。反醒的意思是對某一些已經過去的事件去檢示一下,然後學習一個功課,將來更加有智慧,不止是痛定思痛。當人有這樣的思考過程,就不會重蹈覆轍。上帝讓人能去醒悟、去思想、分析及總結。小兒子因為沒有金錢、材幹和學識,於是就去打工。第17節說他醒悟過來:我們需要檢視我們的過往,看看有什麼可以改善,這就是反省的能力。當我們發現人生和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可以一夜之間失去,對人生有新的了解,需要回歸上帝,人生就有方向、有目標。小兒子當醒悟過來,想與其替人打工、吃豆莢,何不往父親那裡去打工。第四,我要起來。起來的意思是不要在痛苦中只是懊悔、不要在困難中自怨自艾、不要在悲劇中放縱自己,及不要在困境中沮喪灰心。起來的意思是人生有第二個機會,無論困難多大,只要有決心,要起來,人生是會被扭轉的。當您發現自己的限制時、當您決定要歸回創造主時,您的一生便會理順。
後半故事:當父親見小兒子回來,就動了慈心。經文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浪子回頭,父親自然就不計較。「與他親嘴」,這是中東人的傳統,表示關係的建立。給小兒子穿袍子,戴戒子。「戒子」 是恢復兒子的身份,表達一種權柄。穿鞋子,然後喫喝快樂、快樂起來。這就是父親的反應。小兒子的決定產生了正面的影響,他的人生扭轉過來,能在困境中超脫,回到父家中不是作工人,父親恢復他兒子的身份,重新享受在父家中的被尊重、接待及平順的生活。關鍵是他醒悟起來、決定起來,有所行動。
這裡的父親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分產業雖有危機,但他尊重兒子的意見,仍把產業分給他們。作為父親,對兒子的關係,會隨著時間去轉變,所以父子關係融合。結果兒子回來時,父親便動了慈心,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對方的困難,生發慈心,產生共鳴。因為兒子肯回來,父親就動了慈心。這故事提醒我們,人間需要有情。父親恢復兒子的身份,這就是包容,一件很難學習的功課。因為包容的心,父親看他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當他回轉時接納了他。這個浪子的比喻反映了父親的慈愛,也反映了創天造地主的慈愛。我們看見了人生的限制,有沒有看到天父的慈愛呢?當我們活在罪惡苦難中,上帝差遺主耶穌降世為我們罪釘十字架,替我們受罪擔刑罰,當信耶穌,罪得清理,我們不需懼怕將來面對罪的刑罰,可以坦然有一個新的開始。當回天父面前,祂會接納我們,有慈愛繼續讓我們享受兒子的福份,帶領我們在這個世界,面對我們的人生有個不同的方向,未來的生活得到上帝的保守。
世界動盪,人際關係緊張,人心充滿爭競、苦毒與仇恨,人與人之間嘅隔膜,到底有沒有可能解除呢?聖經告訴我們,一定可以!哈利路亞!
一、兩下合而為一 ( 弗 2 : 13-18 節 )
以弗所書提到兩個水火不容、彼此對立的群體。以弗所教會主要是外邦人,使徒保羅寫這封信給他們,2:13節說:「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上帝是聖潔公義的,罪人原本遠離上帝,不可能與上帝親近。在耶路撒冷,聖殿裡面有一幅很大的幔子,將聖所與至聖所隔開。太27:50-51節記載,在十字架上「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耶穌叫人靠著祂的血得以親近上帝。2:14節的「兩下」是指猶太人與外邦人。在聖殿裡面,之間,有一道「牆」將外邦人院與以色列院隔開。如今,耶穌基督使到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合而為一,在屬靈的意義上,主耶穌拆毀了「兩下」之間的牆。
第15節說,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除了十誡以外,猶太人另設六百多條清規戒律。外邦人沒有摩西的律法,也不守猶太人的規條,就被猶太人憎惡、甚至仇視。耶穌基督捨棄自己的生命,他不單拆毀了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牆,並且更徹底地消除他們雙方的仇恨。第16-18節,「遠處的人」指外邦人,而「近處的人」是指猶太人。主耶穌12個門徒是猶太人,他們自己都要接受十字架的救恩,才可以與上帝和好。「我們兩下藉著祂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基督徒合一的基礎,乃是我們與基督聯合,並且聖靈的感動成為我們共同的經歷。
二、有份於上帝的國和家 ( 弗 2 : 19 節 )
2:19節,這裡提到四種人,就是「外人」、「客旅」、「國民」和「家人」。外人:是陌生人、不速之客,這裡指不認識上帝的人。客旅:到外地探訪或參觀的人。我們去旅行的時候,住在酒店或賓館,有得住,有得食,享受裡面的設施,但我們與個老闆沒有任何關係。
國民:(林前6:11節) 基督徒是因信成聖,我們一信主,身份就成了聖徒。「與聖徒同國」,「同國」原文是「國民」。凡遵行上帝旨意、以上帝為王、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是天國的子民。上帝的國是「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意思是上帝的國已經臨到世間,但今天未完全實現於地上。上帝的國是上帝管治的,所以我們的生命應由上帝管理,行事為人都聽命於他。只要我們順服上帝,那些在我們生命中一直操控著我們的恐懼、驕傲與罪,現在不再有權操控我們。
家人:與你最接近又最有密切關係的人。我們由聖靈重生,被上帝接納為家裡的人,千萬不要當自己是過客,存著一種來教會消費的心態!我們應該一齊守望這個家,盡家人的責任;這樣,你會感到自己有份於上帝的家,你會有真正的喜樂與滿足。我們應該知道,基督徒的合一並非取決於外在的條件,而是在主耶穌裡的共通性。我們源自一位永恆的天父,「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弗3:6節)。教會是「上帝的家」,我們應以謙卑感恩的心來接待每一位弟兄姊妹。
「教會是家」這觀念對基督徒是非常重要。教會的組織、制度與章程,只不過能維持外在的秩序,而真正能夠維繫會眾團結與合一的,惟有「彼此相愛」與「互相扶持」。所以,不單只是做招待的弟兄姊妹,我們每一個都應該用親切與歡迎的態度,來接待新朋友,使到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樣,在社會上找不到的溫情,在教會裡找著了!願上帝幫助我們,帶領其他人也成為上帝家裡的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歸屬感,人需要被接納。我們各有不同的背景,但在基督裏面都成為一家人,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需要,有時也面對各種不同的困難。弟兄姊妹因著共同的信仰,會產生主內的親情,會主動彼此關心,會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
三、成為聖靈的宮殿 ( 弗 2 : 20-22 節 )
跟著保羅將基督徒比喻為建築的材料,「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舊約的先知和新約的使徒都是上帝的代言人,他們將上帝的話傳給人。那即是說,教會是建造在上帝的話語上,是建造在真理上。「有耶穌基督自己為房角石」,古時的人蓋房子,是挖地後將比較大塊的磐石放在最下層,使房子能夠穩固,那石頭被稱為「房角石」。另一方面,建造的人先將房角石立好,以確定建築物的方位,才將其他石頭依序擺好。「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這裡「各房」原文的意思是整個建築物。彼前2:5節上:「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我們是活石,不是石頭,是有生命的有機體,與耶穌連結,一個一個不斷被放入上帝所居住的靈宮裡面!「聯絡得合適」是甚麼意思呢?當一個人信了耶穌之後,他就成為聖殿的一部分,上帝的靈住在他裡面。既然是這樣,他要與其他信徒好好聯絡,使聖靈可以完全不受阻礙地運行,帶領我們整個教會繼續發展。
教會是一個生命的團體,即使我們的神學講得多好,仍然不能使人得生命,必須有聖靈的工作。上帝的救恩使孤獨的個體連結成新的群體,撒但的詭計是要使他們重新回到孤獨的光景中。耶穌基督要我們努力的目標,不是建立自己的王國,而是要我們被建立成為上帝的居所。上帝是慈愛的,所以上帝的兒女必須有愛,使每一個踏入教堂的人從我們的招呼與服事當中感受到愛。家講究骨肉之情,家人彼此關懷、互相幫助,以愛心包容,有溫馨的親情。參加教會的小組與團契非常重要,在其中彼此認識,用聖經的教導彼此勸勉,以禱告來彼此服事。
我誠邀每位弟兄姊妹加入一個小組或團契,享受屬靈大家庭的生活。我們要將人從魔鬼的手中搶回來,使他們與我們一起成為上帝家裡的人。
「魔鬼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就氣忿忿地下到你們那裏去了」(啓12:12節下)。常留意世界新聞,你才會知道黑暗的力量愈來愈猖獗,「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5:19節)。人心剛硬,不容易接受福音。主耶穌曾說:「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節)。祂吩咐我們抓緊機會作主的工,因為人生黑暗的狀況太多了:一場重病、一次錯失、一個交通意外、一場新冠肺炎疫症……都足以令我們進入黑夜,甚至死亡。
世界上有何工作,比將人從地獄邊緣救出來更有價值呢?趁我們自己及未信的親人、鄰居、朋友和同事還有機會的時候,我們要向他們傳福音,使他們因主耶穌的救恩進入永生。另外,作主工的先決條件,是我們自己要更深認識主,生命不斷更新改變,切勿停留在某一個階段,因為前面有更艱難的日子,有更崎嶇的路。
這兩年香港的時勢對生活、工作、家庭關係等造成影響,大家各自有痛苦,我自己也有很大的感觸。我在伊利沙伯醫院擔任主任院牧,幫助哀傷的人。自疫情出現,醫管局和醫院限制家人到病房探望病人,只有兩類病人才能得到家人探望,就是已在病房過世以及即將離世的病人。有些醫護人員很有愛心,用視訊形式讓病人與家人談話,照顧雙方感受,讓我們在禱告中繼續為所有醫院祈禱。
每天看到醫院中接近二十人離世,心情很難受。食物及衞生局每天報告受感染人數、死亡或接種疫苗等消息,聽到後心裡感到害怕。在這疫情中,大家不知所措,今天所分享的題目是為提高大家的情緒。過年時,每個人都喜歡講和聽好說話,並在門上貼揮春,希望出入時得到祝福。人人都想有福氣,但每人得到的福氣是不同的。
我致電問候在加拿大的妹妹,勸喻她返當地教會,因她離開教會多年。她有個兒子,因懷孕時不知羊水已穿,一星期後才看醫生,故兒子出世時腦積水,須做手術才能救活,但手術的後遺症是不能走路。他現在已四十歲,只能以手臂支撐著爬行,這個家庭非常痛苦。我鼓勵她返教會,與耶穌傾談祈禱,將來離開世界與天國的父母相聚。妹妹回應現時在加拿大每年都不能與家人相見,難道在天國可以相見嗎?身為牧師,我卻不知如何回答,不知如何幫助她。弟兄姊妹,趁家人還健在時,不論是否接受我們所講,我們盡所能向家人傳福音。
今年短時間內我經歷幾位家人離世:五個月前我嫂嫂離世,我哥哥在一個半月後離世,我大姐在兩星期前離世。假如你曾遇到我現在的事,你的心情如何?我們心中渴望上帝賜恩典、福氣,並每天看顧我們。在疫情中,該如何向上帝祈求?我們可向上帝求福,所求的要符合上帝旨意,讓上帝主管我們的生命。
今天的經文講四個王,本是關係良好,但因一些事,其中三個王要聯合攻打另一個王,而當時四個王所擁有的地方是以色列的土地。在列王記下時代,即公元前975年已有爭奪土地的事發生,但他們本是上帝的子民,活在上帝給他們的福氣中。經文中先知以利沙尋找上帝,把訊息帶到百姓,幫百姓尋找需要的福氣。
回想這兩年人生,我們祈求上帝每天賜福保守家人,讓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趁有生之年,仍有機會生活在同一個家庭,我們跟家人傳揚上帝的恩典,求主給我們有力量和時間享受並體會上帝的恩典。我們會有困難和軟弱的時候,但千萬不要與上帝的手分開。做院牧的經驗有時令我情緒低落,但我會祈禱,上帝在當中吩咐我,讓我幫助其他醫院設立院牧工作,作為傳道人在離世前是不能休息的,我會聽從上帝的話一直傳福音幫助人。
基督教是愛心的群體,「以愛心去服侍人」是不少基督教會的信仰宣言其中一部分。然而,當我們人生閱歷多了,有不少信主多年的基督徒甚至我們自己都感覺到:寬恕仇敵是最難的愛心要求。哥林多前書二章12至14節:「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上帝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上帝開恩賜給我們的事。並且我們講說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語,乃是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
要做到「寬恕仇敵」並非憑著人的血氣,而必定是藉著來自聖靈的感動,使我們剛硬的心軟化,聖靈將我們的心思意念改變,變得更像基督的心,這樣才能做到「寬恕仇敵」。那麼,如果我們不能夠「寬恕仇敵」,是否就代表我們心裏沒有聖靈呢?當然不是,只是我們作基督徒的一生中,內心裏常面對肉體的意念和聖靈的意念對峙,聖靈督責警醒我們的心思,使我們效法基督,邁向成聖的天路。成聖是基督徒在地上一生追求的旅程,不能一蹴而就,但若我們堅持追求真理的心,終會領受聖靈的作工,去除心裏的怨恨和仇敵。
我們事奉上帝,教會怎樣才得以興旺呢?這段經文教導我們弟兄姊妹在主裏面的關係,要彼此配搭,一同事奉主。
一、將自己看得合乎中道 ( 第 3 節 )
這一節經文所說的「信心」,不是得救的信心,而是指到我們得救之後,以信心所領受的恩賜和能力。我們的恩賜和能力在哪方面呢?教會裏面最大的危險就是驕傲自大,箴16:5、18節,「凡心裏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雖然連手,他必不免受罰。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我們內心的驕傲,即使深藏於內,也總會表露出來,自以為不可一世,瞧不起別人。
二、互相聯絡作肢體 ( 第 4 – 5 節 )
我們都在基督的身體裏面,我們是祂身上的肢體,每個人的用處不一樣。重點在第五節:我們要互相聯絡作肢體!怎樣互相聯絡?就要彼此配搭,像建造一座建築物,一層一層的搭上去。弟兄姊妹彼此配搭,教會就會興旺。教會的事工當由不同的人分擔,不是一個人獨力完成。大家要欣賞對方,與人合作,知道對方必有他的恩賜。若彼此爭競,教會就會分門別類,互相攻擊。
三、專一事奉 ( 第 6 – 8 節 )
這幾節經文提及三類事奉,第一類是言語的事奉,例如說預言(即作先知式講道的)、作教導的、作輔導的。第二類是辦事的事奉,例如作執事、作管理的;作這類事奉的人當殷勤,意思是率先、以身作則。第三類是分配資源的事奉,例如施捨的、憐憫人的;作這類事奉的人要誠實、動機正確、甘心樂意。
世上有很多事情使我們分心,叫我們不能好好地將自己全然擺上,盡責地服事上帝。所以專一的心在事奉上很重要,我們各人應當專心、集中精神去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上帝會知道,不用對別人諸多批評,也不必左顧右盼,看有沒有別人稱讚自己。
經文說得很清楚,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在哪方面事奉,我們就集中去做那一件事,不要分心,這樣我們就能鍛練信心,也能操練我們的恩賜。願上帝賜福使用我們。
昔日上帝差派施洗約翰作主耶穌的先鋒,傳悔改的道,預備人心接受福音;今天我們又怎樣預備人的心呢?我們不可以動輒指責人有罪,我們需要大量作福音預工,首先我們要多與未信主的人接觸,付出時間和耐心;自己要有正直的品格,生活中帶著真誠和謙虛的態度與人相處。我們常向別人伸出友誼之手,是因為我們尊重人和看重人生命的價值。但有一件事不可忘記,我們要迫切禱告,因為沒有聖靈動工,就沒有人聽得下「認罪悔改歸主」的福音。
我們需要常在上帝面前省察和悔改,預備自己為主所用。太13:44 – 46節,「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天國這麼寶貴,天國的福音值得我們一生去傳揚。求聖靈感動我們以上帝憐憫之心去接觸未信者,叫人的心歸向上帝。
大家在生活裡面遇到很多艱難和挑戰的時候都要做出決擇,進退維谷意思是在一個向前走或向後走都會影響結果和付出代價的處境。今天從但以理身上去看進退維谷的情景。
主前605年,當時埃及和巴比倫正在為土地霸權鬥爭中,在迦基米斯戰役中,巴比倫的太子尼布甲尼撒消滅了埃及的軍隊,並奪得世界的控制權,及後再攻打耶路撒冷,當時的猶大王約雅敬向尼布甲尼撒投降。同年尼布甲尼撒帶著俘擄、擄掠所得的戰利品回到巴比倫登基。當時尼布甲尼撒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帶幾個優秀的年輕人回巴比倫,這些年輕人必須沒有殘疾、儀表不凡、有學問、學習能力高及必須有能力在王宮中侍服。王又吩咐太監長教養他們三年,為了期滿以後,他們能侍立在王的旁邊。三年教養的內容包括:
•工作適應:但以理他們作為希伯來的俘虜,被送到巴比倫服侍那扭轉他們人生的大魔頭,所以需要訓練他們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要有完全順服的工作態度。
•塑造新身份:太監長給他們起了新的名字,反映巴比倫的外邦神。
•教育:學習迦勒底的文字言語
•膳食:因需要強健的體魄而安排王膳,享用最上等的食物、美酒佳
餚。
四項之中,看上去最不為難的應該是膳食,但令但以理他們進退維谷的卻是膳食。所以從但以理這章故事裡可以看到信仰底線。但以理是怎樣看待這四個項目呢?
•工作:但以理現在身處的新工作環境基本上是上帝的命定,尤其是在耶利米書7章上帝已預言猶大國犯罪會受審判,尼布甲尼撒只是工具。另外耶29:7節又說:為巴比倫求好處乃是順服上帝的旨意,被擄的人要「為自己所被擄到的那城求平安」。但以理認為身居要職要為上帝發揮影響力。
•身份:但以理他們無法控制別人怎稱呼自己,也知道約瑟也曾被法老王改名,更改某人的名字表示控制那人,但但以理知道真正的掌權者是上帝,不是尼布甲尼撒。
•教育:入讀外邦人的學校看來並不算是沾污,但以理和三個朋友不會照單全收,他們有聖經根基,知道哪些是會玷污自己。
•不能妥協 – 膳食:按照摩西律法,王提供的食物並不潔淨,桌子上的美酒佳餚很可能來自外邦神廟,他們要劃清界線,這就是他們的信仰底線。因為當時巴比倫的文化風俗裡只要進食獻給偶像的食物等於敬拜偶像,等同於宣布離棄自己的上帝。所以頭三項:工作、身份、教育但以理他們還能容忍,但因為膳食是見證,他們接受不了,所以要去拒絕。
那個進退維谷的凶險是什麼呢?「太監長對但以理說:我懼怕我主我王,他已經派定你們的飲食;倘若他見你們的面貌比你們同歲的少年人肌瘦,怎麼好呢?這樣,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裡難保。」(但 1:10)所以這不是沒代價的,處境真的很凶險,做錯事連性命也會不保,但但以理很冷靜地應對,找正的對象去協商。他不但沒有激烈行為,甚至尊重權威、陳詞謙和地向太監長提出只給他們吃素菜和白開水,時限十天,可以觀察、比較他們的容貌,再作出定奪。這故事就是但以理怎樣解決凶險的危機,並守得住站立在上帝面前的信仰底線。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新工作、新身份、新教育、新膳食,有些是你接受不到的,但有否去到你的信仰底線呢?這可能需要但以理的智慧去幫助我們。
我們有否試過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馬太福音九章27至30節:耶穌從那裏往前走,有兩個瞎子跟著他,喊叫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耶穌進了房子,瞎子就來到他跟前。耶穌說:「你們信我能做這事嗎?」他們說:「主啊,我們信。」耶穌就摸他們的眼睛,說:「照著你們的信給你們成全了吧。」他們的眼睛就開了。
在我們有限的認知世界裏面,我們已經習慣了看有些事物是不能改變,如惡劣的環境、破碎的人際關係、陷入僵局的經濟,甚至普遍香港教會所面對的內部矛盾。面對這些困局,大部分人都已經習以為常,並且不會期望將會有什麼改變。為何我們感到絕望,是因為我們一直以自己的角度去看上帝的國度,認定困局就是困局,沒有改善的可能。
瞎子沒有用他們的角度去看耶穌,沒有把他們天生的缺憾視為絕路,他們對主的信改變了他們命運。我們有沒有像瞎子那樣的信,就決定了我們能否打破一直以來看不見出路的困局。
文章導航列